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的建置沿革 乌伤的建置沿革表

作者&投稿:紫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夏:《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以后,划天下为九州。富县隶属雍州。
商:为西河国地。
周:属白翟(狄),亦称赤翟(狄)。
春秋:晋文公二年(前635),晋为强国,占据黄河以西、无定河与洛河之间的大片地域。富县隶属晋国上郡辖地。
战国: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韩、赵、魏三分晋地以后,富县属魏。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大将龙贾(音古),自今华县修长城至上郡(榆林鱼河堡),并在雕阴建造城池,驻军10万御秦。《鄜州志》载:雕阴,州北30里,河南为阴,山多雕穴,故名雕阴(今富县茶坊镇黄甫店村南西侧)。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魏“雕阴之战”后,魏献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于秦,富县始为秦地,秦设雕阴县。
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仍为雕阴县。
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出陈仑,定三秦,境内设雕阴、直路二县。汉光武帝元年(25),直路县废。汉安帝永初五年(111),诏上郡徙地避羌,逼民内迁,雕阴县废,地入羌胡。
东晋前秦永兴元年(357),苻坚杀苻生自立为天王,于今吉子现乡固现(古县)村设置长城县。
南北朝时期,赫连昌承光二年(426),魏攻夏入统万,又取长安,富县为北魏所有。魏在长城县境内分设利仁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于杏城(黄陵),设东秦州,长城、利仁二县归东秦州所辖。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改东秦州为北华州。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改北华州为敷州(敷为鄜)。西魏废帝三年(554),改长城县为三川县(驻地三川驿)。裁撤利仁县,辖地归三川县,属敷州。
隋开皇三年(583),割洛川、三川县辖地北部,于五交城(今富县城)设洛交县。隋大业二年(606),改敷州为鄜城郡。隋大业三年(607),鄜城郡自杏城(黄陵)迁至洛交县治五交城,改称上郡,统领中部、敷城、洛川、三川、洛交五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上郡(鄜蠛郡)为鄜州。分洛交县地北设伏陆县(今甘泉县)。唐武德三年(620)分洛交、三川县地西设直罗县,鄜州领洛川、三川、洛交、直罗、伏陆五县。唐天宝元年(742)改鄜州为洛交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洛交郡为鄜州。
宋熙宁七年(1074),撤三川县,设镇,辖地归洛交县,鄜州领洛川、直罗、洛交等县。
元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因地广人稀,载撤洛交、直罗2县,属地归鄜州直辖,开始奠定今富县之疆域。设鄜州同驻黑水寺,鄜州归延安路管辖,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明代,鄜州归属延安府,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清雍正三年(1725),鄜州升为直隶州,归陕西省布政司直辖。设州同厅驻黑水寺,州判厅驻黄龙石堡镇,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民国元年(1912),废鄜州设鄜县,改州同为分县,仍驻黑水寺。初属榆林道,后改陕西省直辖。刘志丹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以后,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中共陕甘省委和陕甘工农红军在鄜县北部、西部、南部相继组建鄜甘、鄜西、中宜3个革命委员会。1935年11月,鄜西鄜甘两个革命委员会联合成立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北道德东村,中宜革命委员会改组为中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由寺仙桃原村迁至张村驿。两个中共领导的县苏维埃政府与国民党领导的县国民政府同存并立。
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39年鄜县成为统战区,中共领导的鄜县抗日救国会(实为县委、县政府)与国民党领导的县国民政府同驻鄜县城内。1940年2月18日,八路军武装护送国民党县长蒋隆延离开鄜县境地以后,民选县长罗成德(抗敌后援会主任)签发《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布告》:鄜县归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直辖。1947年3月,国民党侵犯陕甘宁边区。中共领导的边区县政府撤离县城,转战西部山区,国民党在县城复设县国民政府。1948年3月,国民党溃败南逃,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返回县城,归属黄龙分区,后改为延属分区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完成其历史任务后,鄜县于1950年归属陕西省延安分区专员公署。
1958年末,小县并大县,鄜县与洛川县合并。
1961年大县划小县,恢复鄜县建置,隶属陕西省延安地区行政公署至今。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为富县。



