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宿松“岩片组合”(Pt<sub>3</sub>) 苏家河卢镇关“岩片组合”(Pt<sub>3</sub>)

作者&投稿:章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该“岩片组合”主要包括原宿松群、原肥东群、原红安群。主要分布在湖北大悟—红安、安徽宿松、肥东一带,在桐城廖叶湾一带也有出露(图3-7)。

原宿松群称宿松含磷岩系,为华东地质局326地质队(1955)所创名。原意指分布于宿松西北二郎河一带,呈NW向延伸的含磷片岩系,总厚达4205m以上。徐嘉炜(1961)将宿松含磷片岩系改称宿松群。安徽311队(1982)将这套含磷片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大新屋组、柳坪组、虎踏石组、蒲河组。磷矿层主要产于柳坪组中,次要产于虎踏石组中,时代归为古元古代。经作者等详细研究,将原宿松群解体为变质变形侵入体(称蒲河片麻岩套)及变质含磷岩系,重新建立了变质含磷岩系,自下而上为甘田坳岩组(变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柳坪岩组(含磷岩系)、大新屋岩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梓树坞岩组(含砾砂岩、石英岩、炭质千枚岩),原虎踏石组中磷矿层是原柳坪组中的重复,其间发育大量厚薄不等、延伸稳定的构造滑断岩及早期层内褶皱、层间剪切现象。包括上述蒲河片麻岩套在内的大量侵入体,经强韧性剪切变形而平行化,形成片理、片麻理和含磷变质岩系中面理一致的貌似整合产出的地层系统。因此,原宿松群实际上是由片麻岩—火山岩—大理岩—含磷岩系组成。原红安群系湖北区测队(1975)在红安县创立,原意是指“经浅—中变质作用而成的片岩及片麻岩,自下而上为天台山组、七角山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该群未见“顶、底”,出露厚度在13173m以上,时代归为中元古代。湖北省地矿局(1996)经地层清理,将原红安群改称红安(岩)群,自下而上为黄麦岭(岩)组、天台山(岩)组、七角山(岩)组、塔尔岗(岩)组。原磨盘寨组下部绿色片岩层划入七角山(岩)组,其上部岩层归为塔尔岗(岩)组,主要岩层组合特征如下。

图3-7 大别-苏鲁地区主要“岩片组合”分布略图

1—侏罗—白垩纪火山岩;2—晚泥盆世—石炭纪地层(梅山群);3—下古生界;4—早古生代南湾-佛子岭“岩片组合”(南湾岩组,佛子岭岩群);5—南华纪周岗组、震旦纪陡山沱组、灯影组;6—新元古代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随县岩群、张八岭岩群);7—新元古代苏家河-卢镇关“岩片组合”(原苏家河群、原商城群、原卢镇关群);8—新元古代红安-宿松“岩片组合”(红安岩群、宿松岩群、肥东岩群、海州岩群);9—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新县-潜山“岩片组合”;10—华北区元古宇;11—新太古代五河杂岩;12—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桐柏-大别“岩片组合”(桐柏杂岩、大别杂岩,阚集杂岩、东海杂岩);13—中生代花岗岩;14—断层

黄麦岭(岩)组。原系指不整合覆于大别杂岩或桐柏杂岩上,与上覆天台山(岩)组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组合为白云钠长片麻岩、石英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微斜钠长变粒岩、浅粒岩、含锰大理岩、石墨片岩、石英岩、磷灰岩等。下段以含磷为主,上段底部以含锰为主,浅粒岩中均赋存重稀土矿。

天台山(岩)组。原与上、下岩层呈整合接触,由大理岩、浅色片麻岩与浅粒岩夹绿色片岩的岩层组成,底部以大理岩、绿色片岩为标志。浅色片麻岩为:白云钠长片麻岩、微斜钠长浅粒岩及变粒岩,绿色片岩为阳起钠长片岩、钠长角闪片岩、绿帘角闪片岩、石墨片岩等组成,其中夹有榴闪岩及榴辉岩,并与围岩同步褶皱(图3-8)。

图3-8 石墨片岩同斜褶皱示意图(红安新寨水库)

(引自周高,1996)1—石墨片岩;2—钠长石榴子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3—长英质片岩、白云石英片岩

