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沆、蔡锷与护国运动》

作者&投稿:弓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解密周沆“季贞国变去官”诗

      一百多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伟大的护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其中不乏贵州人的身影,如戴勘、任可澄、周沆等都是其参与者,在他们当中周沆颇具敢作敢为的担当精神、有勇有谋的过人胆识,显得更具传奇色彩。

      关于护国运动,在放蔡还是刺蔡这一点上成为宣传护国运动备受争议的一段历史。

    1915年12月,蔡锷欲回云南,组织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从北京出走,经日本、安南(今越南)改乘滇越火车经途河口、蒙自、阿迷县(今开远市)返回昆明准备举义,“周沆是袁世凯派来的特务,一路沿线派人追杀蔡锷,并于碧色寨设宴在酒里下毒想毒死蔡锷……”。

    这,就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多数云贵史学研究者的普遍认知。

      一时间,通过影视、报刊、杂志等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接种而来。直至,2006年云南史学家,李开林著《唐继尧护国》一书出版,书中批露大量护国运动前夕有关于云南府的史料,撕开唐继尧、唐继虞等人的护蔡入滇假面具;李先生在书中提供大量严谨史料佐证,并指出:“周沆刺杀蔡锷是护国运动的一段公案,所谓刺杀是唐党伪造…”。犹如重磅炸弹!一时间在史学界激起千层浪,同时也重重地扇了那些始作俑的造假者,及传谣者一记响亮的耳光。直至纪念护国运动一百周年之后,这场以讹传讹所谓刺蔡之风才慢慢逐渐有所平息下来。 

      ——这,就是周沆放蔡入滇护国引来杀身之祸,被人诬陷、被人甩锅的始末。

                        一

    周沆,他果真是袁世凯安插在云南来的特务吗?

    这些年我们翻阅了大量有关他的书籍,也查了不少相关史料:

    “民国2年(1913年10月),唐继尧回云南督滇,周沆亦随唐离开贵阳回滇任都督府高等顾问,兼督府秘书长,翌年改任蒙自道尹,该道下辖16个县、河口对汛处和25个土司”。蒙自县作为道尹驻地,是云南对外交通的咽喉要塞,素有“西南门户”之称。赵旭锋《民国时期蒙自道道尹研究》:“…民国置道辖县以来,蒙自道共有16任道尹,出任者均为历届都督心腹或旧部。”唐继尧把这么重要的关隘交给周沆可见俩人的关系不一般。然而,当蔡锷回滇之际,周沆与唐继尧、蔡锷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孰轻孰重。在这个攸关国家前途的历史结点上,周沆思维敏锐,敢为人先,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坚定不移地支持蔡锷回滇领导护国倒袁。

      周沆与蔡锷。周沆的幼年、青年少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湖南,父亲是个举人,官湖南多地知府县令和考试官,1894年周沆进京赶考(与康有为同科取士)当是时从湖南直接赴京,已致于后来北京孔庙碑林镌刻进士碑时居然将周沆的籍贯写成了湖南。周沆比蔡锷年长八岁,俩人既是同僚,又算半个老乡。

    蔡锷 1911年2月从广西奏调到云南,转赴云南任职,是时,周沆任云南知府兼讲武堂监督(副校长),对这位初来乍到“谨言慎行”的老乡多有关照,至同年7月蔡锷到十九镇三十七协任协统之前,蔡锷一直居住在云南讲武堂大院内等待接任新职,期间,伏案著书完成了一部著名的兵书《曾胡治兵语录》。3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蔡锷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云南军政府建立后他被推举为都督,随后举荐周沆任军政府外交司司长,不久,又委派周随唐继尧的北伐滇军“顺道勘界、援黔”,之后,周沆改任贵州军政府政务部部长,——负责全省行政事务。

      在政治上,俩人也有相似的经历。宣统三年蔡锷离开广西,实际上是被同盟会会员误解后赶出广西的;而周沆在负责讲武堂监督期间,同盟会人士在他眼皮底下活动他也是给予了他们很多方便,睁只眼闭只眼。——不参与,不反对。辛亥革命后,俩人同为“统一共和党”人,之后又先后退出该党。

    综观以上,周沆与蔡锷实际上有相惜相助的关系,道尹任虽为中央简任,但也不可能成为袁世凯安插在云南的特务,如果他真是“特务”那也只能是蔡锷的。

                      二

    周沆究竟杀没杀蔡锷,还是放蔡入滇,引来杀身之祸。

    关于这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回忆护国运动》 (桂百铸遗稿《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第8页)看他是怎么说的:“当时,云南都督唐继尧已受袁世凯封爵,不愿迎蔡反袁,派政务厅长陈幼苏和云南人赵世铭赴越南挡蔡,不让入滇。两人见蔡后,不但不挡,反迎蔡入省。”

