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源

作者&投稿:采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我带大家看看端午节的来历吧。


但是你知道端午节这个名称的由来吗?“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一、纪念屈原

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二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除了屈原与楚怀王的故事是真的,其他都是传说,哈哈。事实上,闻一多老先生经过考证,端午节是由四五千年古代南越民族举行龙神图腾祭祀的习俗演变而来。吃粽子、赛龙舟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并且发源于水乡吴地。历代吴越人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证明自己是龙的后裔,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所以苏州的民间除了挂戴五色线之外,在胸前挂一个长命绺。今天太湖流域即苏州一带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发源地。这种考证也是经过很多史学家论证和认可的。


这些端午习俗,你知道吗?端午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赛龙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非文化遗产习俗。

如在福建晋江,端午节要吃煎堆;重庆在端午节这天,要烹蛇羹;江苏扬州,吃十二红;浙江宁波,五黄六白;陕西人会点雄黄酒;而在贵州,人们则会游百病等等。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去灾的愿望,有很好的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这也算是端午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下面我列举三个介绍关于端午节来源的知识点。


第一,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多次向各国君王建言献策,但最终还是被流放。

据传说,当他得知故乡被敌国攻占,绝望之下跳入汨罗江自尽,以示爱国精神和忠诚。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就将他的忌日定为端午节,同时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以纪念他的传统。


第二,祭龙神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祭祀龙神而设立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中国,龙被视为是神灵的象征,是造福人民的神灵。据传说,端午节这一天是龙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为龙神祭祀,以祈求龙神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第三,避邪驱瘟

传统的端午节在夏至之后,也是疫病季节,人们认为在这个时期,疫病蔓延的可能性更大。为了避免疫病的传播,人们在这一天会采摘艾草,制成艾叶袋,挂在门口或熏烤,以驱赶邪气和瘟疫,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端午节习俗:

1. 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粽子代表了家庭团圆以及爱的福泽,是一种重要的象征。而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还有去病驱邪、辟瘟避灾等象征意义。


2.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经典的活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划龙舟以示纪念,而这也演变成了龙舟竞赛的形式。龙舟也被看作是护航团体和祈健康平安的象征。每当端午佳节到来,龙舟竞渡便成了这一节日中最为盛大和具象征意义的活动之一。


个人看法: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不仅是纪念屈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还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平台。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端午节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在现实生活中,端午节也是一个有趣的节日。通常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端午节也是一个值得商家开发的商机,许多商家会推出端午节特别商品、活动等,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1. 纪念历史人物。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他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他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更加爱国,更加珍惜和平。



2. 增强团结合作精神。划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它需要船上每个人的努力和配合,反映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传承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点。通过端午节的庆祝,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端午节也就是我们说的粽子节,关于它的来源,大多数人听过的一个版本都是屈原投江,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其他的版本,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没有的话那就让我给你科普一下吧~

一、纪念屈原说

这个版本是大家听的最多的,那我们就先来讲讲这个吧,据历史记载,屈原遭谗言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当地渔民闻讯迅速驾舟赶来打捞,可总不见屈原的身影,然后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然后大家都用这种方式来祭奠屈原,再慢慢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二、夏至说

1963年黄石先生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三、恶日禁忌说

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这些就是我所知道的啦,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听过其他关于端午的小故事呢,有的话可以一起分享哦,当然,听故事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端午习俗哦,像吃粽子和划龙舟是最常见的

  • 吃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不过现在粽子的种类就多了,红豆、肉粽还有咸蛋黄的等等,我最喜欢的肉粽了,粽叶的清香夹杂着肉香嘎嘎好吃。

  •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以前都是健壮的男人在划,现在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年轻漂亮的小姐姐在划龙舟,这无形中为端午添了许多色彩。

最后,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吖,等到了端午的时候,这些乐趣一定要去体验一下哦~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正阳节、重午节等,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这一天热闹非凡,全国很多地区都会庆祝端午,可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分享3个关于端午节来源的知识点。


一、自然天象崇拜说

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地平线下。仲夏时分,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处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乃大吉大利之天象,因而古人崇拜祭祀,从而演变成端午节。


二、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其依据是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的汉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一直到唐代的《岁华纪丽》对端午的解释仍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端午又称天中节,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


三、纪念屈原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我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言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万分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并且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逐渐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再来简单分享端午节的两个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我的家乡每年都会举办划龙舟比赛,场面热闹非凡,每到临近端午,很多划龙舟的选手就会提前进入训练状态,为比赛做准备。

龙舟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的寓意是祈求保佑、希望在一年里风调雨顺、去厄运、攘灾异、事事如意。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人们一般认为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有功名得中的意思,所以在端午节到时候,想要考取功名的人就会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有三种寓意,第一种寓意“光宗耀祖”,古代寓意“功名得中”;第二种纪念屈原;第三种表达对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和向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接下来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一、名字来源

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二、人物纪念说

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三、吴越地区龙图腾崇拜活动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1)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2)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3)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以上就是关于端午节的比较普遍的来源学说,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10字~50字
答:端午节的来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端午节的风俗: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一、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

端午节的来源是什么?
答: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后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杀,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

端午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答: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介子推说、恶日禁忌说、蓄兰沐浴说、勾践操练水军说、夏至说这八种说法。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一...

端午节的来历?
答: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下,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山,意即介子推休息的地方,并为他建立祠庙,于每年的五月五日祭祀他。如今在中原大地上,端午节这天人们在插柳枝的风俗,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好了我知道的端午节来历就这么多了,如您还有什么问题或者补充可以在下方评论里留言,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