七角山(岩)组。与上、下岩组呈整合接触,下段为石墨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偶夹方解石大理岩;中段为白云钠长片麻岩夹白云石英片岩、钠长角闪片岩;上段为石墨片状石英岩、白云石英片岩与石榴子石钠长角闪片岩等互层,夹有较多的榴闪岩及榴辉岩透镜体(图3-9)。

塔尔岗(岩)组。为红安群顶部岩组,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由白云钠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夹钠长角闪片岩与微斜钠长浅粒岩、钠长阳起片岩等组成。鄂北蓝片岩产于此层位。

图3-9 红安县城北西约5km原红安群中似层状榴闪岩

1—基性火山熔岩;2—云母片岩;3—石英岩(糜棱岩化);4—锰土矿层(含锰大理岩风化);5—大理岩;6—石墨片岩(石墨);7—云母片岩;8—榴闪岩;9—云母片岩;10—榴闪岩

关于该“岩片组合”的形成时代,长期以来,因对原宿松群、原红安群时代归属有不同认识,分歧较大。现据有关资料分述如下。

1.关于原宿松群时代归属

因原宿松群不整合与新太古代原大别群之上,以及安徽区调队在原大新屋组含砾白云石英片岩中,获锆石U-Th-Pb法年龄为1850Ma、锆石U-Pb法年龄为1762Ma、磷灰石U-Pb法年龄为2000Ma,推定其时代为古元古代。张业明等(1996)仍确认大别运动的存在,将宿松群划属古元古代。徐树桐等(1994)据桑宝梁(1987)在原宿松群原蒲河组变质火山岩中获得两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470Ma和480Ma,推测原宿松群部分为中晚元古代,其余部分(包括磷矿在内)为尚待确认的震旦纪—早古生代,但都没有确切的地层对比依据,经作者调查,认为原宿松群的时代为新元古代,其上部地层相当于震旦纪,其主要依据如下。

1)地层依据。重新厘定的宿松岩群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组(变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柳坪岩组(含磷岩系)、大新屋岩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梓树坞岩组(含砾砂岩、石英岩、炭质千枚岩)。该层序与扬子地块北缘随县群(变基性—酸性火山岩)、耀岭河组(变基性熔岩)、陡山沱组(磷矿层)、灯影组(白云质大理岩)层序一致,但缺失相当于南华纪莲沱组及其上的冰期沉积,只是在本区于大新屋组之上有一层含砾碎屑岩,属潮坪—潮渠相沉积,反映本区在震旦纪晚期有一海退过程。

2)构造依据。通过详细的构造解剖,侯明金等(1999)认为:原宿松群于其南部原大别山群之间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并非不整合接触;其间的砾岩亦非底砾岩,是由层间砾岩、构造砾岩组成的复成因砾岩,如梓树坞组上部砾状大理岩与含砾砂岩(图版Ⅰ1、2)。因此,认为原宿松群不整合于新太古代大别山群之上属古元古代是不能成立的。通过详细的构造研究,原宿松群经历两次强韧性剪切变形叠加后,构成岩层总体包络面产状,向南倾的被褶皱改造的单斜,为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构造地层序列,总趋势向南倾斜,呈北老南新的分布。

3)古生物依据。在原宿松群大新屋组与柳坪组交界处薄层大理岩及含炭质粉砂岩中发现微体古生物(侯明金等,1995)。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尹磊明鉴定认为,大体相近于我国南方震旦纪(陡山沱组—灯影组)层位的古生物种属。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又在宿松甘田坳、小岗、梓树坞、孙冲、杨岩等处,在不同层位中较系统采集了微古植物样品,发现了较多的微古植物,经南京地矿所阎永奎等鉴定,认为该组合主要特征,与扬子地区震旦纪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比较相似,其地质时代定为原震旦纪晚期陡山沱期—灯影期。

4)年代依据。汤加富等(2000)对原宿松群及相关岩层进行了较详细年代学研究,对宿松甘田坳岩组(原蒲河组)中白云钠长石英片岩中所选取的浅黄色透明短柱状、长柱状锆石U-Pb年龄测定,上交点年龄为(866±48)Ma,下交点年龄为(250±11.5)Ma,其上交点年龄代表原岩形成时代,下交点年龄代表变质岩时代,表明原宿松群中变基性-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5)分布于肥东与巢县交界的原肥东群双山组,由底部磷矿层及锰土层,上部为厚层白云质大理岩夹少量石墨石英片岩、黑云片岩组成的含磷岩系。作者等在黄麓附近发现炭质千枚岩、泥质灰岩与硅质岩组合,相似于震旦纪地层,并在炭质岩层中采获较多的微古植物,经南京地矿所阎永奎等鉴定,时代为晚震旦世。