安塞县的建置沿革~

古为雍州地,秦、汉属高奴县。《元和郡县志》云:鄜上及甘泉、临镇、安塞皆高奴地。《安塞县志》载:高奴故城在今坪桥乡,倚山为城。《延安府志》、《读史方与》均说,高奴县城在安塞境内。北魏真君十年(449)置广洛县;十一年(450)置金明郡,其境与汉高奴县大致相同,即今延安市北和安塞县境。隋仁寿元年(601),为避隋炀帝杨广之名讳,改广洛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617),撤金明县,并入肤施县。唐武德二年(619)复置金明县(其故城在现沿河湾镇的碟子沟《新唐书》、《地理志》)。宋熙宁五年(1072)废金明县,割西南部为敷政县。宋以“安定边塞”之意设安塞堡,属绥德军辖。元初(1252)置安塞县,县从堡名,治城在今碟子沟。1268年,省敷政县入安塞县,属延安路辖。公元1369,明王朝朱元璋攻占延安,改延安路为延安府,安塞是其所辖十一县之一。明成化九年(1473)设榆林堡,下辖东、西、中三道,安塞县属西路靖边道辖。后又废堡、道建置,设府、州,安塞属延安府辖。清沿明建制,延安府仍辖三县,安塞为其一县。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设道,安塞属榆林道。时不久,废道,该县归陕西省直辖。1919年,洪水毁坏碟子沟县城,县治所迁至黄崖根村对面的新乐寨。1934年7月,安塞县革命委员会在该县南部洛河川的安家坪(现属甘泉县辖)成立,属陕甘宁边临时政府革命委员会领导。1935年5月16日,安塞全境解放后,改安塞县革命委员会为安塞县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935年6月,安塞县的北部地区与安定县南区,在安塞县北部的白庙岔成立子长县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937年9月12日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将子长县所辖原安塞县区域交归安塞县辖,安塞县南北合并,安塞县苏维埃政府改称安塞县政府,隶属陕甘宁边区直辖。l938年驻地由李家塌迁徐家沟,1942年由徐家沟迁至真武洞。1942年12月,延属分区成立后,改属延属分区专员督察公署领导。1950年5月1日陕北行政公署撤销,安塞县改属延安专区辖,“安塞县政府”改称“安塞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撤销安塞县,辖地分别划归子长县和延安县。1961年9月恢复安塞县,先后属延安专区、延安地区、延安市至今。 陕西省已上报国务院的县级行政区划调整事项有5个,分别是:榆林市神木县撤县设市,西安市户县、延安市安塞县、宝鸡市凤翔县、汉中市南郑县撤县设区。

历史朝代公元纪年隶属关系县名说:明战国前221年以前楚国地《太平寰宇记》:“婺州,春秋战国为越之西界。”《资治通鉴》:“楚威王大败越王无疆,取地至浙江北。浙江以南地犹保之,特臣服于楚。”秦前221~前206会稽郡乌伤《史记·秦本记》:“始皇廿五年(前222),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元和郡县志》:“义乌,本秦乌伤县也。”西汉前206~8会稽郡乌伤《汉书.地理志》:“汉会稽郡乌伤。”《资治通鉴》:“汉高祖十二年,更荆为吴国,立兄子濞为吴王。”乌伤县在封地内,会稽郡并存。《史记》:“景帝三年,削吴。”新莽9-24会稽郡乌孝《汉书·地理志》:“乌伤,唯莽曰乌孝。”东汉25-220会稽郡乌伤顺帝时(126-144)会稽郡治迁山阴(今绍兴市)。《续汉书》注引《英雄交争记》:“初平三年,分乌伤县南乡为长山县。”三国吴220-280会稽郡乌伤《宋书·州郡志》:“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永康。”东阳郡《三国志·吴书》:“宝鼎元年,分会稽为东阳郡。”郡治长山(今金华市区)。晋265-420东阳郡乌伤《晋书·地理志》:“东阳郡,统县九:长山、永康、乌伤、吴宁、太末、信安、丰安、定阳、遂昌。”南朝宋齐420-502乌伤宋、齐时,东阳郡邻县同晋。梁、陈503-589乌伤《太平寰宇记》:“梁武帝又置金华郡于此。”隋581-618金华郡乌伤《隋书·地理志》:“金华县旧曰长山,置金华郡。”“开皇九年,废吴宁,分五乡入乌伤。”“平陈,置婺州,统乌伤。”“大业三年,置东阳郡。统县四:金华、永康、乌伤、信安。”婺州东阳郡唐618-907稠州乌伤《[康熙]金华府志》:“武德四年,割乌伤一县立绸州。六年,分置乌孝、华川二县。七年,州废,复合华川、乌孝为一县,易名义乌。”“垂拱二年,析乌伤冲要地及废吴宁故地置东阳县。”《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婺州为东阳。”“天宝十三年,析义乌、兰溪及杭州之富阳置浦阳。”“乾元元年,改东阳郡为婺州,治金华。”五代吴越907-978婺州武胜军义乌《吴越备史》:“天福四年九月,诏升婺州为武胜军。”宋960-1279婺州保宁军义乌《元丰九域志》:淳化元年,改武胜军为保宁军。《宋史》:“婺州领县七:金华、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兰溪、东阳。”元1279-1368婺州路义乌《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保宁军为婺州路。领县六:金华、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州一:兰溪。明1368-1644金华府义乌《明史·地理志》:“元婺州路,成祖戊戌十二月为宁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华府。领县八: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清1644-1911金华府义乌金华府领县同明。民国1912-1949浙江省义乌浙江光复时,各旧府属皆称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10月10日分府废。金华道1914年5月,置金华道,领县十九,即统前金、衢、严三府所属县。1916年废,次年复置。浙江省1927年,道制又废。第四专区1935年,省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义乌午后属第四、五、三、八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以后金华专区、地区、市义乌1949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一),义乌解放,属第八专员公署(后改称金华专员公署)。1956年后,原东阳县后义村及屏石头之半个村划归义乌县廿三里乡及华溪乡管辖。1958年9月,原大陈乡长渡、王对岭、石仓弄三个村划归诸暨县红桥乡管辖。1959年底,浦江县(除五个公社外)并入义乌县;1968年5月分出,恢复浦江县。1970年后属金华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7月起属金华市。

