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者&投稿:符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鲁科《氧化还原反应》为例龙岩第二中学 吴菊华1.关于化学基本观念《化学1(必修)》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建构,改变原来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知道作 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构,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 要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如何实施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概念教学呢?这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开发的新教材,编著者注重从观念建构的角度,精心组织素材、合理安排活动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因此,认真研究教材编排特点、揣摩教材编写意图,将有利于教学的实施。2.鲁科《氧化还原反应》教材特点《课 程标准》将氧化还原反应放置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显然是强调元素化合物学习时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用分类和转化的观点指导对元素化合物 性质的认识。鲁科版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内容纳入《氧化剂和还原剂》一节中。教材编者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确定如下的编写思路: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通过分析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建立起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以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最后通过探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 化性和还原性,应用新形成的概念。教材呈现线索如下:分析角度分析对象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活动类型问题线索概念的引入正文导语及情景素材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新陈代谢等,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物质之间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交流研讨栏目讨论请你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观察思考栏目思维探究1 钠与氯气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2 钠原子与氯原子是经过怎样的变化形成Na+和Cl-,进而形成绿化钠的?3 实验现象对你认识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有什么启发?交流研讨栏目分析、讨论下列反应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中哪些元素化合价升高了?哪些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指出含有这些元素的具体物质。概念的巩固与发展迁移应用栏目分析、研讨举例说明,在你所了解的众多物质中,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可作氧化剂,哪些物质具有还原性可作还原剂?活动探究栏目实验探究在铁单质及其化合物中,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分别以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3.实施基于观念建构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对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升华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鲁科《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呈现线索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基于观念建构的概念教学一些策略。(1)深挖课程中蕴涵的科学观念。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属于观念的范畴,它是内隐性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去挖掘并加以组织。因此,在具体单元教学设计中,面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们要思考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即对学生后续学习和重视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样的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就是本单元的基本观念。和过去教材相比,鲁科版教材在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安排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一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编者设置该教学任务的目的之一在于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概念的应用价值——从 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从反应过程构成物质元素的价态是否改变或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电子偏移的视角)、从物质分类的新视角(反应过程中得电子还是失电子的 视角),从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在反应过程中体现氧化性还是还原性)来看待物质及其反应,并利用这些新视角来指导未知物质性质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实施该内 容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本质、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与性质,而且要让学生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探究物质的性质、形成 “分类观”和“转化观”等化学观念。(2)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化学观念的形成不能离开化学知识,化学知识是科学观念产生的背景,学生必须在习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观念。即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科学观念养成的前提条件。鲁科教材将《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单元内容分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三 个部分。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从氧化还原的表象(元素化合价变化)和本质(电子转移)两个层面来学习、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并建立起化合价升降和电子 转移的定性关系;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中,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的分析,建立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概念,并将物质中某元素 的化合价与该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建立起来。因此,通过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初步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体系,为后续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提供知识基础。(3)重视知识发生和获得过程。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深层思维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引导学习者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超载事实的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采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才能有效培养其科学观念。结合教材的呈现线索可知,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体现的建立,编著者不希望施教者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来实现,而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达成目的。因此,编著者在该节“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部分的内容的呈现上,先后设置了2个“交流·研讨”栏目和1个“观察·思考”栏目,并给出具体、详细的任务,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一方面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体系,而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感悟不同物质的组成特点与性质的差异性、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为“分类观”和“转化观”的建立提供感性基础。(4)以适当的案例促动学生感悟。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不是他人强加的,而是一个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该过程需要学生在一定经验、经历基础上,通过总结、反思领悟。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有意义的背景。在“氧 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部分的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通过 “活动·探究”,从电子转移这一反应的本质角度探究物质的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教材设计的目标定位显然是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 论进行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时揭示不同价态铁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通过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不仅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铁及其化合物的性 质,同时,很好的让学生建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间的转化”这一基本观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课程改革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撑。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呼应,必然应有全方位实质性的推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门有用的科学。而我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元素观、微粒观、实验研究方法、物质的分类法、化学价值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科观念、科学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课程改革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撑。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呼应,必然应有全方位实质性的推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有用的,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还是非常重要的。三年前我参加了我们泰州市举办的“泰州市初中化学课改星光大舞台”的决赛,在这次比赛中选手们的亮点很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化学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观。
一、 培养学生的元素观。
我参赛的课题是《框图型推断题初探》,本节课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元素观,或理解为“原子观”,重点教学目标:原子守恒的思想,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 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第三章讲述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学生初步认识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我在第一节时就用湿衣服晒干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认识构成水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把高锰酸钾固体颗粒无限制的分割,最后是把它溶解在了水中,颗粒消失不见了,而水却变成了紫红色,使学生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世界。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不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尽管教材中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因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学习方式,应讲或的知识的自然途径还原为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真知”的再发现来还原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当前中小学中普遍有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教师精心创设研究情境,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大胆猜测,对于问题作多种假设和猜测,教育学生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的被动受体,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加工和创造实践的主体。因而教师要将“教材”变为“学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思考研究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对话沟通,合作与共建,是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关键又在于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从学生角度组织教学,回归学生的心理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境界。
教师要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还要善于组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养成,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学习交流,这样可以保持学习的多样性,激发出更多观点,形成全面认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更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师要大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将演示实验尽可能的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注意从科学方法论角度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内在联系,从中使学生的思维深度深化,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体验到真理和创新实践的乐趣。
新课标要求中实验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取消了过去单独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区别,实验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实验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因此化学实验的比重并没降低。实验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明显增强,反映了现代化学重视实验技术革新的发展特点。
四、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如将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进行分类。按照是否是单质来分,氢气是一组,一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一组;按照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分,氢气、甲烷、一氧化碳是一组,二氧化碳是一组;按照是否是有机物来分,甲烷是一组,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一组;按照是否是氧化物来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一组,氢气和甲烷是一组。因此,教师在讲述这一知识时不能遏制学生的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
其实,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听了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鸡蛋里的化学》授课老师从鸡蛋的外壳,钙离子的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到里面的蛋清和蛋黄,一一介绍了蕴含在鸡蛋里的化学,非常新颖。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是目前科学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化学,那么社会将停滞不前,没有化学就没有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应该为有化学、学习并研究化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总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讲解练习做法,不要剥夺学生思维权利,呈现现成结论。创新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要使学生以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认识,开阔视野,以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化学学科观念

