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四),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四)

作者&投稿:关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译】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终可以算是好人。”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王安石笑着不说话。

  【原】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敦。时光为门下侍郎,敦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敦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敦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敦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译】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授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敦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敦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敦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敦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 章敦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原】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译】升为起居舍人。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苏轼说:“从前林希和我同在馆里,而且他年纪大。”蔡确说:“林希真应当比你先起用吗?”终于没有答应。元佑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



~

苏轼传 译文
答: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

《苏轼》文言文翻译
答:来自《宋史》中的《苏轼列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 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跪求翻译!《苏轼列传》节选
答:”苏轼回答:“臣当时是常州团练副使。”太后又问:“现在做什么官。”苏轼回答:“臣现在是待罪(谦称,表示不称职)的翰林学士。”太后又问:“知道为什么突然这样(升到翰林学士)吗?”苏轼回答说:“因为遇到圣主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太后说:“不是这样。”苏轼又说:“难道是大臣们的讨论推荐...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答:翻译: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用独断专行来处理事务。这句话出自《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如下: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翻译
答:《宋史•苏轼列传》原文节选: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宋史•苏轼列传》译文: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

文言文的翻译
答:来自《宋史》中的《苏轼列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帮忙翻译苏轼列传里的一段``xx
答:2.轼诣武卫营 诣 :命令 3.卒全其城 全 :保全 4.而卒不得大用 卒 :最终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河水将要危害城池,事情很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尽力(保住城池吧)。上段文字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B.志向 简答:徐州城能够战胜水灾,苏轼采取了哪些措施?保住城池 ...

古文《苏轼列传》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 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原句: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白话译文: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一
答:【译】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求得人才的道路,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

苏轼文集原文及翻译
答:苏轼,字子响,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干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日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