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中华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作者&投稿:嵇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 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媒体上一般是指中国大陆。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华夏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是为“章服之美”也,

  夏,是为“礼仪之大”也。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

  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

  补充解释:

  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 威震华夏, 曹公 议徙 许都 以避其锐。”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在「三皇」时代晚期,氏族逐步发展成部落,最后,出现了松散地管理一群农耕部落的首领炎帝。史载炎帝凡传七世,是从「三皇」到「五帝」时代的过渡时期。
炎帝时代末期,轩辕氏在北方兴起,打败了炎帝,并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诸部落,建立部落联盟的权力机构,称为黄帝。这时,中国远古历史进入「五帝」时期。「五帝」时代属于原始社会的晚期,至最后一帝虞帝舜时,开始有了「华」这个族称。

以后,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中华文化模式逐渐定型。历史上把代表这一文化模式的族群,称为「华夏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问题,是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形成,这需要从地理、历史以及文化诸多方面来考察,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是逐渐形成的,它先有一个大致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中心不断扩大,到最后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由小到大,不断融合,是中华民族从开始就有的特点。

  这个中心大概在现在河南山西一带,那里居住着一个叫商的民族。比商早的朝代肯定还有,因为商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政体了,而国家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它前面肯定还有别的政权形式,一般说是夏朝,那块地方后来就叫做华夏,也称中原。当然,那时中国大部分区域还不在华夏的范围内。随着商人的扩张,到了商朝后期,现在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也纳入了商的版图。商朝大概延续了五百年。后来中国西部有一个叫周的民族强大起来,周民族来源很有可疑,不过后来它灭了商,入驻了中华,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正宗。而且周的历史悠久,它从建立起到公元前256年被秦灭亡为止,几乎长达八百年,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久的朝代。随着周的加入,周的地域加上原来商的国土,华夏的疆域扩大了许多。但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区域也只包括现在中国中东部的十来个省份,不过这是一块最适宜人类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人类自从走出原始社会以后,就分成了两大种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占据着一些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从事着农业生产;而游牧民族则活动在广大的地势高寒草原区,进行放牧和狩猎。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富足且安定的生活养成了农耕民族怯懦保守的个性,而严酷的生存环境倒反成就了游牧民族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农耕民族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力量薄弱。游牧民族虽然人口较少,却骠悍强横。在历史上,这两大种族之间劫掠与被劫掠的争斗一直不断。劫掠的一方往往是游牧民族,被劫掠的一方往往是农耕民族。这很有点像动物世界中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游牧民族是食肉动物,而农耕民族则是食草动物。华夏文明大概从开始以来,就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岂不日戒,猃狁之故”,诗经里的句子早就透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南方也有许多不开化的蛮族,但相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方蛮族对中原的威胁就要小得多。因为地球人还有一个特点,即北方的民族都要强过南方的民族。所以,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威胁几乎都来自北方。

  游牧民族不断地侵蚀农耕地区,掠夺人畜财富,西周就是被它灭亡的。继任的周平王只好东迁,这就是东周。而长江流域一带蛮人居住的地方,那里也产生了一个大国,就是楚。楚国在当时也只能算是蛮族,但它把触角伸到了华夏的版图中来了,要和中原那些传统的国家争霸,而且还真的争到了霸,不过从那时起,它也牢牢地把自己和中华民族捆绑在了一起。

  后来也是处于西北的秦统一了中国。历史上中国的统一,大多来自北方,南方的北伐很少有成功的例子,这也是北强南弱的例证。但秦这个国家也有很多疑问。它居住的地方已接近游牧民族区,它的祖上因为替周天子养马有功,得了这块封地,它的居民中肯定混杂了不少游牧民族的成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诸侯国之间交战,不少国家就借用游牧民族的武力打败对方。后来秦统一了中国,也没有人说它不是华夏的正宗。但秦自己也不断遭到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秦始皇就派了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扎北方,防备匈奴。

  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汉朝也经常与匈奴交战。一开始是匈奴占有优势,连汉高祖和他的妻子吕后都蒙受了羞辱,到了汉武帝时代才转守为攻。后来匈奴分裂了,汉朝也不复武帝时的强大,双方只好妥协和亲,保持和平。后来南匈奴归附了汉朝,汉朝允许他们进入汉人的地盘,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归化成了汉族,身份也慢慢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

