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的建制沿革 曾庆城的拼音

作者&投稿:崇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庆城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万年以前。据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旧石器证明,那时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
夏时天下分九州,庆城县属雍州。荤粥为北方最大戎狄部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立邦国于北豳(今庆城县城)。
商初,戎狄部落众多,互侵不断。后期,周人南下岐山,迁国于豳(今陕西省旬邑之西)。庆城县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商末,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几个氏族小国,有共国、阮国(今泾川)、密须国(今灵台)、彭国等。庆城县属彭国古地。
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曾巡游豳地,安五戎方国,有义渠戎、彭卢戎、乌氐戎、郁郅戎、太原戎等。庆城县属义渠戎国。义渠戎国也是甘肃建国时间较早的国家之一。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雒邑。其时,义渠戎国势力已越来越大,先后灭彭卢、太原、郁郅等国,疆域南临泾水,北据河套,西辖崆峒,东扼桥山,辖地甚广。义渠戎国建国时间最长,达300余年。义渠戎国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城邑建筑,人死后实行火葬。曾与秦抗衡达500余年。东周初,庆城县仍属义渠戎国辖地。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历经近200年战争。公元前266年,秦昭公灭义渠,庆城县始入秦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全国分36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北地郡,郡属在今庆城县马岭。辖富平、乌氐、泾阳、朝那、义渠、泥阳6县,庆城县为义渠县。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基本沿袭郡县设置,仍置北地郡,隶属朔方刺史部管辖。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改义渠县为郁郅县。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郡县改置,北地郡辖19县(道):灵武、廉、灵州、富平、煦衍、直路、归德、鹑孤、马岭、方渠、回获(安塞)、郁郅、五街、略畔道、义渠道、大要、泥阳、弋居、除道(直道)。其时,在庆城县西北的马岭设北地郡守,析分义渠县地,设马岭县;在今庆城镇设郁郅县,县之东北林锦庙设归德县。东汉(25—220年)北地郡改属凉州刺史部。末年,羌戎入侵,郡县皆废。
三国时,庆城县全境被匈奴屠各部落(亦称休屠胡)所占,原郡县皆废。魏咸熙二年(265年),庆城县为西晋所辖。
东晋十六国时,庆城县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属地。永和七年(351年),前秦灭后赵,立国于长安,庆城县复归前秦,仍以军代政。太元九年(384年),后秦军驱逐前秦驻军,在庆城置泥源军,军政合一。义熙十三年(417年),铁佛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建立大夏国,庆城县为其所辖。
南北朝时,北魏实行州、郡、县建置,在县境内置西北地郡,在彭原置富平县(属豳州西北地郡),庆城县辖平富县全境。西魏置朔州、云州。北周再设西北地郡。
隋朝初年废州置,实行郡县制。在庆城设弘化郡,废西北地郡及富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在今庆城镇置合水县,属弘化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今庆城镇北15公里环江东岸置弘化县,隋末移置现庆城镇,属弘化郡治。大业元年(605年)置弘德县、归德县、洛原县,复置马岭县,属弘化郡治。大业八年(61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义宁二年(618年)在今桐川置三泉县。
唐初实行州、县建置,后改为道、州、县建置,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化郡为庆州。废弘德县置方渠县,改三泉为同川县。武德六年(623年),在庆阳城设总管府,移治弘化县,与合水县同为庆州治所,并分合水县,在今玄马乡置白马县,将合水县改为合川县。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划全国为十道。庆州属关内道,在今庆城镇设庆州都督府,归道管理。神龙元年(705年),改弘化为安化县。开元十年(722年)分洛源,在今县城东北75公里处设怀安县(今华池怀安)。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安化郡,改白马县为延庆县。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化郡、县为顺化郡、县。乾元初(758年),复改郡为庆州,废怀安县。
五代时建置多变,但行政区划大体同唐。
后梁时,改庆州为武静军,废马岭县。顺化、同川、延庆、彭原仍沿旧制。
后唐庄宗时,复改武静军为庆州。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延庆县,后归安化县。
宋时,全国划为15路,庆州隶属永兴军路,后改属陕西西路,辖华池、安化、乐蟠三县。乾德二年(964年),改顺化县为安化县。乾德三年(965年),并同川入安化。庆历元年(1041年),陕西西路分置4路,庆州属环庆路,仍领3县。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桐川、彭原4县。
金初,改府为安国军,又为安定军节度。并安化入彭原县。皇统二年(1142年),并宋时的泾原、环庆两路,在县城内设庆原路总管府。
元代首次设立行省(含甘肃省),省下置路、府、州、县,县以下置乡、都、里、社等基层组织。元代庆阳府归陕西行省巩昌都帅府管辖,府治于安化(今庆城镇)。至元七年(1270年),废安化、彭原县归府直辖。
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下置府(直隶州)、县(州),洪武二年(1369年),复置安化县,直隶陕西布政使。洪武九年(1376年),庆阳府隶属由陕西行省改为陕西布政使司,辖1州(宁州)4县(环县、安化、合水、真宁)。
清沿明制,仍为府、县建置。清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攻占秦陇44城。六月,庆阳为清廷管辖。清朝初年,庆阳府仍为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四年(1665年)庆阳府改隶甘肃布政使。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甘肃省,安化县归甘肃布政使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陇东道,并董志入安化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隶陇东道。不久改泾原道(今平凉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置泾原行政区,直隶于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府移至西峰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1月,陕甘边区各县隶属陕甘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无年(1936年)5月隶属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2月,庆阳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庆城镇成立,与国民党庆阳县政府(设西峰)并存。庆城县北部地区(驿马以北)归边区政府管辖,共设6区1市,即桐川、驿马、高迎(即今高楼乡和庆城镇一部分)、新堡、三十里铺、赤城6区和庆阳市。区以下设乡,乡以下设行政村。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庆环分区委员会机关由曲子镇迁往庆阳城(今庆城镇),改为中国共产党陇东分区委员会,同时在庆阳城设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西峰解放。8月,成立西峰市(县级)人民政府。
1949年12月,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迁西峰镇。
1955年10月,庆阳、平凉两地区合并,区属设平凉。
1958年4月,华池县并入庆阳县。12月合水县板桥等5个乡及宁县瓦斜、镇原县肖金乡并入庆阳县。
1961年12月,庆、平分治,庆阳县仍隶属庆阳地区,并从庆阳县析出华池县,板桥等公社划归合水县,瓦斜公社归属宁县。
1985年5月,筹备成立西峰市。翌年元月将原庆阳县的彭原、后官寨、温泉、什社、董志、陈户、肖金、显胜、西峰8乡1镇划归西峰市管辖。
2002年8月,撤销庆阳地区设庆阳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