2.关于原红安群的时代归属

湖北地矿局(1995)在湖北省岩石地层清理中将其归属中元古代。主要依据是:①原红安群不整合覆盖于中深变质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原大别群或原桐柏群之上,又被震旦系所覆盖,表明红安群原岩形成的地质时代至少为前震旦纪。②在被红安群黄麦岭组覆盖的原桐柏群之混合花岗岩锆石U-Pb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韦瑟里尔谐和图上的上交点年龄值为(2031±89)Ma,同一样品的Pb-Pb法测定的等时线年龄值为(1973±89)Ma。如果南华纪的下限年龄值定为800Ma,那么,原红安群的原岩年龄为2000~800Ma之间。③在红安群中的黄麦岭组、七角山组、塔尔岗组中所采锆石的U-Pb法同位素年龄值,多数为466~740Ma,但其中亦存在1439Ma与1915Ma(黄麦岭岩组),提供了原岩时代为中元古代的重要信息。④在红安群黄麦岭组的含磷石墨片岩中曾采集少量疑源类化石,有常见于北方中元古代地层中。

近年来,通过湖北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作者与湖北区调所在共同调查讨论过程中,认为红安(岩)群时代,可能属新元古代,其中磷矿层及大理岩层,与安徽宿松岩群中柳坪岩组(磷矿层)、大新屋岩组<大理岩层>对比,时代归属震旦纪,主要依据如下。

1)在大悟县大磊山至青山口一带,据湖北省有关资料,原红安群黄麦岭组(含磷层)普遍认为不整合于新太古代“大别群”或“桐柏群”之上。经研究,这些“大别群”或“桐柏群”均是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其间“砾岩”为经剪切变形形成的“构造透镜体”(图版Ⅰ5)。虽经强韧性剪切变形,透镜体中仍保留有很好的似斑状花岗结构,实为变形变质侵入体。王江海获锆石U-Pb等时线年龄823Ma,中国地质大学获锆石U-Pb年龄858Ma,表明属新元古代侵入体。作者认为:如果黄麦岭组与其呈超覆不整合关系,其上覆岩层时代应小于上述年龄值属震旦纪。如果呈侵入和构造接触关系,上覆地层时代应先于该侵入岩或大体属同一构造期。

2)在木蓝山一带,是原红安群磨盘寨组、塔尔岗组的命名地,主要为一套基性—酸性的细碧岩-角斑岩建造,出露有大片的蓝闪片岩。其岩石组合和岩性特征与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完全可以对比,其时代应归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按湖北省有关资料,与其呈整合接触的下伏地层七角山组、天台山组、黄麦岭组也应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3)出露于蕲春一带的原红安群,蕲春幅(1:20万)自下而上划分为:七角山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七角山组底部为大理岩、石英岩、磷、锰矿层。经作者调查,自蕲春黄厂至大佛寺一带多处出现的大理岩、含磷岩层是一种构造叠置重复关系,以四望至大佛寺北剖面最具代表性。该剖面自北而南分布的岩层是石英角斑岩(已获锆石U-Pb年龄约900Ma),角斑质、细碧质凝灰千枚岩,厚层白云质大理岩、石煤层,皆向南倾。前者应相当于代青白口纪西冷岩组(蕲春幅划为磨盘寨组、塔尔岗组),中者相当于震旦系,后者相当于寒武系底部。特别是寒武系石煤层的发现,将其下伏不含化石,时代归属不一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及磷矿层,可认定为震旦系。

4)近期湖北省地调院在1:25万麻城幅调查中(2001),于丰店—高桥一带,在原红安群七角山组大理岩中发现蓝绿藻类化石(余素玉教授鉴定),其镜下特征为:暗色藻斑点成堆分布,藻管体零星分布,管壁有机质不均匀,藻体属低等蓝绿藻类,为震旦系常见化石。在双峰尖区大悟县芳畈镇门口岭、孝昌县周岗镇袁家集一带,在原红安群大理岩中发现海百合茎、双壳类化石碎片(余素玉教授初步鉴定)。另在随州市殷店镇枣林岗一带,赵银胜(1994)等在新-芳断裂内桐柏山群南部边缘的大理岩中,发现大量生物碎屑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类、有孔虫化石等),而其南东侧蔡河镇东黑虎庙一带的大理岩中亦发现有腕足类碎片。上述地区,不同类型的化石出现,表明原红安群应进一步解体。应查明化石产出的层位,与其上覆、下伏地层的关系。上述岩层中片理或片麻理产状一致,貌似整合的地层产状,并不是有序的地层系统,可能是一系列无序的构造岩片相互堆叠的结果。