  汉朝应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一是它的时间久,二是它的恢弘强大,三是它建立了一套比较有效的行政体制。后来我们这个民族定名为汉,是很有道理的。汉朝成立了四百年,中间有过一次短暂的动乱,动乱结束后西汉就变成了东汉,各有两百年的历史。汉王朝不仅接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归顺,也不断开拓南方的边疆。但最强大的王朝也会崩溃,到了东汉末年,汉王朝的气数已尽,代之而起的是三国。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并没有停止对汉地的骚扰,相反中国的动乱成了它浑水摸鱼的好机会,他们不断地侵蚀汉人的地盘,掳掠汉地的居民特别是女人。蔡文姬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曹操爱惜她的才华,把她从匈奴那里赎了回来。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可能有许多汉人自动或者被动地进入了游牧地区,他们的后代也就成了游牧民族的成员。所以在北中国,民族间的交融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

  西晋的局势很有点像罗马帝国的末期,先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内附,终于爆发了一场五胡乱华,最后导致了西晋的崩溃,其原因当然统治阶级的腐败。但还有一个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不用战争方式扫平天下,而是靠巧取豪夺得来的王朝,要么寿命不长,要么不很强大。西晋就是如此,它的政权是从曹魏禅让而来,因此武力就不很强大,经不住严重的打击,后来的隋、宋等朝代都是如此,只有秦是例外。但说到底,少数民族的进入其实是生存权利的争夺。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争夺生存权利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新大陆发现之前,地球上只有两块好地方,一块是南欧,另一块就是东亚,即中国的东部。其余地方,不是燠热,就是严寒,再不就是沙漠,或者就是山地。西晋时期,随着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就爆发了汉人和游牧民族之间为争夺生存范围的斗争。汉民族抵挡不住游牧民族的武力,只好纷纷南迁,于是北中国成了少数民族的天下。在人类的历史上,落后的民族常常凭借强大的武力,屡屡征服懦弱但又发展了高度文明的民族。这种现象直到热兵器发明以后,才得到改变。热兵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它使战争不再光凭膂力取胜,使落后的民族从此无法战胜先进的民族,从而极大地保卫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那些入侵的游牧民族把汉人往南方赶,逼迫汉人去开发南方的土地。如果没有这个“动力”,恐怕汉人开发南方的劲头没有这么大,速度也没有这么快。南方是华夏民族的回旋之地,中华文明有好几次都依托南方这片土地得以保存下来,而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还有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都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因而他们的文明都过早地终结了。而那些胡人进入汉地时间一长,反被众多的汉人同化,南方的土地又被退却下来的汉人开拓。因此当重归统一的时候,华夏文明的范围又扩大了。

  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们的血统也不那么纯净。李氏家族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成分,这对长期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李氏家族来说,并没有什么奇怪。我国的西北本来就是一个汉胡杂居的地方,你想在那里找到血统纯粹的汉人,比在大海里捞针还难,再说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很多少数民族人士都进入了高层领导,但没有人说唐朝不是一个华夏民族的国家。

  唐以后,少数民族再一次大规模进入汉地,先是契丹,再是女真,然后是蒙古,先后在中国的北方驰骋纵横。宋朝是一个孱弱的王朝,其实那些游牧民族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是血肉之躯,只不过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如果处在同样的环境下,到底谁更糟糕一些也不可知。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进入中国,而后一个又一个地腐败了。先是辽人,他们的末代皇帝和宋朝的皇帝一样,哭哭啼啼地成了俘虏。不久以后是金人,拷贝得一丝儿不走样。再后是蒙古人,他们的下场稍微好一些,主要是最后一个皇帝没有对朱元章抵抗到底,而是自己识相地跑掉了,所以被谥为顺帝。“顺”者,顺天应人之谓也。还有是他们遇到的不是残暴无比的民族,而是宽宏大量的汉人。所以,一个民族的个性,其实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同样是辽人、金人和蒙古人,他们在草原上的时候骁勇无比,一旦进入温柔之乡,都无一例外地软化了。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地理就是物质,历史只是意识,是地理条件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但可以肯定,随着元顺帝出逃的蒙古人不会很多,更多的是选择了留下,情愿同化为汉人,成为农耕民族的一员,也不愿再到茫茫的草原上去重过动荡不安的生活。那些草原上的民族就像流星,当他们一旦划过历史的天空,就再也没有重新发光的机会了。不少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民族,有的到后来连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们隐藏到哪里去了呢?其实绝大多数都融入到汉民族里了,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员。

