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倦怠?

作者&投稿:桂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工作久了,你可能感到做啥都提不起兴趣、干啥都觉得没劲。每天没精打采,坐等下班。可下班后想着事没做好,又焦虑不安,睡也睡不好。
当这种情况形成恶性循环,不仅是工作,个人的生活也受到极大影响。

别惊讶,这种似曾相识,又颓又丧的感觉,其实在国际医学上被称为职场倦怠综合征。
因为它在心理和生理上给职场人带来的伤害,法国还曾有一项法律提案将职业倦怠综合征定义为职业病,只是该提案在2018年被国会否决。
不过在现实中,职场倦怠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热情、办事效率、能力发挥、绩效表现等,一直是打工人普遍很难克服的难题,也是HR为做好员工心理健康和人才激励与挽留,想要重点攻克的方向。
可当人们被职场倦怠所扰,怎么做才能有效消除倦怠感,帮助其重燃斗志呢?

职场倦怠产生的三大促因
明白职场倦怠感产生的源头,也许我们就能更快地接近答案。
根据以往观察,很多人之所以产生职场倦怠感,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1)努力过头,身心俱疲。
比如当个人工作量大,长期处于高负荷、高压力的状态,大部分人会觉得身体被掏空。而此时,职场倦怠感更容易在身体和心理极度脆弱时趁虚而入,直接导致职业效能的降低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2)工作枯燥,丧失动力。
对于很多人来说,能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的,只有极少数。
当职业兴趣禁不起考验,长年累月从事重复性的工作,又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心生倦怠也就是迟早的事。
一位从事亚马逊运营的网友坦言,自己入行时还算喜欢这份工作。即便假期出去旅游,也不忘背着电脑随时办公。
但4年下来,如此循环往复,他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既定程序,成了这个世界里面“无聊的NPC”,慢慢丧失了工作动力。
3)工作失望,成就感低。
辛辛苦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工作成就感低,从而心生倦怠,是另一大促因。
比如此前有位朋友吐槽:自己平时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好结果。升职加薪无望,领导连一句肯定也没有,努力换来的只有贬低,这让他越来越失望,工作才1年就感到倦怠,总想着“脱离苦海”
如何减少或消除职业倦怠感?
面对职场倦怠综合征的泛滥,很多人都不得不既累又倦,强忍着上班。
至于如何有效消除职场倦怠,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和效能,各人可能适用的法子不同。不过以下几个小思路,可供大家参考。
(1)给自己放个假。
如果是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产生职场倦怠感,给自己放个假,好好休息下,恢复状态,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在假期安排上,大家普遍认为通过调休假、年假等带薪假,来短暂释放和消除倦怠情绪最佳,毕竟休假时不会有那么多心理负担。
但假期不多,来日方长。平时更应该多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毕竟好好生活,也是对工作很好的反哺。
(2)学会转换心态。
稻盛和夫曾言:要想拥有充实的人生,只有两个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让自己喜欢上(现有的)工作”。
虽然我们未必都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学会调整心态,爱上自己所做的工作,并将其变成坚持下去的动力,却并不难实现。
如果这还不足以消除经常出现的职业倦怠感,也可以尝试转换心态或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来充当治愈,好让自己及时从消极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比如在热播剧《非自然死亡》中,女主三澄美琴作为法医,工作的内容和环境很压抑,每天需要解剖各类遗体,面对各种离奇的死亡。但每次被坏情绪所影响,她都会把不开心的事先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美食来治愈当下所有的不快。

这个举动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她从小摆脱心理阴影,工作时元气满满的关键所在。
(3)有效外部刺激和自我激励。
对于有些人来说,每天从事枯燥乏味的工作,很容易感到倦怠。但看在能加薪升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等的面子上,依然能继续向前。这也是很多单位乐于利用人才激励鼓舞士气的原因之一。
如果缺乏外部激励的条件,个人也可以尝试通过自我激励尽量摆脱职场倦怠。
比如积极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鼓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就奖励自己一件礼物或一顿大餐作为犒赏;
或者保持空杯归零的心态,勉励自己向着更高的目标、水平、境界靠近等。
对于即便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他人回应的人们来说,通过自我激励,仍能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4)更换工作环境或内容。
事实证明,有些人的职场倦怠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环境或人际关系导致。
比如媒体曾接受采访的一位女工程师,她表示自己因为工作环境(性别歧视)的缘故,每隔两年倦怠感就会产生一次,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质量。
而在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职业倦怠状况调查》中,90%的受访者也表示经历着与工作场所、工作体验等相关的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
如果属于这种对当前的工作环境不满或工作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职场倦怠,更换工作环境,往往就能有效缓解。
目前,内部比较有效的法子是轮岗,通过新工作、新环境、新挑战,来激发员工的新动力。
当这个法子无效,离职另找新工作,会是很多人缓解职场倦怠的第二选择。
但每份工作都可能遇到倦怠期,一般3年左右会是高发期。如果没找到产生倦怠的根源,利用离职来消除职业倦怠,最终仍可能遇到同样的境遇。