综上所述,该“岩片组合”主要由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南华纪耀岭河组的基性火山岩及震旦纪磷矿层、大理岩层以及新元古代变形花岗岩等组成。在湖北省孝昌—随州一带可能还夹有少量古生代地层的岩片。与正常的新元古代地层序列主要区别是:其间缺失相当于南华纪莲沱组及南沱组冰积层,并出露大量变形变质花岗岩(浅色细粒片麻岩类),相当于构造地层(含少量岩石)单位,据含磷地层时代新的归属,可初步恢复中国南方含磷沉积时的古地理状况(图3-10)。

图3-10 中国南方震旦纪古地理及磷矿床分布示意图(据唐永成1976年资料修改)

1—黄麦岭磷矿;2—小河口磷矿;3—宿松磷矿;4—肥东磷矿;5—锦屏;6—石门冲磷矿



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Pt<sub>3</sub>)~

该“岩片组合”包括原张八岭群(安徽张八岭地区),原随县群(湖北随州地区),以及原红安群中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总体展布为两端宽、中间窄(自安徽庐江至湖北黄陂),围绕桐柏山-大别山变质杂岩隆起带南侧,呈向南凸出弧形条带。
张八岭群原称张八岭片岩系(张鉴模,1958),1965年徐嘉炜改称张八岭群。安徽区调队(1977,1985)自下而上划分为北将军组、西冷组。通过区内10幅1∶5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①原北将军组自下而上由白云质大理岩、绢云石英千枚岩组成,时代原认为中元古代。通过1:5万填图,郭坤一等(1993)将分布于张八岭附近的北将军组划为南华纪周岗组。作者等将张蒲郢一带的原北将军组中含砾千枚岩、炭质千枚岩、透镜状灰岩等分属周岗组、苏家湾组、陡山沱组。分布于西侧的北将军组,徐家聪等(1996)根据含砾千枚岩、薄层和透镜状白云岩、厚层状灰岩、炭质千枚岩、硅质岩及含锰灰岩等特殊岩性层的出现,归属南华系到震旦系的岩片堆叠。②对原西冷组的内部层序进行了重新划分,下为变石英角斑岩、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等组成,以石英角斑岩及条纹状石英角斑岩为标志。中部为变角砾凝灰岩、白云石英片岩夹灰绿色细碧岩(含气孔杏仁状构造),夹薄层石英角斑岩等组成,以出现细碧岩为标志。上部杂色白云石英片岩、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等组成。还出现紫红色含砾细砂岩。③原张八岭群岩石组合,经受强烈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发育的顺层褶皱、平卧褶皱及顺层流劈理、拉伸线理及大量层间剪切-滑断现象。④原西冷组与原周岗组之间,1:20万南京幅和安徽区域地质志都认为是不整合接触,但据地质填图追索,依据两者岩性过渡,片理产状一致,变形特征与变质程度相同,特别是界面上下岩层具有相同的构造形式和变形序列,其间应无大的构造运动和不整合面的形成,有可能是一重要的沉积间断面。又据周岗组与下部西冷组间存在普遍切层现象,判定沿此界面发生层间构造滑断—韧性剪切,形成沉积间断-构造复合界面。⑤西冷组之上南华纪周岗组、苏家湾组,震旦纪陡山沱组、黄栗树组,均遭受强烈变形,其变形特征、变形序列与西冷组一致,应归属统一的“岩片组合”中。⑥南京地矿所(1995)对原西冷组变石英角斑岩中透明锆石,用质谱双带源逐层蒸发法Pb-Pb法,获年龄为975~927Ma;在西冷组中获丰富微古植物化石,据阎永奎鉴定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随县群(湖北区调所,1982)原指分布于京广线以西,南襄盆地以东,出露在随州—安陆一带的变火山沉积岩系,相当于随县-张八岭变质构造带的西端,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组:古井组、柳林组、垸子湾组。