简述威宁县自夏朝到元朝的建置变革
答:民国二年(1913),废威宁州置威宁县,并设得胜坡分县,隶属于贵州省第四行政专员督察区;五年(1916),迁得胜坡分县于赫章。

沂南县的历史沿革
答: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升为府,并设附郭兰山县,莒州及所领沂水、日照、蒙阴 3县归沂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削莒州所领 3县。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属沂水县,今东张家哨、湖头、大王庄、蒲汪 4乡的全境及苏村镇的杨家官庄、姚家官庄,库沟乡的蔡家洼,辛集乡的高家屯、李家屯,葛沟乡的黄家屯属莒州,高...

余杭县的建置政区
答:余杭县城区11坊,负郭5隅,农村8乡,辖73里;钱塘县城区11坊、辖18里,负郭7隅、辖24里,农村9乡、辖115里;仁和县城区8坊、辖20里,负郭2隅、辖10里,农村12乡,辖232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划分自治区域,余杭县设县城和5个乡;钱塘县设县城和7个乡;仁和县设县城和9个乡镇。民国23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

固始县的建置沿革
答:梁、北周前后侨置北建州、新蔡郡、浍州。隋朝废州县,复隶属弋阳郡,期思县并入。唐朝以后建置稳定,多隶汝宁府或光州。其间商城(殷城)、期思屡次并入又屡次析出。两宋俱属淮南西路光州(固始长期位于淮河宋金拉锯线南宋一侧)。元代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光州。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隶南直隶凤阳府,...

阳新县的建置沿革
答:虞、夏、商属荆州。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属江夏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阳新为富川,后改富川为永兴,时县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代,县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置永兴军,太平...

正宁县的建制沿革
答:汉代,县域建立独乐、阳周二县,是正宁建置的起始。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率大军十八万众,沿直道经县域,出朔方,威振匈奴,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新莽始建国元年(前9年),王莽改阳周为上陵畤。东汉,县域设独乐、阳周、西川三县。三国两晋时期,部族攻伐,诸侯兼并,县域归属屡经更迭。

水城县的建置沿革
答: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建汉阳县,今水城县境,属汉阳县所辖。汉沿秦制,新莽建国元年(9),改汉阳县为新通县,东汉复称汉阳县。隋大业三年(607),属昆明国。唐669年,属汤望州。宋开宝七年(974),属罗氏鬼国卢鹿部。元属顺元路,领48处长官司,其中漕泥、市北洞两处长官司驻地在今县境内...

庆城县的建制沿革
答:南北朝时,北魏实行州、郡、县建置,在县境内置西北地郡,在彭原置富平县(属豳州西北地郡),庆城县辖平富县全境。西魏置朔州、云州。北周再设西北地郡。隋朝初年废州置,实行郡县制。在庆城设弘化郡,废西北地郡及富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在今庆城镇置合水县,属弘化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今庆...

府谷县的建置沿革
答:新庄子遗址(位于庙沟门乡新庄子村)属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3000年),连城峁遗址(位于庙沟门乡连城峁村)属于仰韶龙山文化(前2800年~2300年),朱家湾、桥沟北盖峁、大、小石堡遗址属于龙山文化。夏、商时期(约前21年~前11年),为要服地,在雍州翟族境内。西周(前11年~前770年)属...

什么叫建置沿革
答:某个地方的名字来源以及历史上的变迁过程。夏、商、西周及春秋时代属瓯越地。战国先属越地,后归楚国。秦属闽中郡。西汉初属东瓯国,武帝建元年间属会稽郡,始元二年(前85)属扬州会稽郡回浦县。东汉永建四年(129)之前属扬州会稽郡章安县,其后至三国、西晋属扬州临海郡永宁县。东晋太宁元年(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