正宁县的建制沿革~

早在旧石器中期,正宁境内已有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为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夏禹时,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立邦国于北豳(治在今庆城县城),正宁属之。夏桀(履癸)年间,周部族先祖公刘建立豳国,正宁属之。商初,正宁仍归豳国所属。商末,周部族南迁岐山周塬,豳地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正宁属之。自西周末年起,义渠戎国与强秦抗衡500余年。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灭义渠戎国,县域属秦北地郡和上郡所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蒙恬修筑直道,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直道粗成,在县境长达70千米。汉代,县域建立独乐、阳周二县,是正宁建置的起始。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率大军十八万众,沿直道经县域,出朔方,威振匈奴,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新莽始建国元年(前9年),王莽改阳周为上陵畤。东汉,县域设独乐、阳周、西川三县。三国两晋时期,部族攻伐,诸侯兼并,县域归属屡经更迭。南北朝末期,县域所设独乐、阳周、安定三县属宁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更阳周为罗川,属宁州。唐初,罗川属关内道宁州。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梦群仙现于“罗底”,派使臣在罗川县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取“真人安宁”之意,改罗川为真宁。随后,唐肃宗李亨在此避“安史之乱”。宋代,真宁历属永兴军路宁州、陕西路宁州、环庆路宁州、庆阳军节度宁州、兴宁军节度。金天德二年(1150年),真宁属庆原路宁州。元属陕西行省巩昌路总帅府宁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宁州;万历二十九年(1601),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属甘肃布政使司(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世宗“胤禛”之讳,又改为正宁。正宁之名始见史册。民国二年(1913年),属甘肃省陇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泾源区行政视察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7月27日,正宁县解放,属甘肃行政公署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并入宁县。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建置。


