日本明治天皇逝世

作者&投稿:盖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了一场由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仅仅半个世纪,日本就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的完美蜕变,一跃成为世界强权大国。而这场变革的关键人物就是日本明治天皇!那么,明治天皇是个怎样的人?明治天皇是怎么死的?

明治维新是从倒幕运动开始的。倒幕运动,打倒了一个思想落后的政权,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崇尚集权、神化统治者的政权,这样的变局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幸运的是,在这次政治大洗牌中,登上前台的是一群思想开明、眼界开阔的才俊,而他们拥戴的又是一个既有着传统君主的威严,又能领导一场进步改革的理想君主。

明治天皇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天皇(1867—1913年在位),名睦仁,是日本神武天皇以来的第122代天皇。他的父亲孝明天皇,有着众多的宫妃,睦仁的母亲,只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这使得幼年的睦仁没有成为关注的中心。

但是,随着他的五个兄弟相继早夭,他成为孝明天皇的独子,而保守的孝明天皇又反对倒幕运动,少年的睦仁便成为倒幕派的希望所在。在睦仁成长的过程中,日本正在酝酿着一场千古未有的大变局。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环伺周围,德川幕府的闭关国策被打破,隔海相望的亚洲大陆,曾经的学习对象中国的人民正在遭受鸦片战争带来的苦难。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以吉田松阴为代表,他的“松下村塾”培养了一大批维新志士,西南各藩得风气之先,也成长起一批决心变革的志士。

但统治了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害怕变革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竭力阻止进步思想的传播,1859年,包括吉田松阴在内的7名志士被处死。倒幕的怒火熊熊燃烧起来,遂成不可阻挡之势。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死去,年仅16岁的睦仁继位,是为明治天皇。

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明治天皇登基誓言

明治天皇早期的思想不甚明确,但他显然让倒幕派找到了依托。就在这一年,以“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为首的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里取得了合法征讨幕府的密诏。倒幕派不理会将军德川庆喜“奉还大政”的以退为进策略,在1868年初发动政变,排除了天皇周围的妥协派,宣布“王政复古”,剥夺德川庆喜的全部权力。

一场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倒幕军由西乡隆盛率领,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在鸟羽、伏见战役中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德川幕府终于被推翻。倒幕派虽多数来自下级武士,但在倒幕运动中确立了他们在新政府中的地位,他们大部分都转化为维新派的主力。

明治天皇由于生长深宫之中,早期身体瘦弱,曾被战斗中的炮声吓昏。但他是一个天资聪颖、悟性很高的好苗子,在维新元老的改造下,很快就成了既符合日本传统,又符合维新精神的理想君主。

日本是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天皇的神化和崇拜就成了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明治天皇很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他通过一次次的巡游和盛大的仪式来向国民传达这种思想。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新生政权诞生的开始,明治天皇就率领公卿们到紫宸殿向天地之神立下五条誓言: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上下同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公平的讲,这五条誓言除了“万机决于公众”和“同心”之外,在明治45年的统治中,基本上做到了。

从这时起,一道道政令从皇宫中颁布出来,方方面面地改变了日本的面貌。首先是废藩置县,这大概是维新过程中难度和风险最大的一项了,但最终完美地获得成功。

250个地方藩主被剥夺了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之后,又被免除了职务,迁往首都居住,取而代之的是3府72县,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从此,日本结束了封建领主制的漫长岁月,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更有力量去进行各项改革。

接着,土地买卖的禁令被废除。土地不再是领主的土地,而是国家的土地,由使用者所有,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地税。土地像商品一样可以转移主人,地主和佃农之间只有契约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破产农民可以自由地离开地主,到别的地方出卖劳动力。这是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制度。

“殖产兴业”,是明治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在初期,利用地税改革得到的财政收入,由国家创办了一系列新式的“模范工厂”,同时鼓励私人创办企业,部分上层武士也转化成资本家。

后期索性将许多官营的企业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日本最早的一批企业巨头,就是在明治时期成长起来,工业革命的热潮滚滚而来。“殖产兴业”是维新的经济柱石,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才更加稳固。

明治政府的另一个国策是“文明开化”。明治政府刚刚上台,就派出了庞大的使节团到欧美考察,其中就包括倒幕运动的元勋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为日本带来了西方文明的全新空气。在明治天皇本人的倡导下,取消了儒家和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位,全面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建立了新式的教育体系。

但日本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思想,以及对天皇个人的神化,都使它并没有真正地“脱亚入欧”。“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终极目标。“富国”已通过“殖产兴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强兵”则在征兵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873年开始的征兵制,取代了由各大名提供兵力的旧制,也宣告了武士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终结。但武士道精神却向更广泛的国民传播,忠君服从、好勇斗恨、不畏死亡的武士道精神充斥了整个明治时代,与西方文明的传播并行不悖,这成了日本的一大特色。

正因为20多年的持续发展,整个日本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世界局势的新变化更是给了它酝酿许久的向外扩张的机遇。于是,日本开始了一次次的殖民扩张!

