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历史沿革 安庆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措施

作者&投稿:戏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谷流泉中的3处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们均分布在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上。其中2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时游览山谷的题名。李翱字习之,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国事博士。元和十五年以后任庐州刺史、舒州刺史,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还有一处唐代13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书法遒劲浑厚。据《唐书》载:李德修于宝历时出任舒州,后任尚书,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山谷流泉有两宋题刻100多处,内容也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安徽现存北宋最早的一块端拱二年(989年)赵孚、舒雅、黄梦锡题名;还有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刻,书法家黄庭坚的题名,李师中的记事题刻,南宋张同之的诗刻等等。有宋一代,慕名到山谷流泉来观揽胜的游客一直络绎不绝,形成空前的刻石纪游之风。
北宋皇?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现存题名刻石文字为“皇?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位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掀起神宗变法大潮之前,居然有闲情逸致,于此宁静听泉。这上物证的发现,当有助于人们研究他的思想变化的历程。北宋无丰三年(1080年),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至山谷揽胜。他在游览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题灵龟泉石上》、《题山谷大石》等诗文。他酷爱此地山水,因此自称山谷道人。以曾坐在山溪石牛上,让大画家李公麟为之画像。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在唐代李德修的题名下方,有一处记得于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师中,为李德修的八世孙。似此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这篇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元代以后,众多游客蜂拥山谷,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时的题名、题诗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内容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大量的用简短词语赞叹山、洞、泉、石景色的特点。同时,石刻文字的体积增大,字径往往有一、二尺之多,这都是过去所少见的。明代诗人、安庆知府胡缵宗在石牛上大书“石牛”2字,并刊刻了《山谷寺》诗:“摩诗坐山谷,谷水身边流,篆密龙蛇动,潭空牛女游”,此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石牛临涧的景色,令人涌不绝口。胡缵宗还有“山谷”大字题刻,字径2尺。其它像嘉靖时御史大夫李元阳、成化时书法家袁庆祥等人的题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云上流”、“天下奇观”、“水光天色”、“龙门”、“独醒处”、“安庆名山”、“幽思”等,都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与欣赏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这里的石刻包括有隶书、楷书、草书、篆书、行书等多种,每种书体中又富于变化,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唐代以来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风貌,是一处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



安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介绍~

安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文物保护2009年,天柱山风景区推进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护工程,该工程为安徽省861重点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对现有石刻岩体进行加固,描红和拓片保护。二期工程对山谷流泉整个景区的入口、游线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2015年,为保护天柱山风景区内汉武祭岳留存的“祭岳台”、“旌驾桥”等历史遗迹,潜山县政府严格遵守《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修编《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编制《天柱山地质公园古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产地保护规划》,并按规划将园区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并根据历史建筑级别、性质和地理环境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立标志。文物建筑不得随意拆除、移动、复建、加建,对于文物建筑的任何改动都需要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严禁游客触摸踩踏石刻与碑文,对重要的石刻与碑文加设保护设施,如防护栏杆、碑亭等。 资源保护天柱山景区及其周边地区拥有大量的古树名木,2016年,为确保古树名木不遭受损害,在普查登记、建立档案、挂牌保护的基础上,还对其定期实地勘察,培土、护坡、修建栅栏,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做到责任到人。

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景点
答:神秘谷神秘谷,长400余米,落差100余米。全谷巨石错落有致,大洞有三处:称龙宫、迷宫、逍遥宫。三祖禅寺三祖禅寺又名乾元禅寺,为佛教禅宗祖庭之一,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对外开放寺庙。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唐至民国题刻400余方,镌有历代达官文...

安庆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措施
答:文物保护2009年,天柱山风景区推进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护工程,该工程为安徽省861重点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对现有石刻岩体进行加固,描红和拓片保护。二期工程对山谷流泉整个景区的入口、游线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2015年,为保护天柱山风景区内汉武祭岳留存的“祭岳台”、“旌驾桥”等历史遗迹,潜山县政府...

安庆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
答:五代时,当地山民就地建庵,世称马祖庵。 石刻文化“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天柱山因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骚客文人、达官显宦纷至沓来。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题刻,而这其中石牛古洞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因年代之久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

《琉璃》今年最火的仙侠剧,不仅火了演员,取景地也火了吗?
答:那么天柱山为何能够成为《琉璃》的取景地呢?天柱山到底有哪些风景值得我们去打卡?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天柱山。天柱山,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对于安徽人来说,天柱山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根据史料记载,远在春秋时期,这里为古皖国的封地,为纪念皖伯大夫...

安徽天柱山有什么千姿百态的景观呢?
答:移步来到神秘谷,形态各异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坠入山谷,才得以形成如此扑朔迷离的景观,山谷人迹罕至,寂静得只听见脚步声,偶来传来几声鸟鸣,将沉寂打破,清脆的声音回荡整个山谷,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拾级而上,一路石刻密布,红色的字迹与青黄色的石面相互映衬,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伸手触摸...

安徽有哪些历史文化名城 每一座都值得一去
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戏剧《黄梅戏》的发源地也在安庆。安庆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其中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包括白崖寨、振风塔、世太史第、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等。安庆的主要景点有振风塔、世太史第、安庆天主堂、南关清真寺等。5、绩溪县 和...

天柱山旅游景点
答:炼丹湖是整个安徽海拔最高的湖泊,就如同镶嵌在天柱山山谷中间的一块碧玉,湖水碧绿如玉,水质清澈,水面平静,偶有微风徐徐,泛起丝丝涟漪。有时烟云袅袅,身临其境,如在仙境;有时湖平如镜,蓝天群峰相映成趣。在这里经常可以见到“丹灶苍烟”的情景,这也正是潜阳十景之一。3、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文化...

孔雀东南飞
答:全国重点寺庙三祖寺是佛教禅宗三祖璨立化处,为著名古刹;道教也一度兴盛,为第十四洞天,有白鹤宫遗址;山下有著名的山谷流泉和石牛古洞中的摩崖石刻;周围还有新石器时期“薛家岗古文化”遗址,中国著名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焦家畈,三国时期的“乔公故址”等。天柱山奇秀的山水,曾孕育了象黄庭坚、...

求天柱山游玩攻略,谢谢
答:炼丹湖景色最美的时候并不是蓝天白云时,而是在雨后或一早湖面上弥漫着一层云雾时最美,此时的景色正应了“丹灶苍烟”,此时的景象如诗如画,如仙境般梦幻,我们一行人漫步湖边,被这里的美景沉醉。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石壁上的书法博物馆 在天柱山脚下,有一处长约500米的山谷,山谷间树木茂密、流泉潺潺...

用三个字证明你来过安徽,你会怎么形容?
答: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内分布有名崖、怪石、奇洞、涧瀑、云海等自然景观,有总关寨、神秘谷、山谷流泉文化园、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风格遒劲有力、清丽秀美,令人沉醉不已。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景区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佛教禅宗发源地之一,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璨曾在天柱山下驻锡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