  所以,汉民族往南基本上是一个开拓的过程,而在北方往往是一个被侵蚀的过程。这样中华民族的成分就越来越复杂,版图也就越来越扩大。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个王朝,元、明、清,三个朝代中有两个是由异族进入到中国建立的。在当时他们只能说是异族,不能说因为他们后来归属了中华民族,就把以前事实一概抹去。这就像一个女子后来成了你的妻子,但并不能说她一生下来就是你家里的人一样。中华民族是逐渐形成的,否则这个历史就不好说,许多人物的历史地位就不好定。蒙古人占领过好多地方,当他们衰败以后,也都融进了当地的种族,但也不能说他们一开始就是那里人,人家也没有这么说。其实,许多边缘民族的归属往往是很游离的,它既有可能归入这个国家,也有可能归入那个国家,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元末明初,许多蒙古人已被同化,但作为一个民族还没有加入到中华民族里来,蒙古族加入中华民族是满州人进来后的事情。

  满州人最早居住在黑龙江一带,后来逐渐往温暖的南方迁移,最后一直推进到中国的山海关外。在农业社会里,荒原、沙漠、极地、海陬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地方,放弃也毫不可惜。他们留下的真空,后来就由俄罗斯人来填充。但是他们的人数并不多,据说到后来入关的时候,也不过二十来万。不过明朝也和宋朝一样,是一个糟糕的朝代。当满州人崛起的时候又正好是明朝的末世,这一老一少精神状态的差别实在太大了,所以这二十几万人就奇迹般地占据了汉人的地区,而这一进入同样使他们无法离开。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满州人不入关,现在的情形又会是怎样呢?现在东北恐怕多半是别一个国家,因为那时离开现代国家建立的时间已经不久了,中华民族来不及产生一个新的朝代去统一它。满人进入了中国,又笼络了蒙古人,使得蒙古也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就是中国最后的格局。

中华民族起源是哪年月日
答:华民族的起源 关于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谈及,历史的长河的源头有太多神秘的故事与传说,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

中华民族的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答: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希望将中华民族作为生活在大中华地区境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现在中华民族是以汉、满、蒙、回、藏、西南边疆民族及其他民族为组成,此观点经常见于作为中学的三民主义教科书中。经过一系列民族识别工作后,中国大陆现今官方承认有...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称汉族?什么时候开始称华夏民族?
答:从黄帝时期开始称华夏族,从汉朝开始称汉族。

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答:“华夏”一词,中国人经常使用,或自称是“华夏民族”,或称中国为“华夏”。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说文》将“华”解释为“荣”,将“夏”解释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即指“中的”、“中州”、“中土”等,在春秋时期一般包括郑、蔡、沈、申、息等国。“华夏”最早实际上是指中原...

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简短回答
答:是随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由多元成为一体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逐级形成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华夏族的形成。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汉族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形成的
答:汉族的族称正式形成是在汉朝时期。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在先秦时期分布于各个部落、地带,活于黄河中下游,代表文化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有多处文化分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华夏民族从分散走向了统一。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建筑秦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答:现在的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发展而来的,因为华夏族生活在中原地带,所有又有“中华”、“中夏”等称谓。随着历史的沿革,到了西汉时期时,国民有了新的称呼“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消失,一直沿用至今。到了近现代,“中华...

华夏族最终形成于何时?
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发展成型的。之前的都属于氏族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个的姓氏部落构成了社会的主体。虽然夏朝也是一个氏族社会,但是已经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模式,所以历史上才把我们自己称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

谁知道汉族最初是怎么来的?
答: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周朝建立。从西周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在这期间,华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

中华民族是什么时候正式形成的?请客观回答,
答:“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