拼音:
zēng céng
简体部首:

五笔:
ULJF
总笔画:
12
笔顺编码:
丶ノ丨フ丨丶ノ一丨フ一一
解释:
[zēng ] 1.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2.古同“增”,增加。
3.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4.姓。
[céng ] 1.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2.古同“层”,重(chǒng )。

彭城建制沿革
答:彭城的历史沿革追溯至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华夏古都,尧帝时代之前的历史见证。原始社会末期,尧帝封彭祖于现今市区,彭城因此得名,成为大彭氏国的发源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归属宋国,后归入楚国版图,秦统一后设立彭城县。楚汉争霸时期,西楚霸王项羽选择彭城作为都城,西汉时...

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答:弘治十七年(1504)析武冈、绥宁县地置城步县,隶属宝庆府,治所设今县城,并沿袭至今。清乾隆三年城步改隶靖州,乾隆六年复隶宝庆府。1949年10月14日,城县解放,隶属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后隶属邵阳专员公署、邵阳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城步县建制,建立城步苗族自治县,系全国第...

藁城的历史沿革
答:春秋时,为肥子国地。周景王十五年(前530),晋灭肥,遂为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地,赵惠文王三年(前296),赵灭中山,遂为赵地。西汉初,置肥累县(治所城子)。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元鼎四年(前113),始置城县(治所丘头)。东汉,肥累县省。西晋泰始元年(265)...

新城县的历史沿革
答:1961年7月9日析涿县复置雄县时,白沟河以东部分划归雄县。1962年8月27日析涿县和雄县,恢复新城县原建制,县政府驻地在新城镇。1970年县政府迁至高碑店。1984年新城设建制镇。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城县,建立了高碑店市。1996年扩镇并乡,新城镇与加录乡合并,镇政府驻地新城城内。

武垣城遗址的武垣县治的设置与行政建制沿革
答: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仍置县于此。西汉时期武垣县属幽州涿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武垣为垣翰亭。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零六年),曹操北征乌桓前夕开凿平虏渠连通黄河与河北境内水系以保障辎重漕运,武垣因此徙县治于东武垣城(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城南十二点五公里处),初仍属...

东丰县的建制沿革
答:民国十一年(1922年),土城逐渐颓秃,由于仁义军经常出没在东流水各县,城内官兵守无凭藉,遂有复修土城之意。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军警执法处长常维怀与县令马仲援及地方绅商计议,用烟、赌罚没款作为修城费用。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季动工扩建东丰县城,同年秋季竣工。民国十六年(1927年)...

石泉县建制沿革
答:城墙建筑见证了历史变迁。石泉县城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也十分活跃,县城内有46条街道和巷路,商业区以老街为主,70年代后新建的向阳路更是商业和市场的繁荣之地。城南汉江航道可通安康和武汉,铁路阳安线连接东西,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工业区在城东,商业网点、文教卫生设施齐全,人口数量显著增长。

都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0年4月郁南县政府迁驻都城镇。自始都城成为全县政治、经济、信息、文化活动中心。1961年为都城镇和附城人民公社。1968年3月起建立都城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撤销镇革命委员会建立都城镇人民政府。1983年称都城镇和附城区。1989年,附城乡撤销建制并入都城镇。镇政府设在都城镇418路58号。1999年5...

阳城的建制沿革
答: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获泽侯国复设获泽县,属平阳郡。东晋太元中年(386年),获泽县改隶建兴郡。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获泽县治由泽城迁往今阳城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属建州所辖的安平、泰宁二郡。北齐天保...

潍城区的建制沿革
答:潍城区因旧潍县城得名。夏为三寿古国。西汉为平寿县地,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废平寿,并入下密县,县治由境外迁来原平寿县治。隋开皇十六年(596) 于下密县置潍州。大业二年(605)州废,改下密县为北海县,属北海郡。唐武德二年(619)复于北海县置潍州,八年(625)州废,北海县属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