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形成的 汉族最早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作者&投稿:金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族的族称正式形成是在汉朝时期。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在先秦时期分布于各个部落、地带,活于黄河中下游,代表文化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有多处文化分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华夏民族从分散走向了统一。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建筑秦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了中华民族。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汉王朝从西汉时期到东汉时期,历经400多年,为汉朝朝代的名称和华夏民族的名称命名提供了历史条件。汉朝国力强盛,发展强势,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

因此,在汉王朝通西域、杀伐匈奴、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和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扩展资料

汉族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社会主义民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秦汉时期。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至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

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扩展资料:

汉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汉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其农耕经济文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业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发明和牛耕的推广,是汉族集型农业形成的标志。

汉族崇拜祖先,其祖先传说可以上溯到中华民族传说时代的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及稍后从游牧转为农耕的黄帝轩辕氏。汉族先民最早见于载籍的是有虞氏和夏后氏。

汉族文字历史悠久,其考古实物见于商时代的金文、甲骨文以及更早的陶文。

汉族的习俗礼仪文化模式在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已经规范定型,见于《周礼》、《仪礼》、《礼记》。

作为中国稳定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过程,完成于秦汉之际。

秦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统一划定居住地域,又统一货币、度量衡和田亩规格。同时,下令“书同文字”,在全国推行秦篆和隶书,废止了笔画繁多的周大篆和各地的异体文字。秦始皇还大力倡导“行同伦”,即建立一致的生活习俗和道德规范。

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全国各地“田畴异亩(亩制大小不同)、车涂异轨(车轨道路宽窄不一)、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为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文字、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民族奠定了基础。

秦朝国祚短暂,汉承秦制,继续推进汉民族的形成过程。历两汉400余年的发展,一个统一、稳定、人数众多的汉族开始著称于世。

东汉载籍中始见“汉人”一词(“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 《后汉书·西羌传》),其意与今之所谓“汉族”或“汉民族”相同。

东汉以后,三国分立。西晋王室内乱,北方及西北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史称“北朝”,前后延续270余年。

当时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吸收汉文化,以适应进入中原统治的地位,同时,把自身质朴刚劲豪放的草原文化素质带入汉文化中。

与北朝同时,晋室东渡,土族南迁。此后,南朝历272年,黄河流域文化被移植江南,苏、皖、闽、浙、粤逐渐成为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的古代夷、越之裔也大部份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南北复归统一。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唐朝文化臻于极盛。这一时期,留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等族遗裔完全融进汉族之中。

蒙古族灭辽、西夏、金、大理、宋,建立元朝,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级的民族政策。

元代“汉人”的概念内涵契丹、女真、高丽及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南方各民族人民。这种划分,加速了南北各民族分别融入汉族的过程。

元末,数以十万计的蒙古族兵民滞留中原,其中相当一部份融入汉族之中。

明初,实行全面汉化的政策。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变革旧制,禁止辫发、椎髻等发式和胡服、胡语、胡姓等,这一变革在南方各民族中留下鲜明的记忆。今天南方民族中的许多汉姓,传说是从明初开始的。

满族建立的清朝,实行满、蒙、汉三等级的民族政策,以辫发、长衫马褂旗袍为俗,使用满、汉、蒙、藏、维吾尔等五种文字。

但大量满族进入关内以后,普遍习用汉语、汉字。清朝以科举八股取士,促使各族上层人士注意学习吸收汉文化。大清王室退位以后,一部份满族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融入汉族之中。

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革除满、蒙、汉三等级的旧制,宣告中国是“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说汉话、习汉俗、民族自我意识为“汉人”者,一般都承认其汉族成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最开始称之为“华夏族”。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并通过军事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指镇压吴楚七国之乱)。

汉代的农业、手工业(以盐业、丝麻纺织、瓷器、铁器等出名)、商业、对外交往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汉族”这一称呼最早起源于匈奴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强硬措施。尤其是汉武帝统治期间,汉朝进入了盛世,大将卫青、霍去病带领军队与匈奴展开了三场大战。

打败了匈奴,保卫了汉族人的财产和国家的安全。在战火中,匈奴族看到汉朝的强盛,便把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称为“汉人”或“汉族”。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扩展资料:

一、历史过程: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

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二、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

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族

百度百科-汉代



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不过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作为民族的概念,为汉族和非汉族所接受。同时,作为以前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自称的“中国人”,这时已为居于汉地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这是东汉以来边疆各族内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以“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据有以两京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与晋室争正统。这样,具有文化优越感而基于地域概念的“中国”、“中国人”就不再适应于居于内地的汉族所专有了。“中国”或“中国人”为入居内地的各族所共享后,作为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为了将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时少数民族出现了“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五代继唐,依旧有“蕃汉”之称,宋时亦沿用。至元代,由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已被完全汉化,被称为汉人了。
参考资料:《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619页。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汉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汉族是炎帝和黄帝那时候有的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周朝建立。从西周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在这期间,华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华夏族和楚族、秦族之间也逐渐融合。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长江以南地区等地。
秦灭六国,一统华夏。仅仅十余年,在楚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人的领导下,秦朝灭亡。随后同为楚人的刘邦和项羽争夺最高统治权,刘邦胜出,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楚族和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的部分部落,形成了汉族。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主要是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政策,间接导致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从民国开始,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民族之分的?它是怎么形成的那?
答:中国(华夏)从形成之初就有了民族之分,它是由各个原始部落发展来的.黄帝和炎帝结盟打败了蚩尤的上古历史,就说明了那时候在华夏大地上就生活着很多的民族,据说现在的羌族就是古代炎帝的直接后裔。“黎民百姓”的称谓就是上古时期(6000~5000年前)对当时各个民族部落的泛称,黄帝统治的部落联盟中有百姓之...

民族是在什么时期产生的
答:在原始社会,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氏族也逐渐扩大、发展,并形成部落(即氏族联盟),部落是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或胞族组成的社会组织。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增多,部落间以掠夺财产为...

华夏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华夏族是一个特定的称呼,是指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国家的子民。大致形成于周朝的东周时期,此时列国争霸。比如商鞅是卫国人,但是他帮助了秦国人,比如吴起是曹国人,他担任过魏国、楚国等官职。比如孔子 孟子等,是鲁国人,但他们也在齐国待过一段时间,而且孔子生前周游列国,所以诸国肯定有统一的语言...

中国的民族是什么时候就有的?
答: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汉族前身是炎黄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回族是元朝形成的。“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http://www.56china.com/ 中...

中国的56个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答:到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国参照苏联民族理论的识别认定活动,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国共联合与全民族...

中华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建国以后形成的,在此之前没有这个提法,民国的时候还称“五族共和”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ameser 2007-10-10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29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6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

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是在什么时候?
答:近代民族主义概念进入中国后,也不多在就在晚清吧……“民族主义nationalism”最早应该出现于中世纪,十字军东征、黑死病促成了民族这概念的形成

民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啊 ?
答:在原始社会,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氏族也逐渐扩大、发展,并形成部落(即氏族联盟),部落是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或胞族组成的社会组织。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增多,部落间以掠夺财产为...

汉族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形成的
答:汉族的正式形成是在汉朝时期,其前身是华夏族。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分布于多个部落和地区,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这一时期的文化代表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多个文化分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华夏民族的分散状态,实现了统一。秦朝的建立带来了郡县制的推行、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

汉族最早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秦朝统一六国后,仅维持了十余年。在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人的领导下,秦朝灭亡。随后,楚人刘邦胜出,建立了汉朝,统治中国长达400余年。在这期间,中国版图空前扩大,以先秦时期的楚族和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的部分部落,正式形成了汉族。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