    桂先生在“遗稿”中提到俩个人:一个是陈幼苏,字廷策,贵州人,即云南巡安使任可澄(大中大夫)的政务厅厅长;另一个是云南人赵世铭,即唐继尧(开武将军)警卫二团团长。关于这俩个人,我们在周沆《季贞国变去官自述》(1984年第八辑周沆遗作)中发现,他俩与周沆当年离开云南有直接,或是间接的关系。周沆,字季贞,自述诗云:

  在山泉又出山泉,出山岂为名利诱;

  何当汉制又重光,大中大夫策令授;

  之滇之粤复之秦,持节分巡铜符剖。

    以史证诗,通过查阅大量文史资料对比甄别,发现诗中“大中大夫策令授,持节分巡铜符剖。”第一句中的“策”,即是代指陈廷策,而与之对应的下一句“铜”字毫无疑虑是指会泽人唐继尧的堂弟唐继虞(更多的史料显示“施往探助蔡锷”即是陈廷策与唐继虞),或借指唐继尧的警卫二团团长赵世铭。

        ——会泽县,自古有“铜都”之美誉。如是果真如诗中所言,那就有点让人醉了!怎么这么巧呢?!

    做贼心虚。《云南首义拥护共和二十一周年纪念》(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上)第1页),文中虽然唐继禹(唐继虞)隐去了唐继尧派陈廷策“驰往探阻蔡锷”的事实,但是,白之瀚、桂百铸等人的“遗稿”确为我们解读周沆的“自述诗”提供了答案。有些事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的惊喜。两相对照之后,从一个侧面揭开了唐继尧派唐继虞和政务厅长陈廷策南下护蔡是假,阻蔡并试图寻找机刺杀蔡才是俩人此去的目的,否则他为什么要隐去陈廷策呢?

    关于蔡锷二次入滇,正如他自己所说:“锷经越入滇,注意颇属周到,不欲以色相示人。乃此秘密消息,不瞬息而传遍,盖船埠、车栈、旅馆均有人坐候,遂至无可避匿。”

    1915年蔡锷入滇,唐继尧派出警卫团团长赶到河口,如果“警卫团长唐继虞是去护蔡,那作为政务厅长的陈廷策,他又是去做什么呢?”,另外,据说唐带了一个连的兵力,外加一个警备队。所派监视阻蔡之人员,阵容如此强大,蔡锷说“…均有人坐候,遂至无可避匿。”就不难理解蔡锷当时的处境是…,也不难理解周沆去官自述所言极是!

    ——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

    唐继尧在护起义前夕到底是迎蔡还是阻蔡?李开林著《唐继尧护国》告诉了我们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特别是关于张一鲲之死,从另一个侧面接开这已封存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真相——书中披露1916年3月24日《云南公报》刊登的唐继尧《云南商饬令》:“本厅再四审查,欲寻求该张一鲲非卷款潜逃之反证,实不可得。”护国运动爆发后,张一鲲被云南司法厅以“从县衙卷款10490余元潜逃”判处死刑。

      张一鲲之死到底是贪污性质的经济案,还是政治谋杀案目前尚无定论。无论怎样定论,由唐继尧本人签发的《云南商饬令》的出现,对史学界和宣传界,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震动。总之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护国运动后张一鲲虽死于经济案,但,实为唐继尧以经济案达到在政治上杀人灭口的目的,与唐继虞、陈廷策“驰往探阻蔡锷”不无关系。当然,这还需专家学者进一步证实。

    周沆本人对这段历史也早有较为清楚的说明,其言曰:“上面要我去(拦截)蔡锷。在火车上,我找到了蔡锷,当时他已说不出话来了,声音嘶哑……,是我把他放过去的。后来有人要捉拿我,由法国人护送我乘滇越铁路的火车过了河口到了越南老街,我已走脱,火车再倒回河口受检查。以后我经香港到了上海。”(参见《遵义文史资料》1986年第九辑周建初《周沆放蔡锷入滇口述》)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唐继尧及其唐府在护国运动前夕确有先阻后杀蔡锷之阴谋计划。是时,蔡锷将军入滇受到西南广大老百姓的普遍爱戴,同时他在云南军政广大中下级官员中亦有很高威望,这就是导致唐党“施往阻蔡”、“刺杀蔡锷”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