仅供参考: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科素养
答:初中化学教学课程包含五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概括而言,初中化学就是要交给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认识物质的变化,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应用于理解、解释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包含四方面内容:...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二、理论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化学这门学科来自生活,要怎样使化学能够更好地回归到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难题。在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要对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利用,将其引入课堂并建立课堂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就处于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进行...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答: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我们开发利用,使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总之,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改进...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答:初中化学课标中都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化学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的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答:3.新奇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例如“烟花燃放时为何那么壮观美丽?”“鬼火是怎么回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黑火药的成分是什么?”“玻璃器皿、铜器灼烧时为何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如何治疗...

如何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
答:学生如果要很好的领会和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只有亲自实验,从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感性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去做实验、做好实验,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去引导、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意识,...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答:创造性是一种再生性思维。首先,发散思维是创造力提高的重要思维方式。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或自由地提出问题。如在复习铝章节时,突破原有知识网络式的总结,让学生分组讨论:写出如何制备Al(OH)3的可能方法。结果,有的小组竟然写出了12种方法。其次,把握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活动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展了深入的探究,认为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等等。【关键词...

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答:实验装置 好了,不说这些没有用的话了.其实呢,我的化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希望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也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一要做到审题清楚 这句话呢,看上去是句废话,但是呢,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却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这就是做题的基础,你要明确题目...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答:学生要顺利地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化学用语,要“达到会写、会读、会用,了解它们的化学意义”。三、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2、培养学生课堂中勇于实验探究的习惯 四、多思考勤反思,培养学生做题后反思和改错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