上述三个组中浅色片岩、浅粒岩与绿色片岩的原岩为钙碱性玄武质—流纹质双峰式火山岩,其余为陆源碎屑岩,在柳林组中含砾岩屑砂岩,砾石成分有斜长花岗岩,砾径少数达10cm以上,形成于裂陷槽盆中。三个组分别代表了三次火山喷发沉积旋回,一般以陆源碎屑沉积开始,到火山喷发,再到陆源碎屑沉积结束,并反映裂陷槽盆,自南而北,由正常沉积盆地向火山沉积盆地转化,出现陆源碎屑不断减少,火山喷发岩不断增多现象。变质相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出现蓝闪片岩。据吴传荣(1995)等研究,将随县群与武当山群(武当山区)、陨西群(陨县)、应山群(枣阳市)、大狼山群(随县南部)对比。湖北岩石地层清理,以武当山群取代上述各群,下不见底,上与耀岭河组(或群)紧密相伴出露,其间接触关系有“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断层接触”等。通过近期填图和研究,普遍认为是韧性断裂界面。界面处糜棱岩或构造片岩发育,且界面上、下岩层中面理产状一致,发育拉伸线理。沿界面普遍有因剪切滑断缺层现象,即耀岭河组可与下部不同层位岩层接触,这与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与周岗组之间界面十分类似。
耀岭河组(颜廉泉,1959)命名于商南耀岭河一带,主要分布在南秦岭及武当山区,分南北两个条带。北带在陡岭杂岩之北经西峡至淅川一带,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大理岩、绿片岩等组成。其中富含微古植物化石,原划属青白口纪。南区在随州柳林及其以西武当隆起、两郧地区。向东至武穴—蕲春亦有少量出露。主要为一套基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其上与陡山沱组呈断层(或整合)接触。该组岩性及厚度在区内变化较大,在随州地区以灰绿色变玄武岩、变含砾基性沉积岩、变中基性基性凝灰质角砾岩为主、夹变中酸性岩屑凝灰岩、变凝灰质粉砂岩。武穴—蕲春一带变基性火山岩减少,主要为含砾绢云钠长千枚岩,黑云绿泥片岩等。据夏竹(1995)、王寿琼等(1989)研究,在武当地区,下部为含砾的陆屑碎屑岩,有相当于冰水沉积的“落石”特征。上部为变基性火山岩,夹少量酸性火山岩,顶部还出现薄层硅质岩。表明是在陆壳基底上裂陷盆地中火山堆积。其原岩为偏碱性富钠玄武岩(细碧岩)、粗面岩、安山岩、石英角斑岩等火山碎屑岩与熔岩。底部有陆源岩与碳酸盐岩,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变质相为蓝闪绿片岩相及低绿片岩相组成,有蓝闪片岩分布。耀岭河组之上为震旦纪陡山沱组与灯影组,其变形特征与下伏岩层一致。
包括随县群、耀岭河组(或群)在内的“岩片组合”时代归属,关键取决于对耀岭河组时代的认识。耀岭河组时代有划属南沱组(赵自强等,1988)、晚震旦世(刘鸿允,1991)、南华大冰期(王寿琼,1989)、青白口纪(湖北地矿局,1980)等不同认识。根据①王寿琼(1996)对有关耀岭河组同位素年龄的统计分析在711~805.8Ma,而锆石年龄因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在629~636Ma之间,相当于新划分的南华纪。②据夏竹(1995)、王寿琼等(1989)在耀岭河组下部发现冰水沉积,相当于南沱冰积层。③据湖北区调所(1987)在其中采获大量微古植物化石组合,可与峡东地区莲沱组对比。因此,耀岭河组时代应为650~850Ma,可归属南华纪。
随县群与武当山群地质时代归属争议较大。秦正永等(1996)在其中变质火山岩中取得年龄(1935±71)Ma、(1967±3)Ma,将其归属中元古代。胡建民等(1995)在武当山区,发现武当山岩群与耀岭河组间不整合面代表晋宁运动,武当山岩群归属中元古代,耀岭河群划归为青白口纪。吴传荣等(1995)根据武当山岩群中大量微古植物化石可相当于青白口纪,则将耀岭河群归属南华纪。根据区域地层对比,特别是其中赋存有蓝片岩带,可与原红安群中磨盘寨组、原张八岭群中西冷组对比,将武当山群时代归属青白口纪是适合的。