值得一提的是:职场倦怠能在人群中传播,但与此同时,萌生倦怠的人,也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或环境所影响。
比如当周围都是颓废消极的人,自己也很可能在工作过程中丧失前进的动力。
但如果周围聚集的都是积极向上、挺正能量的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这时自己也可能顾不上倦怠,只想着齐头并进,一往无前。
就此来说,改善团队氛围,实现正向引导,也是消除职场倦怠的一大有效措施。
写在最后
虽说职场倦怠感,随时可能存在,也有很多促因,但它并不可怕。
因为职场热情本就是此消彼长,而且不管外部刺激还是自我激励,都有可能将它长期“封印”。
当个人遇上职场倦怠期,需要时间和契机来重燃热情。
而当用人单位遇上内部人才陷入职场倦怠,比起苛责,更重要的,可能是HR协助做好这三点:
1.改善团队氛围,实行正向引导。
2.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和健康建设,缓解不良情绪。
3.弄清诱因,予以改善,让大家尽快重回正轨。
只有这样,未来双方才能保持较好的状态,继续携手向前。你觉得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有用~

~

职场中什么是职业倦怠?
答:职业倦怠 指的是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疲劳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绪、个性和成就感,在情绪上表现为对工作没有热情,在个性上表现为刻意疏离工作环境,在成就感上存在过低的自我评价,认为当前的职业无法成就自我价值。职业倦怠尤其是在助人型岗位上高发,比如教师就是一个最为显著的行业,在相关文献中...

什么是职业倦怠??
答:其中去人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比如工作中对客户和服务对象冷漠,让人感到冷血,教师减少与学生的接触,并拒绝接纳学生,对待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等,这些都是去人性化的表现。职业倦怠的判断方法 最初教师们是不愿意承认倦怠的存在的,...

什么是职业倦怠?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答: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些,你可能有点儿“职业倦怠”,不过不要紧张,倦怠是21世纪的职场感冒。它就像大姨妈似的,而且还不分男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指人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情绪的极度疲劳。著名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三个维度表达了这种倦怠:1,“心好累”。

职业倦怠感是什么
答:二、职场倦怠感的成因 工作负荷过大: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疲劳,从而产生职场倦怠感。缺乏工作自主权:当员工对工作的控制权有限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从而引发职场倦怠。工作与生活失衡:过度专注于工作而忽视个人生活可能导致身心疲劳,增加职场倦怠的风险。职业发展停滞...

职业倦怠是什么意思?
答: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反应,表现为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工作表现和满意度,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如抑郁、焦虑、失眠、心脏病等。要改善职业倦怠和身体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评估自己的工作状况。找出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如缺乏控制、不明确的...

职业倦怠是什么?
答: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面临着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长时间地处于压力和紧张之中。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由于工作过度劳累而导致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消极变化。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上的疲惫...

什么叫“职业倦怠”。?
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所经历的情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与耗竭。当工作效率下降、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消失,甚至出现身体上的疲惫时,就可能面临职业倦怠的问题。认识到这些迹象,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调整,对于重燃工作激情至关重要。人的行为受动机驱动,而动机的产生与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紧密相关。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倦怠
答:职业倦怠(俗称「工作倦怠」),包含衰竭(exhaustion,心理资源的损耗,缺乏激情和动力,精力耗竭)、沮丧(负面情绪)和怠慢(cynicism),三者将降低职业效率。更为精确地定义,「倦怠是一种由长期的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疲劳状态」。情绪方面的倦怠是指情感资源的耗竭,继而怠慢由此发源;...

什么叫工人的职业倦怠?
答: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都存在职业倦怠问题。所谓的职业倦怠就是指由于长期面对工作压力、工作内容单调、缺乏挑战、工作环境不满足等原因,导致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倦感的状态。职业倦怠可以表现为对工作失去兴趣和激情,工作效率下降,情绪低落,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甚至影响身心健康。职业倦怠通常可以分...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它有哪三种反应?
答: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难以应对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乏困倦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反应如下: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