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传乡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调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因系清末淮军将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故乡而得名。1950年置分路乡,几经析并,1972年置南分路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73.4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青峰、汤祠、墩塘、众兴、建设、南分路、桂树、宋台、三河、团山、鸽子笼、启明、楼塘、井王、潜山15个村委会。2005年底,将南分路乡更名为铭传乡,并将原聚星乡整建制并入,乡政府驻南分路。



请问到肥西县的铭传乡怎么走?~

从合肥市西门换乘中心坐合肥至南分路的客车就行了,到了南分路街道就到了铭传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了.

打车大约120元。

东引乡的历史沿革
答:其实,在马祖列岛中,东引海域最深,船帆从南竿驶向东引,过了亮岛(俗称浪岛),涌浪便转大,因此,古人才以“涌”来称呼。东引“水深潮畅、群礁拱抱”,是保育鸟类黑尾鸥的故乡。 此地区民血缘与福建长乐一脉相传,故时至今日,尚保留福州乡音及闽东一带风俗信仰。百姓以刘、林、陈为多,人口...

王家坝镇的历史沿革
答:王家坝镇前身为崔集乡,1958年成立崔集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2年撤乡设镇,是淮河岸边的一个农业小镇。王家坝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相传古代伍子胥打马过乌江路过此地。当 时的乌江即现 在的淮河,至 今仍有伍子胥过江遗址—钐岗,此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是从这里...

背孜乡的历史沿革
答:孜”是勤勤垦垦,是人在此勤勤垦垦耕作,繁育后代”)。解放前,背孜街是山区集镇,丝绸银匠行业兴盛 。常有生意人出入居住,北与汝州市(即老汝州)寄料遥相呼应,“寄料”就是生意人寄存草料的地方。一九四一年国民党把背孜与仓头、瓦屋等地,合为四维乡,背孜设为一个“保”,称“西二保”。

大营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3年设大营乡。1958年改大营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4年7月建镇。1996年西昝乡并入。1997年,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3.5万。2012年,总面积56.36平方千米,总人口3.8686万人。

郭滩的历史沿革
答:郭滩镇历史悠久,据传东汉时已为河道码头。明初毁于水灾,后郭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其驻地紧邻唐河河道水潭,曾名郭家潭。嗣后,河道码头渐次恢复,形成集市。又因当地盛产西瓜,上市量颇大,习称“瓜滩街”。“郭””瓜“谐音,居为郭姓,相传称为郭滩至今。清代分属唐县桃园、长秋、苍台和新野溧...

八集乡的历史沿革
答:八集之名,据传说来源于元末明初,有史、李、王、赵、周、徐、张、吴八户见此地距周围集镇较远,买卖不便,便共同集资兴集,取名八集,乡亦因此得名。八集街自兴集直至解放前夕,皆由这八户人家共同担任集主,共同管理集市贸易。八集北临六塘河,地处水陆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

恰尔巴格乡的历史沿革
答:“恰尔巴格”,意为“四方庄园”。相传约350年前阿拉伯人毛拉色拉木、毛拉西日瓦、毛拉多朗、阿瓦孜吾加四人来此定居。他们分别在四面建房,后连成一个整体方形大庄园,故得名“四方庄园”。后沿用为地名,“恰尔巴格”又简称“恰瓦克”。恰尔巴格乡的另一俗称是“都先巴扎”,因每逢周一为集市,故得...

姚家坝乡的历史沿革
答:“选青”一词出自《幼学琼林》,汉代张荐(号),文才超众,其文章好像青铜钱,万选万中,人称“青钱学士”,从而形成了一个成语——青钱万选,“选青”由此得名。由于学校历史悠久,学风严谨,一度在株、浏、醴、潭声名远播,曾为湘东名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姚家坝乡曾是醴陵县农民运动的...

水田坝乡的历史沿革
答:以农业为主,盛产茶叶、柑橘、杜仲。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围绕依托集镇、扩市活商、加快调整、富民富乡的发展思路,狠抓三大文明建设,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移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184万元,财政收入259.22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646元。水田坝乡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

鹏田乡的历史沿革
答:鹏田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相传是开基人吴氏打猎行至此地,见一大鸟一会儿在田中觅食,一会儿在上空盘旋,用猎枪赶不走它,触景生情,以此大鸟为“鹏”,并将“鹏”与田连成地名,象征吉祥之意。后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世代昌盛。明朝“四大才子”之一陈际泰就出生于此,现存陈际泰古墓一座,在陈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