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什么官职,两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何官职,两者有何异同之处?

作者&投稿:达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宰相和丞相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是同一个意思,但实际上不是的,总的来说,丞相是宰相制度下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种称谓。许多人听到宰相和丞相,就以为这是同一个官职的两个不同的名字,然而宰相更多的是一种官僚制度。宰相是指宰执之臣,他的职责是辅佐天子、总领百官、治理万事,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很重要的一环。



而丞相就是宰相制度之下一个官职的具体名称,很多人认为丞相就等于宰相,可能是因为有些朝代宰相之职只有一个人担任的,如果了解一下各朝的宰相制度具体的执行方案,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了。

比如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中的,“三公”和“三省”都是相当于丞相的地位,“三公”或是“三省”都是由几个人一起组合起来行使完整的宰相职权。



为什么会出现几个人都是丞相,分开使用宰相职权中的一部分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中的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那就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天下万事都要由皇帝来决定,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所以皇帝就需要有人来帮他分担这些事情,需要人来辅佐,于是就设立了宰相制度



宰相虽然能辅佐皇帝,分担政务,但是时间长了,宰相制度的弊端也慢慢显露,那就是宰相可能一人独揽大权,威胁到皇帝的统治。于是发现这个问题的皇帝就要开始搞分权制衡,把宰相的职权分摊给几个人,让他们互相监督、相互制衡,这样就比较有利于皇帝的统治。



丞相只是一个官名,而宰相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制度的存在。所谓的宰相,就是帮助皇上打理政务的,但是这个打理政务的人不一定非要是丞相,还可以是别的人。

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有学者认为是可汗之下统帅部族的首领,非宰辅性质,存疑。

丞相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魏晋南北朝370年间,除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因此秦汉的丞相没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资品被人们称之为官品,丞相官品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梁武帝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从原来的官品。唐代的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从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书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一品,改为左、右丞相之后,代替了原来三省长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为一品。



在封建制度下,最高的行政长官是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是宰相。这一官职的职责是辅佐君王、掌管国事,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

  不过,有人经常把宰相和丞相划等号,这两者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能不能混为一谈呢?

  “宰相”和“丞相”彼此联系

  对宰相和丞相的了解,要从字义入手,能够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宰”原义是祭祀中掌管宰杀牲畜的奴仆。凭借专业的技术,受到其他人的重视,由此引申为主持、主管的意思,明显带有动词的属性, “宰”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最高行政长官代名词。

  《说文解字》解释道:“丞,翊也,从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古代承和丞同义,有帮助、辅助的意思,是动词。用于官职时,表示从事辅助工作的人,由动词转变为名词,例如郡丞、县丞等,与相合用,代表辅助天子的官员。

  最有意思的是“相”,《说文解字》注释:“相,省视也。”意为仔细看。古代的“相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周朝祭祀、朝聘、会盟频繁,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制度,于是,“相礼”应运而生,他指导天子和诸侯执行具体的礼仪。此时的“相”脱离了省视的本义,有高级参谋的意思了。如今,新人结婚时,常有“傧相”做伴,正是“相礼”的遗存。

  互有交集

  宰相和丞相等宰执大臣,必须具备议政权和监督权,二者缺一不可。宰执大臣能够觐见皇帝,共同参政议政,对决策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根据法令和制度要求,对官员执行决策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后汉书》认为:宰执大臣必须“入则参对而议政事,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可见,宰执大臣,是官僚体系中的职责担当和权威硬核。

  选拔任用宰执大臣,候选人的条件格外严格。《韩非子·显学》首次提出了“宰相”的说法,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也就是说官员必须经过基层历练,才能担当相位,这是对个人考验,也是对国家负责。

  同一块奶酪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成地方集权中央、中央集权皇帝的制度,产生了以君主制和官僚制相结合的政体。君权是君主制的核心,在政体中占有主导地位。宰执大臣是官僚制的代表,共同维护相权的利益,在辅政的同时,对皇帝的事权进行制约。在这种环境下,必将造成君主制和官僚制的冲突。

  君权和相权之争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主流。维持相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宰执大臣的使命。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一针见血的指出:“用一人焉,则疑其

宰相指的是一种制度,

丞相是真正的官名。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区别: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宰相和丞相都是朝廷中重要的大臣,他们起了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他们能够在君王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给君王更好的意见。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么官职,两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宰相不是官职,而是某一个个体或者团体的总称,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管理制度,丞相则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官职,其权力和地位仅次于皇帝。两者虽然存在不同时期,但是有着一定的相同点。

