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九),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九)

作者&投稿:简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颖,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译】元佑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使之流入惠民河,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颖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派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原】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轼召汝阴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当力言于朝,乞行优赏;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获之。朝廷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轼请以己之年劳,当改朝散郎阶,为直方赏,不从。其后吏部为轼当迁,以符会其考,轼谓已许直方,又不报。

  【译】州中有多年的盗匪尹遇等人,多次劫掠杀人,又杀死捕盗官兵。朝廷因指名缉捕不到,被害的人家又怕他们害人,隐瞒了不敢说。苏轼召来汝阴尉李直方说:“你能捉到这个人,应当尽力对朝廷说,请求从优行赏;捉不到,也以不称职奏请免去你。” 李直方有个母亲且年老,他和母亲诀别然后出发。最终探知盗匪的地点,分头捕捉他的同党,亲手用戟刺尹遇,捉住了他。朝廷认为李直方官小不合条件,行赏未到李直方。苏轼请求把自己的年资劳绩,应改为朝散郎官阶,移作李直方的赏赐,朝廷不许。那以后吏部因为苏轼应当升迁,以符合他的考核,苏轼说已经答应给了李直方,朝廷又不答复。

  【原】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译】元佑七年,移扬州。以前发运司主管东南漕运法,允许驾船的人私自载运货物,征收商税不许刁难。所以驾船的人就富裕了,把官船当作自己的家,修治船只,还救济船夫们的困乏,所以所载货物都很快到达而且没有事故。近年一切私载都被禁止,所以船只破旧人员贫困,多数人偷盗所运货物来救饥寒,公家私人都受害。苏轼请求恢复旧制,朝廷允准。不满一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一
答:【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

《苏轼 教战守》(苏轼)全文翻译鉴赏
答:《苏轼 教战守》(苏轼)全文翻译鉴赏  我来答 1个回答 #话题# 冬至为何分「人冬」和「鬼冬」?梦之缘文化 2022-11-16 · TA获得超过23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9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3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苏轼 教战守 苏轼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轼 ...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七),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七)
答: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一
答:”契丹久和,边兵不可用,惟沿边弓箭社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故相庞籍守边,因俗立法。岁久法弛,又为保甲所挠。轼奏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不报。【译】定州军政废弛,各卫戍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军官们克扣他们的军饷和赏赐,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苏轼把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

徒知徐州的原文及翻译
答:徒知徐州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苏轼徒知徐州》原文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萧何曹参传第九原文及翻译,萧何曹参传第九原文及翻译
答:萧何与张良、韩信,史称汉初三杰,各有所长及建树。刘邦称帝后,让群臣议功,众说不一;刘邦以萧何功居第一,使众称服。 司马迁 与 班固 对此颇有微意,后世论史者也有分歧。观点之异,关键在于立场不同,《史记》将萧何、曹参分列二世家。《汉书》则将二人合于一传;补足萧何劝汉王养民致贤、收用巴蜀、还定三秦...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
答: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原】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洵晚读《易》,...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五),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五)
答: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奸邪正直及朝政得失的时候,未曾不反复开导,希望对皇帝有所启发。哲宗虽然恭敬沉默不说话,常常很赞成。曾经读到祖宗的《宝训》,因而讲到时事,苏轼一一地诉说:“现在赏赐处罚不分明,善没有勉励恶没有禁止;又黄河正向北流,而硬要它向东流;西夏攻入镇戎军,杀掠几万...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二
答:(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译文:哲宗即位,(苏轼被)授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升为起居舍人。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苏轼说:“从前林希和我同在馆里,而且他年纪大。”蔡确说:...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三
答: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原】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珪、蔡确曰:“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珪有难色。神宗曰:“轼不可,姑用曾巩。”巩进《太祖总论》,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曰:“苏轼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