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两称的由来 谁知道十六俩称的来历?

作者&投稿:恽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由来:

1、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2、还有一个说话是,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扩展资料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

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

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古人都知道:人在做,神在看。人不能做昧良心的事。现在学习西制,把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其实也破坏了传统文化,使人不受心法的约束,道德急剧下滑,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斤十六两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还有一个说话是,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最根本的原因是便于均分,古人一开始还没有小数的概念

一斤(16两)分均分成8两,8两均分成4两,,,2两均分成1两。都是两的整数倍,不会出现小数。

这是古人采用二进制的例证之一。

古时计数是16进制,不是现在的10进制,所以一斤是十六两。

因为一斤就是十六两

为什么古代的秤,一斤十六两~

答: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古 代 的 重 量 单 位:升、斗、歌珥等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 10钱。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脱。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称与称上的星星的来历?
答:称与称上的星星的来历? 秤的解释 秤杆叫权,砣叫衡 ;权衡一词就是这样来的;秤上的星星叫定盘星,也叫准星;古人采用十六位进位制所以秤上有十六颗准星;前一 二三四五六 七颗星 这表示北斗七星,告诫人们在用秤的时候,心中要有方向,不可贪恋钱财,莫辨是非。中一 二三四五六 颗星,表示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告诫大家用...

元宵节的风俗 元宵节的风俗有哪些呢
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

端午节的来源
答:下面我带大家看看端午节的来历吧。 但是你知道端午节这个名称的由来吗?“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

元宵节的习俗?
答:古人把夜晚称为“宵”,正月是农历中的元月,正月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是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热烈而喜庆。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答:腊祭和岁首祭祀时间接近,尾首相连,所以秦汉时期把这两祭并称为“正腊”,以后两祭又演变为包括年前和岁后为期近一个月的广义上的春节。 2、春节的来历:源于古代的字书"禾"字演变说 话说这“年”字,最早见殷墟卜辞。甲骨文字形上为“禾”(谷穗饱满下垂的庄稼),下为“人”,整体像人背着收获的谷物,属于...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

古钱币的渊源与由来
答: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50字左右)
答:端午节介绍: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

重阳节的来历?
答: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

六十六大寿的由来?
答:又称「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六十六年离古稀已只屈指有四了,故女儿们要「六六」之年送「六六」之肉为父母祈祷禳祸,祝愿他们长寿康乐。听说过六十六大寿,女儿要给老人做饺子吃,那么是在过生日当天吃还是在大年初六吃这个饺子,请大家踊跃回答!在这里先谢谢了。要用六两面、六两肉包上六十六只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