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诗人小传.王勃》的翻译谁知道? 什么是文学啊

作者&投稿:微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上翻译得很棒,只有个别地方值得商榷。试提出来与楼上讨论。
一、“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檄”,还是译作“声讨、讨伐”为好,不要译成“晓谕”。檄就是檄文,是一种文件,常与“移文”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难。如南朝时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即是此例(文章借北山山灵的口吻,嘲讽了当时的名士周颙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禄)。唐初时王侯间斗鸡成风,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不谙世事,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玩笑似地对英王的鸡进行声讨(当然他以檄为题,纯粹是戏谑,全文没有一点列举对方鸡的不端,反到对斗鸡时鸡的勇武作了大力渲染),而主要也是为自己的主子沛王助兴。这篇文章到了高宗李治那里,遭到痛斥,据说当时高宗骂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交构”是指在诸王间挑拨离间的意思。因而当天下诏废除王勃官职,逐出沛王府。
二、“坐事,复除名。”这里“复除名”似应译为“又一次被削去了官职”不是“遇到赦免除去罪名。”“除名”一般都是指“取消资格”或“削去职位”。当时是因为官奴曹达犯罪应遭处罚,躲到王勃那里想避罪,王勃怕事泄连累自己,就把他杀了,于是被判死罪,但后来遇赦而官位又一次丢了。“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所以说,刑罚是因为大赦而免了,而杀人罪名是不能去掉的。

另外,这篇传记比较简短,大概《全唐诗》里是这样写的,还有一篇《新唐书》中的,略为详细点,给出如下:

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 擿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写文章,九岁得到了颜师古作注的《汉书》阅读,写了《指瑕》指出它的错误。还未成年,他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向朝廷进献颂(一种文体)。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他暂任府中的修撰,论定编次《平台秘略》,书写成后,沛王喜爱推重它。当时,各位王爷斗鸡比赛,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文章讨伐英王的鸡,高宗发怒说:“这是要在诸王中播弄是非。”把他赶出王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王勃被罢职以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馈山远望,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绩,写了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听说虢州多草药,请求补缺担任虢州参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欺辱别人,被同僚共同怨恨。官奴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那里,王勃后来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他。这件事发觉后王勃被判处死刑,恰逢大赦,只是取消了功名。

父福畴,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谴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原先任雍州司功参军,因受王勃牵连的缘故贬为交趾令。王勃前去探亲,过海时溺水,受了惊吓而死,年纪二十九岁。当初,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来向客人们夸耀。到时,都督拿出纸笔一个一个邀请客人,没有人敢接受,到王勃那里,他漫不经心,毫不推让。都督很恼怒,起身如厕,派小吏等候他写下文字就来报告。一次两次的报告,文辞越来越奇特,于是都督惊奇地说:“这是天才啊!”请他最后完成文章,非常高兴地结束了这次宴会。王勃写文章,起初不深思,先磨好几升墨,再畅饮一番,拉过被子蒙面而睡,等到醒来,拿起笔来写成文章,不改一字,当时的人称王勃的做法为打腹稿。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勃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即隋末大儒王通,号文中子)的孙子。王勃六岁时就善于文辞,还未成年,就考中科举。朝廷授予他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给皇帝进献颂章。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为署府修撰。其时各王候间流行斗鸡,勃戏作了一篇文章(即《檄英王鸡》),说是用檄文晓谕英王的鸡,高宗排斥驱逐了他。王勃被废职后,客居剑南。很久之后,补为虢州参军。犯了罪(擅杀官奴,当诛),后遇赦,免于死罪,又一次丢掉了官位。王勃的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犯罪连累的原因,被贬为交趾(越南一带)令。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八岁。王勃喜欢读书,写文章先不仔细思考,而是先磨墨数升,拿被子遮脸躺着,忽然起来写好文章,不改一字,当时人称之为之“腹稿”。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齐名,天下人并称为“王杨卢骆”,号四杰。王勃有诗集三十卷,如今编诗二卷。

感谢楼下建议。

关于“檄”字,经查阅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古代汉语词典》,“檄”字解为“古代官方用于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引为用檄文征召、晓谕。”
正如楼下所说,文章没有列举鸡的不端,故揣摩作者意图,似以“晓谕”为佳。

关于“除名”,楼下言之有理,是小生思虑不周,惭愧惭愧。现已改之。

~

《王勃传》的原文及翻译
答:只有王勃是个生客,不知道这里头的奥妙,拿起笔来就写,把人家都督女婿晾在了一边。都督很生气,又不好发作,只好站起来离开现场,让属下官员盯着王勃,写一句就给他传一句听,结果发现王勃越写越精彩,到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都督忍不住过来,夸王勃是天才,两人结成了好朋友。这篇文章,就是现在仍...

《全唐诗.诗人小传.王勃》的翻译谁知道?
答:唐初时王侯间斗鸡成风,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不谙世事,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玩笑似地对英王的鸡进行声讨(当然他以檄为题,纯粹是戏谑,全文没有一点列举对方鸡的不端,反到对斗鸡时鸡的勇武作了大力渲染),而主要也是为自己的主子沛王助兴。这篇文章到了高宗李治那里,...

王勃传的原文及翻译
答:翻译: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文言文 王勃传的翻译
答:一、译文 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摆宴席招待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文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写序文,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

唐才子传 王勃传翻译
答:;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

王勃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答:"(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2. 王勃传(节选)翻译 王勃,字子安,是太原人,王通的孙子。王勃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年轻的人才。高宗皇帝召见了王勃,当面询间考察,王勃引经据...

王勃传的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

<<唐才子传 王勃>>全文及翻译
答:[ 译文 ]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

唐才子传原文及翻译
答:《唐才子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开元中,王勃为沛王府修撰,属文巨匠,词翰早著。当时军国多务,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勃恃才傲物,以才子凌人。诸王好斗鸡,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

王勃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