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钱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答案】: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1958—1983年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1984年后,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新体制开始重建。1982年(宪法)提出废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明确了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乡以下要实行村民自治。这为农村管理体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执行宪法的规定,建立乡政府,实行政社分开。在这一时期,以乡政村治为特点的新乡村管理体制初步确立起来。乡村管理体制:在乡镇行政体制下实行村民自治制度。1987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于1988年6月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行否定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村委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则改变了自上而下任命村干部的做法;村民会议对村务的最高决策功能体现了直接民主原则,保障了全体村民的利益。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期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开展了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建章立制等村民自治活动。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被指导关系,并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行了规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否定了在云南等地所实行的农村划区管理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基层农村管理,正式确定起乡村管理的新型体制。对新时期重建的乡村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可见,这一体制有两个最突出特征:一是在乡镇成为国家最基层政权组织的同时,其下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二是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法定关系界定为指导与协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村民自治制度: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

中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历史沿革
答:【答案】: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1958—1983年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1984年后,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新体制开始重建。1982年(宪法)提出废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明确了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乡以下要...

山西村历史沿革
答:早期的行政划分中,它被称为山西乡,标志着当地社区的初步建立。到了1958年,随着公社化运动的推行,山西乡升级为山西大队,这一阶段标志着集体化管理的开始。随着历史的推移,1984年,山西村经历了又一次变革,成为了东田乡的山西村委会,这一转变体现了农村行政区划的进一步细化。进入90年代,1991年,随...

东兴社区历史沿革
答:东兴社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4月,其起源是原团桥、袁家、柴家、岙里王四个行政村的拆迁安置项目。2005年4月,根据下应街道的[2005]19号文件指示,正式成立了东兴社区居委会,置于下应街道党工会的全面领导下,开始了社区的管理工作。目前,社区共有常住居民1596户,户籍人口为3775人,暂住人口包括...

我国的社区自治是在怎样的机制下
答:从历史沿革看,中国乡村的社会形态还是比较稳定的,说明乡村自治是有基础也是行之有效的。民国时期把权力延伸到乡镇一级,这与当时的时势背景有关,常年战乱导致国库空虚,权力延伸有对人力与资源加大动员的考虑。新中国沿袭了这一管理模式。 杭州社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明显。新中国第一个城市社区居委会诞生在杭州,也...

社区自治是怎样实现的,是通过什么形式
答:中国古代是“皇权不下县”,由士绅管理乡村。从历史沿革看,中国乡村的社会形态还是比较稳定的,说明乡村自治是有基础也是行之有效的。民国时期把权力延伸到乡镇一级,这与当时的时势背景有关,常年战乱导致国库空虚,权力延伸有对人力与资源加大动员的考虑。新中国沿袭了这一管理模式。 杭州社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明显...

桂南村历史沿革
答:桂南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当时它隶属于谷都辖村。1944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桂南村归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被划分为旗溪乡、田心乡和石井乡。1953年,桂南村隶属于第二区三乡管辖,随后在1958年成为三乡人民公社的一部分,被命名为大队。1961年,桂南村被...

浦里社区社区沿革
答:浦里社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永乐二年,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家族从位于山西大同以南的云南迁徙至石人河入海口西侧,蒲子湾东岸,建立起最初的村落——浦里村。浦里村内的陈氏一族分为后街陈和前街陈两个分支,各自保留着独特的家族文化和传统。这两个分支共同构成了浦里社区的早期居民基础。随着...

横坑村历史沿革
答:横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它隶属于福建省福安县的用儒乡仁风里,具体是二十五都一图的区域。这一阶段,横坑村在地方行政划分中占据重要位置。到了民国30年,即1941年,横坑村的归属发生了变动,它归属于县第一区,也就是赛岐的柏洋乡茜洋保。这一时期的乡村管理开始纳入更为细化的行政区划...

送庄镇历史沿革
答:后沟、白鹿庄、负图、营庄、莫家沟、凤凰台、权家岭、梁凹、朱家寨以及十里家。每个村庄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共同构成了送庄镇丰富多元的社区面貌。这些年来,送庄镇经历了从地方行政单位到现代乡镇的演变,它的历史沿革反映出中国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的历程,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生活变迁的见证。

青花镇沿革
答:青花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其发展历程相当丰富。在1950年,这里设立了青花乡,标志着其初始行政建置。随着时代的变迁,1958年,青花乡改为了公社,体现了当时农村行政体制的调整。1984年,又由公社转为了乡,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农村管理方式的又一次演变。到了1995年,青花乡正式升级为青花镇,表明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