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十二因缘故事! 佛教所谓的十二因缘

作者&投稿:迟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我当为汝说一实道。汝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谓菩提心。菩提心者。名曰大乘。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别说三。汝当念念常勤守护是菩提心。勿令忘失。纵有五阴四蛇。三毒六贼。一切诸魔。来所侵娆。终不能变是菩提心。因获如是菩提心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难可沮坏。因不坏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能远离此无常杀鬼。生老病死诸地狱苦。

翻译: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

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我现在再为你说一真实道,你应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者,又名为大乘心。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故诸佛菩萨分别说为三乘。你应当念念常勤守护这个菩提心,切勿令其忘失。纵使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地水火风四蛇吞噬,贪嗔痴三毒发作,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贼入侵,以及一切妖魔来恼害,你都不能动摇改变这颗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你的身体就有如金刚坚固其心,就有如虚空一样,别人难以破坏。菩提心坚固,即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是具常、乐、我、净涅盘四德。有了涅盘四德,生老病死,一切地狱便与你绝缘。这样,无常杀鬼自然不会追捕你归案。’

  【十二因缘】
  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二)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

  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在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

  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三)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

佛教十二因缘各是什么~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生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
1.无明,即无知;
2.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
3.识,相当于托胎时的心识;
4.名色,相当于胎中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形体;
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种感觉器官;
6.触,相当于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界事物;
7.受,即对苦乐等的感受;
8.爱,即生起贪爱等欲望;
9.取,指追求色、香、味、触等;
10.有,即生存的环境;
11.生,即来世之再生;
12.老死,是人生的终结。


求佛教的十二因缘详细解说
答:十二因缘是指缘分从无明(不 明白)到老死的这个过程,从你生出来之后这个缘分开 始,一直到你人生什么都不明白,最后一直到死亡,你 就会产生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因缘,因缘果报啊。 这个过程就是人的一生,一生所犯的错误,一生必须经 历的挫折和思维上的痛苦。 在十二因缘中,第一是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 是你...

请问你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吗?
答: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

佛祖讲的"十二因缘"具体是哪些?
答: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

佛学基础解说: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
答:十二因缘 为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那么关于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就让我们一起随本文往下看看吧。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着,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
答: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

慧海法师的十二因缘
答: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即十二因缘,是构成有情生命流转的十二条件,也就是十二有支。这是根本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在阿含经中有所阐述。这十二因缘包括:1. 无明(avidya^):指无知或迷茫的状态,它是生命流转的起点。2. 行(sam!ska^ra):由无明所驱动的行为或习惯。3....

十二因缘是什么?
答:教门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者约果报二世辩十二因缘。三者约一念一世辩十二因缘。今无明三世十二因缘者。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在世摄。是中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

有哪一部经是详细解说十二因缘的?
答:十二因缘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四《阿含》的分别编纂,主要依据于所收经典篇幅的长短以及形式上和法数的关系,同时也照应到各经所说的义理及其适用的范围。《长阿含》各经的篇幅最长,所说事实多涉及长远的时间(如过去七佛以及世界成坏劫数等)...

十二因缘出自哪里?
答:这样,十二个环节辗转不断地生死轮回,互为因缘,即是十二因缘。由此可见,众生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种种痛苦烦恼,根源在于无明,即对生活真实的无知。反之,只要破除无明,就可以灭除生死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佛说:“无明的起源不可见,不可假定在某一点之前没有无明”;但同时,佛又说:“凡是真正见到...

何谓十二因缘
答:今天呢,想跟大家说说,又一个佛门常见的概念,叫做十二因缘。可能我们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呢,常会见到这个名词,但是呢,也可能不知所云,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时候你看,这个佛弟子都会去举行一个放生仪轨,在放生仪轨里面就会讲到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就是讲的十二种因缘。因缘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