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有哪些 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作者&投稿:帅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方勇展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徐继存教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教科书为主要的课程资源的现状,改善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说明了课程资源与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从原来单纯的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学校给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为教师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教师的创造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野,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也有益于学校的个性发展,使学校建成特点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过程中,注意挖掘校内、外有用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加于运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一些做法。
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用合适而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更顺利的达成课堂目标。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开发网络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
1.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我国现阶段统一的课程标准、大纲、计划及教科书,过分强调了普及性、基础性、统一性,无法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无法满足学生的特色需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得用好一方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学生对自己家乡及新居住的社区特别亲近,更有深入了解周围事物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可以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
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乡土资源的利用。如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就以闽南小吃为例,要求学生课前收集身边闽南小吃的图片、做法、故事等网页制作素材。闽南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大部分同学非常认真,采集到闽南小吃的信息,除了图片,文字介绍,有的还制作视频。有的同学家长就在做某一闽南特色小吃,他更感兴趣了,根据自已对闽南小吃的理解,做出了很有特色的主页。由于感兴趣,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Frontgpage的基本操作很快掌握了。 特别在指导学生电脑小制作时,我引导学生在乡土资源中寻找创意,取得不错成绩。比如我指导学生取材于厦门与台湾的地理关系,创作一个两岸“对话”电脑艺术设计,作品反映出了两岸人民希望两岸和平发展、盼望祖国早日统一,获市赛第一名,并推荐参加省赛。指导学生创作的以闽南民居、闽南工夫茶等为主题的网页制作,以闽南戏艺“拍胸舞”、 “舞狮”等为主题的电脑动画制作,这些取材于乡土资源的创作也获得优异成绩。
将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乡土资源融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文的热爱,更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无穷魅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丰富有特色的乡土资源就是一个支点,它在课堂中以举重若轻之势就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与该课程理念相吻合。教师要通过收集、整理网络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
面对庞大的网络内容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优化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我认为首先在校园内网搭建一个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一方面方便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网络资源根据自已的喜好、知识水平分层进行学习。然后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比如为了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内容,我整理收集初中已学过的各种工具软件的网络教程资源,如Microsoft Word、Microsoft Exel、Microsoft 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的教程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中。这些教程既包括各软件的基本操作、精选的典型案例、还有我针对典型案例用wink制作的教学课件。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农村,信息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可以针对个体的差异更好地教学。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表达”这一课程时,让还没学过或不熟练Microsoft Powerpoint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进行学习,再加以教师的辅导。这样既能对差生进行辅导,又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行分层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高中组包括四个项目:电脑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程序设计。由于电脑制作的范围广且泛,课程的教学就没办法针对具体某一内容而进行教学辅导,怎么教呢?我通过网络、同事、学生收集flash教程和经典案例,photoshop教程及制作效果百例,Visual Basic教程及实践开发范例等工具软件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平台在校内外自主学习。我校这几年利用网络资源,在电脑制作课外活动中,取得佳绩。
网络资源的开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教师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将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产生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
3.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生活中产生的。”社会实践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无,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于课堂迁移到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我校从去年开始组建了学生电视台,学校把每年新生培训的任务交给我们技术组。在学习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我组织学生在校内动手实践。但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拍摄、编辑等课程提高专业水平,如何让学生与社会交轨?我把地方电视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因为地方电视台刚好在学校附近,又是友好单位,我带领学生到地方电视台参与拍摄、编辑的工作。在暑期,每年还安排学生电视台的学生,到地方电视台进行同安新闻拍摄实践,参与专题片的制作。这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见闻,又提高了学生的拍摄、编辑水平。又如对于学习电脑动画的学生,厦门是全国有名的动漫基地,我带领他们到厦门网游网络动漫有限公司去观察、学习,收益不浅。
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不仅使教学空间得到极大地拓展,而且有力地补充、配合、促进了学校课程的教学,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给学校课程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思考与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信息技术的书本知识已经跟不上,如:教材中有的软件版本太落后了,跟不上社会的实践运用,教材中的技术过时了,教材中案例已老旧了。这就急需我们开发出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来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补充。
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丰富了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改变了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和偏重于知识传授倾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本地、本校实际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是建设素质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5]周广强《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很多误区,只有走出误区,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有机整合。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习
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为后续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所谓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开展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4、课件代替试验,削弱学生的试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学生的试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另外,多媒体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多种动植物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更完整的知识。所以说不是所有试验都用课件代替完成。
二、精当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比如在执教《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船有触礁危险吗》时,截取了《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和冰山相撞后场景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船有触礁的危险性,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学习《全球变暖与环保》一课,学生对环保知识只具初步认识,对于全球为什么变暖,它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人类如何控制,这一切都远离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去获取知识。学生从干旱到瘟疫,从农作物到动植物方面列举了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温室效应到废气排放,从乱砍乱伐到资源利用,说明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如此之大的信息传递量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海底世界》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海底世界景色如何奇异、物产如何丰富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集数字、影响于一身的大量海底相关资料,制成网页发布在校园网上,使文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虚拟的“仿真”技术缩短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建立了海底“景色之奇异、物产之丰富”的概念。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对少数民族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一定要明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有: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
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如何选择与语文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
答: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其他图书,有一定说服力。能准确地拼读音节。5,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学写规范,以加强...

结合政治教学课,谈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如今,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也已整装待发,可以便捷、高效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开放的资源。 (三)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校外的,城市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面对危机时以下哪些是可利用资源
答:以上都是可利用资源。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第一可以从内心自省,从自身出发,自己帮助自己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第二,还可以从自己所交的社团群体或者说是朋友,请他们帮助自己走出这一份困惑与危机。第三,精神资源可以是书,可以是偶像,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等价物,能从中得到调解与...

如何有效利用相关资源促进数学教学
答: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与显形资源相比,隐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容易被忽视。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潜在的教学资源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就必须树立尊重学生的思想观、课堂生成的教学观,努力在教学中实践、探索。下面对...

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什么作用
答: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

...法应注意什么?3、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模式有哪些?等等
答: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

如何有效的整合利用物理教学资源
答: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一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枯燥无味和神秘难学之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57
答:信息时代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以及网络知识等,这些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其中Office软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从技术层面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更要引导...

[有效编制开放题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三年级数学上册试卷题
答:[摘要]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编制有效的开放题对于开发和利用以教材为基础的数学课程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切实可行的好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编制原则、编制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了有效编制开放题,开发好数学课程资源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 数学开放题 原则方法 注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