    ——蔡锷一夜惊魂,碧色寨虎口脱险 ; 周沆放蔡入滇,唐继尧成惊弓之鸟。

    民国4年(1915年)12月18日,蔡锷回云南组织反袁斗争,…经越南改乘滇越火车从河口、蒙自、阿迷准备返回昆明。唐继尧得此消息,派陈廷策和唐继虞火速赶往河口阻蔡,不让其进入云南……,蔡锷知其来意后,俩人还没来得急开口就遭到了蔡锷一顿呵斥,之后就灰溜溜地逃走了,见阻蔡不成于是便开始执行唐继尧的第二套方案,——绕过蒙自道尹周沆,秘密转到阿迷(今开远),准备在阿迷实施刺杀蔡锷计划。知县张一鲲接到密令后不敢擅自行动,遂赴蒙自向上司周沆凛报。周道尹接报后,感到事态严重,于是命令他的助手,蒙自道署外交科科长喻宗泽(续云南通志长编·人物),打电话通知路警公所派军警严防境内列车各停站站点的保护,——保护蔡锷的安全。是晚,当列车停靠蒙自碧色寨,周沆在列车上找到了蔡锷并将实情告之。第二天早上列车平安离开碧色寨,经阿迷并于是日晩顺利到达昆明。

    唐继尧知晓周沆与蔡锷私交甚好,俩人有相惜相助之交,所以才密令张一鲲刺杀蔡锷,如今见蔡锷到达昆明后,又如此受到滇军中下级军官的拥护,有资料显示“唐继尧倒袁是在蔡锷到达昆明之后”。是时,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无奈才拥蔡倒袁的。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唐继尧刺杀蔡锷意旨失败,此时的唐已成惊弓之鸟,他害怕走漏风声…,于是张一鲲遭到追杀;周沆也因放蔡入滇,遭到唐派唐继虞追杀。张在河口被捕,之后被云南省司法厅以“卷款潜逃”判经济罪处以死刑。周沆在法国人的帮助下乘火车自滇越铁路离开云南,辗转越南至香港脱离虎口,最后到达上海。

      ——护国运动前夕,周沆去官离开云南,正如其在诗中所云:“出山岂为名利诱”。然,正是这样一位护蔡的英雄,确一直在默默地背负着“刺蔡”的诟病;而,真正的始作俑者确未受到谴责。其有失公允!

    关于这个段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蔡锷一夜惊魂”;对张一鲲被以经济案判处死刑产生浓厚兴趣。写此拙文,解密周沆《季贞国变去官》,只当抛砖引玉供读者参考。

    ——遏止唐继尧密谋派人刺杀蔡锷,蔡锷将军幸免于难,周沆对护国运动在云南首义成功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际意义不在戴勘之下,护蔡入滇,功阙大矣!

后记:

      在撰此文之前,笔者多次同周沆的孙女(周秀初先生),有过交流。问及此事,周先生回忆,说:“当年,爷爷遭人追杀,他去官离开云南,之前家里并不知道,事后才听人说,虽事发突然,但其内眷并未受到任何监视。”这件事后来对她及家人的来说一直是个谜,…感觉有点扑朔迷离。

      周先生接着说:“爷爷出事那一年父亲(周昕)12岁,第二年(1916)2月初,家里接到爷爷从上海来信…,之后全家在友人的帮助下很快就离开了云南。”与重外公会合于上海。

      是年,张一鲲被云南府以经济罪处死,而周沆的内眷却与之安然无事,且平安离开昆明,确有不合常理…,关于唐继尧的为人,李开林著《唐继尧护国》有详述。

    当年周沆的内眷能够顺利、平安地离开云南,未遭到株连、清算、甚至刁难,笔者认为,实际上是得了贵人的相助,让阴霾弥漫的天空照进了一丝光亮,——这个人就是蔡锷将军。

                      2020年5月27日于贵阳

~

《周沆、蔡锷与护国运动》
答:关于护国运动,在放蔡还是刺蔡这一点上成为宣传护国运动备受争议的一段历史。 1915年12月,蔡锷欲回云南,组织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从北京出走,经日本、安南(今越南)改乘滇越火车经途河口、蒙自、阿迷县(今开远市)返回昆明准备举义,“周沆是袁世凯派来的特务,一路沿线派人追杀蔡锷,并于碧色寨设宴在酒里下毒想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