宰相和丞相的相同点:两者都是权力至高的象征,在朝堂上有着非常重要的话语权。
宰相和丞相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除了皇帝以外,他们对于很多朝廷的决定都能起到关键的影响。宰相和丞相都有着辅助君王统治天下的责任,有时候甚至可以影响到君王的决议。可以说这两种称呼甚至有一段时间是可以共同存在的,丞相这个官职存在的时候,也可以被认为其实丞相就是宰相。

宰相和丞相的不同点:一个是真实存在的官职,一个只是虚幻的制度统称。
丞相是真实存在过的官职,《史记》中关于“丞相”这个官职的记载从秦朝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明太祖时期才废除了丞相制度。
宰相是不存在的官职,它只是对于那些辅佐皇帝控制朝政的重要官员的称呼,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群身居要职的官员。宰相这个称呼也被流传到民间,民间传传说里很多所谓的一朝宰相并不是真的是宰相这个官职,而那个所谓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也是指位高的人心胸宽广,并不是某一个人。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实存在过这样的官职,是否是一个人。虽然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宰相当做丞相,但事实上宰相的范围其实更大一些。

宰相和丞相不是同一个官职,这不仅取决于所处的王朝。还有在什么封建统治下,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出现的时间是不是一样?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何官职,两者有何异同之处?

在封建制度下,其实皇帝不是什么命令都要遵从,最高的行政大权其实不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宰相的手里。那么宰相的官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宰相的官职的主要职责是辅佐君王、掌管国事,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

那么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是什么呢?宰指的是祭祀中掌管宰杀牲畜的人。承和丞同义有帮助、辅助的意思在用于官职时,表示从事辅助工作的人。相就是指的是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制度的文化差异之下,这个官职的人们应该指导天子和诸侯执行具体的礼仪。宰相和丞相在职位上都是具有议政权和监督权。而且都是可以随时觐见皇帝,和皇帝一起探讨事情。那么宰相和丞相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宰相和丞相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夏商时期就是有形成了宰相的称呼。周朝的时候出现了丞相,主要的是相当于国家的总理、副总理。宰相是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所以说宰相有可能权力大于皇帝,所以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瓦解宰相的事权,成为君权制约相权的重要手段。宰相肯定包括丞相,丞相不能代表宰相。

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儿吗?为什么有的朝代称宰相,有的却称丞相?
答: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什么官职,两者有什么异同之处?_百度知 ...
答:宰相和丞相的不同点:一个是真实存在的官职,一个只是虚幻的制度统称。丞相是真实存在过的官职,《史记》中关于“丞相”这个官职的记载从秦朝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明太祖时期才废除了丞相制度。宰相是不存在的官职,它只是对于那些辅佐皇帝控制朝政的重要官员的称呼,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群身居要职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答: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时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但是比如北宋元丰改制后的尚书左右仆射也是宰相,但是他们不叫丞相。【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

丞相、宰相、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御史大夫;解释下这些官吏是干什么...
答:【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两个官职一样大吗
答:宰相和丞相的权利是不同的,一个有实权,而另外一个是没有实权的,具体来说,丞相是官职和敬称,是掌握着实权的;而宰相呢,仅仅是一个敬称,是没有实权的,通二、丞相和宰相出现的朝代不同。宰相比丞相出现的时代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宰相。根据我国历史的记载,我国的第一个宰相是管仲,...

在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答: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代替皇帝统 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 理 国 政的最高 领导。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 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3、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 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 政的太宰,...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
答:总理。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非常大,中丞相就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宰相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最高官职的统称,一个是指代宰相制度这个制度体系。简单来说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和丞相不同,只要当时最高官职都能叫宰相,宰相只是个统称,丞相才是个具体官职。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答:宰相指的是一种制度,丞相是真正的官名。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

丞相与宰相都是哪个朝代的称呼?两者有何不同?
答:秦朝时,宰相又分别称为左右丞相,其中右丞相为上,到了汉朝的时候,丞相就是由一些儒生来担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成为了一种篡权夺位的一个代名词,可以说是臣子专权的掩饰手段。到了隋朝时期,宰相这一官职体系可谓是最大化的利用,三省制的各个领导都成为宰相。二、丞相明朝...

用直白的语言说一下宰相和丞都是什么 有什么关系
答: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但是在中国古代,丞在官职中是副手的意思,比如说还有县丞这个官职,也就是县令的副手,而丞相不就是皇帝的副手 么。也就是,丞,是辅佐主官处理政务的常务性职位设定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