该“岩片组合”在安徽包括原卢镇关群仙人冲组、小溪河组,以及在原梅山群中新划出的杜岭岩组、郑堂子岩组、北楼岩组。在河南包括原苏家河群浒湾组、定远组,原商城群歪庙组、石门冲组,龟山组(不含龟山石英岩)、蔡家凹大理岩以及新划出的肖家庙岩组等,均分布于北淮阳构造带的南带。其下的主界面是与桐柏-大别“岩片组合”间的主滑断面——晓天-磨子潭断裂,上界面是与原佛子岭群中祥云寨石英岩、龟山石英岩与南湾组下部的滑断界面。其组成特征如下。
原卢镇关群系徐嘉炜(1961)所创,是指原佛子岭群下部的一套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系。其上大理岩称仙人冲组,其下片岩、片麻岩系称小溪河组。通过1:5万地质填图,张鹏(1992)将卢镇关群小溪河组解体为片麻状钾长花岗岩与变基性火山岩、角闪片岩、黑云片岩等。戴圣潜等(1992)、刘文灿等(1999)将出露在金寨至商城一带原划为石炭纪的梅山群解体为未变质的石炭系、浅变质的“梅山群”。后者出露在金寨船板冲,商城歪庙一带的“角砾状”白云质大理岩(新命名为杜岭岩组),与出露在南部仙人冲一带的白云质大理岩(仙人冲组)对比,两者构成一复式叠加向斜构造(汤加富等,1995)。在杜岭岩组下部发现一套很厚的变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岩石有:变基性火山岩、“砾状”(斜长石碎斑)黑云石英片岩、白云斜长石英片岩、石墨云母片岩、变含砾岩层等。将其上部岩层划为郑堂子岩组,与原卢镇关群中小溪河组对比,其下称北楼岩组。即自下而上由北楼岩组、郑堂子岩组、杜岭岩组组成的相当于原“梅山群”下部的浅变质岩层。上述岩群或岩组,在区内经受强烈韧性变形改造,形成非常发育的层间剪切滑断、层内褶皱,通过详细的构造解剖,船板冲大理岩层顶部发育强烈剪切滑断面,构成该“岩片组合”的上界面(图3-11)。
原苏家河群系北京地质学院豫南区测队(1961)所创,主要分布于河南新县苏家河一带,呈带状延伸,分布稳定。据近期填图和叶伯丹等(1993)研究,认为:其下与原大别群,其上与南湾组均呈韧性断层接触,构成该“岩片组合”的上、下界面。原苏家河群自下而上划为浒湾组、定远组。浒湾组主要由角闪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等组成。定远组主要由角闪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局部夹白云斜长片麻岩,以出现较多的变中酸性凝灰岩、变角砾凝灰岩及浅粒岩为特征,其中还包括解体的变形侵入岩。
原商城群系河南省区调队(1980)所创,主要分布在商城石门冲—歪庙一带,自下而上划为石门冲组、歪庙组。1:5万上石桥幅将原石门冲组中片麻状钾长花岗斑岩解体分出后,主要由条带状白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白云石英岩、石榴子石白云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等组成。其中石英绢云片岩中含磷矿,高炭质片岩中含钒,相当于扬子型震旦系上部至寒武系底部的标志岩层。河南省地质十队蕲宗飞(1976),根据石门冲磷矿的勘探资料,将原石门冲组上段又划分自在王组、石门冲组,并在其中采集大量微古植物,定其时代为原震旦纪陡山沱期。歪庙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中基性火山岩、绢云石英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变安山岩、变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变含砾砂岩、大理岩及“砾状”大理岩为特征,可以与安徽境内郑堂子岩组、杜岭岩组对比,在南湾组(相当于佛子岭岩群)的北部出露。