1894年,朝鲜全琫准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中国清政府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应邀出兵镇压,日本抓住这个良机,也向朝鲜出兵。在全琫准起义被镇压之后,中日两国的军队就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此即中日甲午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两部分,海战进行得尤其惨烈,最后日本大获全胜,中国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通过《中日马关条约》,日本不但控制了朝鲜,还割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巨额赔款和在中国的众多特权。这一战,是关系到维新成败的关键一战,日本以此昂首阔步地迈向了世界。接下来,日本同东北亚另一个霸权——俄国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1905年,日本再一次主动挑起了战争,陆战主要在中国东北,而日本海军同样表现更为出色,打败了俄国王牌水师波罗的海舰队,最后迫使俄国求和,日本确立了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还割占了库页岛南部。

1910年,日本在清除了朝鲜的反抗力量之后,以《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明治时期吞并的土地还有琉球群岛(现在的冲绳县)。在明治天皇去世后不久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积极准确的日本终于借此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但武士道精神中的专制和侵略扩张的因素,至此也已不可遏制,成为主导日本统治阶层的精神核心,后来自然地过渡成为法西斯主义,给亚太地区人民带来了几十年的噩梦,这种痛苦最后也回赠给了日本人民,这是明治维新运动的另一面。

假如当1868年在位的不是明治天皇,那么可以肯定倒幕运动和维新运动也会在“维新元老”们的领导下进行下去,因为当时的明治天皇还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少年,他是被动地跟上了维新这趟车,当然最后他成为了好舵手。

不妨将明治天皇与另一位因为学习西方文明而名垂千古的帝王——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做比较。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还没有遭到西方文明的威胁之时发起的,而且由他本人亲自发动并推动了改革,而俄国的崛起对世界造成的冲击至少与日本的崛起不相上下,这是彼得一世在本排行榜中高于明治天皇的原因。

但尽管如此,明治天皇仍应在本排行榜中居显著的位置。因为,明治天皇是倒幕运动的象征力量,是维新运动的总后台,全国精神力量的源泉,而他本人也很出色的扮演了这一角色,使维新运动少了许多波折和不确定因素。

日本的崛起在世界历史上意义非凡,它第一次证明了西方文明可以在东方落地生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可以在非白种人的民族中结出硕果。日本的崛起是整个东亚地区崛起的先声,日本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冲击和震动是任何一个欧美国家所难以比拟的。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明治天皇在这场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明治天皇是这次变革的最大支持者!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历史上的今天7月30日 |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日本明治天皇逝世
答:明治天皇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天皇(1867—1913年在位),名睦仁,是日本神武天皇以来的第122代天皇。他的父亲孝明天皇,有着众多的宫妃,睦仁的母亲,只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这使得幼年的睦仁没有成为关注的中心。 但是,随着他的五个兄弟相继早夭,他成为孝明天皇的独子,而保守的孝明...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分别有什么样的成就?
答: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果断地高举“脱亚入欧”的大旗,以“全盘西化”的姿态,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天皇带头,引进西方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以西方的思想教育观念对国民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形成鲜明的对比。“脱亚入欧”的明治...

明治天皇统治后,实行了哪些改革?
答:明治天皇(1852—1912年)日本天皇,名睦仁。1866年12月,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逝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正式即位。明治天皇统治后,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8年3月,明治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其内容为:(一)广兴会议,万事取于公证;(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天皇是怎么死的
答:昭和天皇并没有被处死,相反活了88岁,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肠癌死于东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天皇为昭和天皇。二战后,美国为顺应日本民意,以及基于其亚洲战略的考虑,允许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众所周知,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轴心国之一,而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日本...

日本历代天皇简介
答:随着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统治走到了尽头。1868年1月,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明治”,同时发布“王政复古”诏书。从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将都城由京都迁往江户,同时将江户改名为东京。迁都东京后,明治政府大张旗鼓地开始了...

日本历朝历代的皇帝
答:20、仁孝天皇(にんこう)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在位29年(天保改革(1841年)。)21、孝明天皇(こうめい)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在位20年 22、明治天皇(めいじ)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在位45年(实施明治维新(1868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击败清朝...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日本以前的“闭关锁国”(大概和我国清朝同期)?_百度知...
答:之后日本不断地巩固经济实力,明确政治体制,改变社会结构,到1912年明治天皇逝世时,日本几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之后日本开始走向军国主义的危险道路,一战,二战结束后,日本几乎成为废墟。到1955年,仅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恢复了战争创伤,经济实力达到战前水平。1964年开通第一条快速铁路...

日本裕仁天皇为什么会把侵华作为人生目标
答:1912年7月30日,明治逝世,裕仁成为了皇太子。当年9月11日,也就是明治正式大葬的前两日,乃木希典突然拜见了裕仁,并赠给了裕仁两本书,既日本“武士道”理论鼻祖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实》和《日本帝国史》。两日后,乃木与其妻双双自尽于赤坂的家中为明治天皇殉葬。两个月内祖父和严师的离世,给...

日本天皇是谁?长什么样子?
答:天皇作为日本实际最高统治者的时间并不长。自公元6世纪大和国征服本州岛和九州岛的大部分地区后,天皇的权力达到顶峰。但从10世纪开始,日本经历了摄关政治、源平相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时代、江户幕府,天皇权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时间。直至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权。但睦仁死后,日本内阁最终掌握了实权,...

二战时日本天皇是谁
答:二战时日本天皇是裕仁天皇,裕仁出生于明治34年(1901年)4月29日晚10点10分,父亲是皇太子明宫嘉仁亲王(后为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对于裕仁宠爱有加,此日马上命令宫内的御用文人为皇孙取名与号。最初的名有三个,为裕仁、雍仁以及穆仁,号则是迪宫和谦宫。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裕仁成为了日本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