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 说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的是哪部佛经

作者&投稿:褒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概述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①正见。正确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亦即坚持佛教四圣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思四谛理,离诸杂念。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⑦正念。觉知:学会觉知自己。

⑧正定。禅定分为两种:

第一种:心是“一”,所缘是“一”,心与所缘在一起,然后禅定次第生起。重点放在所缘。

第二种禅定:心与所缘是分离的,心执行的职责是知者、观者。(这样的禅定仅仅存在于佛教!)重点在于及时知道“心跑掉”。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圣谛 百度百科-八正道 百度百科-十二因缘



一、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二、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

三、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

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

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即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四圣谛



苦,集,灭,道是四圣谛。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定,正进,正念,正命是八正道。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十二因缘。

四圣谛的次序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八正道
  (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生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
1.无明,即无知;
2.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
3.识,相当于托胎时的心识;
4.名色,相当于胎中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形体;
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种感觉器官;
6.触,相当于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界事物;
7.受,即对苦乐等的感受;
8.爱,即生起贪爱等欲望;
9.取,指追求色、香、味、触等;
10.有,即生存的环境;
11.生,即来世之再生;
12.老死,是人生的终结。

  四圣谛的次序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八正道
  (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十二因缘
  无明:人与生惧来的蒙昧无知 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 识: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 名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 六处;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受: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 爱: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 取: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 有: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 生: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 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佛陀说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佛陀所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是宇宙人生真理,

佛教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什么~

四谛: 苦、集、灭、道

八正道: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十二因缘: 佛教以此来说明一切因果轮回的缘起,此十二因缘环环相扣,一切未觉悟的众生就处于此十二因缘无休止的轮回中

在很多经上都提到过
四谛:
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
八正道:
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及南传《相应部》
十二因缘:
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