图3-11 金寨船板冲杜岭岩组顶部褶皱鳞片构造解剖图

1—侏罗系砾岩;2—糜棱岩;3—钙质千枚岩;4—大理岩质糜棱岩;5—含石墨白云石英片岩;6—白云石英片岩;7—含云母长石石英岩;8—片理产状;9—剖面位置
原龟山组属信阳群下部地层,主要分布于商城、光山、信阳南侧至桐柏山一带。主要由石榴子石英片岩及斜长角闪片岩、大理岩及炭质层,以出现多层角闪片岩及含“斜长石碎斑”的糜棱岩(习称含“砾”黑云斜长石变粒岩与二云石英片岩)为特征,与安徽境内郑堂子岩组含“砾状”黑云石英片岩特征完全一致,其岩石组合也基本一致,可以对比。刘志刚(1994),高联达(1988)认为龟山组与南湾组间为构造界面,应分属两个不同时代和构造属性的构造地层体。通过作者实地调查,龟山组内岩石经受强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强糜棱岩化岩石,但出露于信阳龟山的石英岩与祥云寨石英岩相似,原岩标志明显,是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应予独立分出。
肖家庙岩组,系1:5万桐柏幅所创,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地区,由白云钠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炭质白云石英片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等组成,原岩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1∶20万桐柏幅原称为定远组。
蔡家凹大理岩,主要指分布于信阳一带与龟山组呈断层接触的“砾状”大理岩。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大理岩夹斜长角闪片岩等组成,其底部有厚约1~20m不等的含“砾”大理岩。该含“砾”大理岩自东向西,由安徽金寨船板冲,经河南商城歪庙、光山马畈至信阳陲仙桥一带,构造位置处北淮阳构造带中带北部。具有下述特征:①稳定延伸,分布广泛,赋存于稳定的大理岩层位中。在安徽相当于杜岭岩组。②含“砾”大理岩,砾石成分复杂,有石英岩、大理岩、炭质绢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花岗岩等。③砾石大小悬殊,一般2~10cm,局部可达2m以上。④砾石大小混杂,排列无序,形态各异,磨圆度不等。⑤各种砾石及其基质围岩均遭受强烈变形和糜棱岩化。⑥在斜长角闪岩(基性岩)、花岗岩“砾石”与基质围岩接触处有热蚀变边。对其成因有“同生砾岩”、“海洋崩塌”、“冰碛成因”、“构造混杂”、“板块碰撞缝合带”等不同认识(石铨曾等,1980;钟华邦,1980)。作者根据上述特征认为是经受多期构造变形形成的“构造砾岩”,砾石主要成分与主岩成分一致,其中基性岩、花岗岩成分的“砾石”是侵入脉体(参见图2-24)再经破碎的结果,而不能代表缝合带的洋壳残块。
关于该岩片组合形成的时代,主要依据如下。
1)原卢镇关群小溪河组中被解体的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安徽区调队(1979)在小溪河和牛角冲暗色片麻状岩石中锆石U-Th-Pb年龄690~781Ma之间,梁鼎新等(1995)在卢镇关钾长片麻岩中所获U-Pb锆石年龄(742±44)Ma,作者等也曾在霍山县东石门二云钾长片麻岩、钾长片麻岩获锆石U-Pb年龄(685±35)Ma、(741±3)Ma,张鹏(1999)获锆石U-Pb年龄(732~764)Ma,马文璞等(2001)获锆石U-Pb年龄(744±9)Ma、(665±39)Ma。上述年龄均较一致地表明原小溪河组中解体出的变形变质侵入体其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杜建国等(1996)在磨子潭白水畈和廖叶湾相当于小溪河组的变火山岩中,获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749Ma、(844.25±33.8)Ma,表明其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
2)原苏家河群中,据叶伯丹等(1993)、河南地调三队在浒湾岩组白云石英片岩及定远组变酸性火山岩中锆石U-Th-Pb年龄688~761Ma,相当于龟山组中斜长角闪片岩;河南省区调队(1991)获Sm-Nd等时线年龄为759Ma,郑州地校在罗山县旱泥冲获斜长角闪片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699Ma,其主体应形成于新元古代。
3)作者等(1995)在金寨皂河一带相当于郑堂子岩组中采获较多的微古植物化石,经南京地矿所阎永奎等鉴定认为以新元古代为宜;蕲宗飞(1976)在原商城群石门冲岩组中采获大量微古植物组合,与宜昌三峡南华纪—震旦纪相当。
综上所述,该“岩片组合”其原岩时代,据有关年龄资料及微古植物组合特征等,特别是石门冲岩组磷矿层及含钒高炭质岩层(石煤层)及硅质岩的确定,应为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扬子型地层。但需指出:近年来在浒湾组白云质大理岩中发现古生代腕足类、海白合茎化石碎片及有孔虫化石(叶伯丹等,1993);刘印环等(1995)在原石门冲组顶部微晶白云岩中发现床板珊瑚和牙形石,徐辉等(1985)也在歪庙组中发现志留纪化石,表明该“岩片组合”也应包含少量“古生代地层”的“夹片”,说明“岩片组合”形成时间要晚于早古生代。

红安-宿松“岩片组合”(Pt3)
答:该“岩片组合”主要包括原宿松群、原肥东群、原红安群。主要分布在湖北大悟—红安、安徽宿松、肥东一带,在桐城廖叶湾一带也有出露(图3-7)。 原宿松群称宿松含磷岩系,为华东地质局326地质队(1955)所创名。原意指分布于宿松西北二郎河一带,呈NW向延伸的含磷片岩系,总厚达4205m以上。徐嘉炜(1961)将宿松含磷片...

