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作者&投稿:始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

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⑤,以能⑥用也。欲堙之责⑦,非攻无以⑧。于是为秦将而攻魏⑨。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⑩。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印。使人谓公子印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

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印。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

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印也,吾无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郑平于秦王,臣也;其于应侯,交也。欺交反主,为利故也。方其为秦将也,天下所贵之无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轻必失之。去秦将,入赵、魏,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所可羞无不以也。

行方可贱可羞,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赵急求李欬。李言、续经与之俱如卫,抵公孙与。公孙与见而与入。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友。公孙竭与阴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注释】

①论:道理。极:尽,详尽,透彻。②必:动词,绝对相信、依赖。③旷:废。④与(yù):赞同。⑤故:旧交。公孙鞅为魏人,于秦为客,所以说“非有故也”。⑥以:介词,凭着。能:才能。⑦堙(yīn)之责:对秦尽到责任。堙,塞。“堙责”即“塞责”,尽职。⑧以:用,这里指所用的方法。⑨为(wèi):介词。将:领兵。

⑩公子卬(ánɡ):战国魏人,魏惠王时为将。当:抵御。以:率领。私属:家众。襄疵:魏人,魏惠王时曾为邺令。他书或作“穰疵”。应侯:即范雎,魏人,入秦为昭王相,封于应(今山西临猗县),所以称为应侯。欺交反主:指郑平兵败降赵。

郑平为秦将是范雎保举的。以:为,做。求:搜捕。李欬(kài):事未详。抵:归。公孙与:卫人,事未详。五大夫:爵位名。樗(chū)里相国:即樗里疾,又称樗里子,战国时秦惠王异母弟,秦武王、昭王时为相。无此其功而有行:“其”字疑当在“有”字之下(依毕沅说)。据文意,“功”当指有利于国家,“行”则指私人交往上的背信弃义。

【译文】

先王对于事理论述得非常透彻了。义是各种事情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这是才智平庸的人认识不到的。认识不到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追求私利。追求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等人的情形就是这样。根据道义去行动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了。臣子与臣子谋划做坏事,尚且有人赞同,又何况国君和他的臣子谋划施行道义,还会有谁不赞同呢?不只是臣子们赞同,天下的人都将赞同他。

公孙鞅对于秦王来说,并不是宗亲,并没有旧谊,只是凭着才能被任用的。他要对秦国尽职,除了进攻别的国家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公孙鞅就为秦国统兵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抵御他。公孙鞅在魏国时,原本和公子卬很要好。他派人对公子卬说:“我所以出游并希望显贵,都是为了公子您的缘故。现在秦国让我统兵,魏国让公子同我相拒,我们怎么忍心互相交战呢?请公子向公子的君主报告,我也向我的君主报告,让双方都罢兵。”

双方都准备回师的时候,公孙鞅又派人对公子卬说:“回去以后再也无日相见,希望同公子聚一聚再离别。”公子卬说:“好吧。”魏国的军校们谏诤说:“不能这样做。”公子卬不听。于是两人相聚叙旧,公孙鞅乘机埋伏下步卒车骑俘虏了公子卬。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因为这件事而怀疑公孙鞅的品行,想加罪于公孙鞅。公孙鞅带着自己的家众与母亲回魏国去,魏国大臣襄疵不接纳,说:“因为您对公子卬背信弃义,我无法了解您。”

所以,士人对自己的行为不可不审慎。郑平对秦王来说是臣子,对应侯来说是朋友。他欺骗朋友,背叛君主,是因为追求私利的缘故。当他做秦将的时候,天下认为尊贵显耀的事情没有一件不能做,这是因为他位尊权重。靠位尊权重得到的东西,权去身轻时一定要丧失。

邯平离开秦将的地位,进入赵国和魏国以后,天下认为轻贱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做,天下认为羞耻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做,行为降至可贱可耻一流,又没有做秦将的重极高位,不潦倒还等什么?赵国紧急搜捕李欬,李言、续经跟他一起去卫国投奔公孙与。公孙与会见并同意接纳他们。续经乘机向卫国官员告发了这件事,让他们逮捕了李欬。

续经靠这个在赵国做了五大夫。人们没有谁愿意跟他同朝为官,就连他的子孙也交不到朋友。公孙竭参与阴君之事,却又反过来向相国樗里疾告发,靠这个在秦做了五大夫。他的功劳并不是不大,但却为人们所鄙夷不能进入赵、卫、魏三国国都。公孙竭告密立功尚且如此,又何况没有这种功劳却有他那样行为的人呢!



~

《吕氏春秋》 慎行论——察传 翻译
答: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 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 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

樊於期和郑安平作为秦国的武将,为何最终要背叛秦国?
答:但是郑安平被赵国的兵队围攻之后,死伤无数,于是被迫向赵国投降。并被赵国的君主授以武阳君的称号,为赵国效力。而范睢也受到牵连被辞去相国的官职,回乡病逝。商鞅变法的确让秦朝在国力、军事能力上面起到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战争场上运用杀敌封爵,如果失败就株连家族的作为有些不人道。就像樊於期和...

《吕氏春秋》的慎行论.察传 穿井得一人翻译
答: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井中之也,求闻之若此,不考无闻也 ...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一篇什么体裁
答: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一篇经典议论文体裁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起题。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重点字词
答:编辑本段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编辑本段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

《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赏析
答:”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注释】①事:做事。②中(zhònɡ):符合。③死而见说(yuè)乎周:武王灭商后,曾封比干...

《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2)
答:人之情不能爱其所疑,小弱而大不爱则无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废,强大行之危,小弱行之灭。今行者见大树,必解衣县冠倚剑而寝其下。大树非人之情亲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陵上巨木,人以为期,易知故也。又况於士乎?士义可知故也,则期为必矣。又况彊大之国?彊大之国诚可知...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盲目轻信害死人;………

读寓言,写作文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答: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打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井,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说道:有个姓丁的,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来!城里人都在议论,连宋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

不被历代诸家看好的,《吕氏春秋》,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籍?
答: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