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游虎丘小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投稿:牢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李流芳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这则小记仅有二百余字,记叙了两次游览苏州虎丘的情景,容量较大,而文字极简,行文容与疏淡,毫无散漫局促之感。全篇都贯穿着一个“静”之。

作者两游虎丘,一次是在秋天,中秋前夕,也是作记之时。此次“连夜游虎丘”,记中仅提到两夜。一夜,“月色甚美,游人尚稀”,有“红粉笙歌”点缀于“风亭月榭”之间,对今夕之游作者感到“亦复不恶”。“尚”字,“亦复”,极有分寸,说明此游尚可,但还有缺憾。因为毕竟还有其他一些游客,加之笙歌聒耳,已觉不静。又一夜,天黑无月,无游客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写景简淡之极,但意境深远。耳闻近处檐间铃铎在风中摇振的叮叮当当的声音,目见远方林中佛寺忽隐忽现的灯光,唯夜深人静,始能获览其境。在记两夜游览虎丘的中间,插入“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的议论,以作过渡。这“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八字,非等闲之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自然审美观。如果把全篇比作一盏灯笼,疏落简淡的景物描写好比灯笼周围所绘的花纹图案,那么这八字就好像灯笼中心的烛光了,通篇文字都映射出它的光辉。

第二次游虎丘,是往日之事,时在春日。是夜,有月,无人,唯有作者与其侄盘膝石上,如僧人默然“趺坐”,“不复饮酒,亦不复谈”。此时作者已经忘怀一切,精神完全专注、溶化在自然景色之中,达到物我两忘,悠然“与清景俱往”的境界,进入审美意境的最佳状态。此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写的是往事,却不可缺少。

小记结尾部分,总括两度游览虎丘,见到了虎丘“本色”,并引友人诗句,说明欲见自然美“本色”,须在“岁寒”或“夜半”,仍然归到一个“静”字。

晚明文人观赏自然美,特重“本色”,或曰“性情”,也就是自然山川的真面目。自然山川在什么情况下才暴露其真面?观赏者怎样才能领略到自然山川的“性情”?对于前一个问题的看法,作者取山空、人静、岁寒、夜半,质言之,环境必须清静。对于后一个问题的看法,作者取“静意”,观赏者的情绪心境必须安静。总之,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都要“静”,唯静才能窥见自然美的本色,领略自然美的性情。反之,环境嘈杂喧闹,心神烦躁不定,都会破坏美感,不能真正领略山川自然之美。他在《江南卧游册题词·虎丘》一文中说:“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无所不宜,而独不宜于游人杂沓之时”,又指出一般游者爱好赶热闹,“附羶逐臭”,“非知登览之趣者也”。在本文第一节,作者对虎丘中秋之夜,士女杂沓,“笙歌笑语”,“填山沸林”,致令“丘壑化为酒场”的景象,觉得“秽杂可恨”。这从反面托出静之于美是十分要紧的。



~

【游虎丘小记】全文和注释
答:游虎丘小记 明代:李流芳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答: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

文言文游虎丘小记
答:游虎丘小记 明代:李流芳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 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

求《游虎丘小记》的译文
答:游虎丘小记 李流芳 原文: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歌女)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位于虎丘...

游虎丘小记文言文翻译游虎丘小记原文是什么
答:1、译文:虎丘在中秋时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彻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

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
答: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如下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

李流芳虎丘原文及赏析
答: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

游虎丘小记翻译及注释
答:“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的“俱往”是同在的意思该句意思是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出自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原文是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该文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一次是在秋天,对月色美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

翻译:然终不若山空林静,独往会心
答:出自《游虎丘小记》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山高约36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虎丘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延伸:原文段落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

游虎丘小记文意
答:译文: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竟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