(二)地层序列对比
答:1)自秦岭造山带南部至大别造山带南部(相当于红安-宿松“岩片组合”分布区)普遍缺失南华纪(即原莲沱组、南沱组)地层,而同期发育以耀岭河组为代表的扩张裂谷型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岩,但向南至扬子地块北缘地区(包括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分布区),又出现南华纪地层,在其北侧过渡地带有磷矿...

(一)构造地层序列对比
答:表明与红安-宿松、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可能为大体同时代不同沉积相的“构造重复”。在陡岭杂岩以北的周进沟组,河南区调队(1981)将其从原陡岭群中划出,归入信阳群,主要岩性为二云(白云)石英片岩、钙质二云(石英)片岩、二云(白云)片岩,局部夹石英岩、浅粒岩,上部为大理岩,内夹含金红石黑云母角闪片岩为...

基底岩系
答:宿松(红安)岩群时代—般划为中—新元古代。 张八岭岩群主要分布在大别山西南及东南边缘,为一套遭受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千枚岩-片岩系,时代置于新元古代。下部可能属复理石建造,上部为细碧角斑岩建造,以石英角斑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占优势,细碧岩仅呈夹层出现。带内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地层间接触界面多为韧性断层。

(一)新元古代火山岩
答:根据地层序列对比及地层中所含微古植物组合,可划属新元古代,但仍需年龄资料予以确证。 在大别造山带南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现划属甘田坳岩组),下部以变酸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以变基性火山岩为主(汤加富等,2000),在变酸性火山岩(浅粒岩)中于肉铺一带获锆石U-Pb上交点年龄(866±48)Ma,下交点年龄为(250±...

(二)变形特征
答:异地岩片沿滑断界面,由SE向NW依次滑移向上叠覆,总体叠覆在原地系统J2—K1地层之上,其下伏地层后期又发生新的褶皱和断裂。 此外,在扬子地块北缘的中段(宿松至武汉)及西段(湖北黄陂—神农架以北)地区,据安徽、湖北两省地质志资料,在与秦岭造山带、大别造山带相邻地区,仍发育一系列与造山带主体方向一致的主期...

扬子型南华纪至中三叠世地层序列(Nh—T)
答:②在湖北大悟及河南浒湾、石门冲一带,原产于原红安群、原浒湾组、原石门冲组、白云质大理岩中均有腕足类、海百合茎等古生代大化石的发现,可能是古生代的构造残片被保留在上述“岩片组合”中。③根据郑永飞等(1997)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大理岩δ13C同位素分析,在原苏家河群浒湾组中大理岩δ13C(...

(二)桐柏-大别变质杂岩隆起带内部及南部构造边界
答:上述断裂(安徽境内五河水吼岭、山珑断裂)与韧性剪切带(湖北境内英山-总路嘴、狮子口南-回龙山、天台山-宣化店-新县北、磨盘寨-小河口韧性剪切带),据作者实地调查,以具强烈糜棱岩化和发育的糜棱面理为特征,而其产状与界面上下岩石中片麻理—糜棱面理相一致,界面上下岩片组合有明显的差异,...

大别-苏鲁造山带
答:主体由前中元古代大别岩群、中元古代的宿松岩群和红安岩群、部分新元古代构造岩片以及晋宁期深熔花岗岩、中生代岩浆岩等组成,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变质岩带(图3—10)。表3—2 大别造山带(大别地区)地(岩)层划分简表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2003)大别造山带经受三种不同类型的变质...

白垩纪花岗岩的源区示踪及其对地壳结构的揭示
答:这意味着大别核杂岩向北叠置于北淮阳块体之下,向南叠置于南大别杂岩(超高压岩片)和宿松变质杂岩(高压岩片)之下,至少在中生代以后大别超高压和高压变质杂岩仅限于分布在造山带地壳的浅部水平上,并且类似覆于大别杂岩之上的构造岩片,而大别杂岩则是大别造山带穹窿构造的核部组成(图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