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简体字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

作者&投稿:赖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民国《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

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

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书如“时、实、为、会”等,皆为已有而通俗习用者。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朝)、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扩展资料:

一、近代汉字简化运动

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38页)。

太平天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国字少一点,字体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二、原因和背景

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



正式执行是在1977年
简体字发展历史
·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次年2月宣布废止。
· 1955年1月中国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1956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 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
· 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於简单且混乱而宣布废除。
汉字字数的演化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於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1956年简体字代替繁体字。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



简体字发展历史
·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次年2月宣布废止。
· 1955年1月中国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1956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 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
· 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於简单且混乱而宣布废除。

中国是什么时候推行简体字的?~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的简化字。
文字简化不是偶然的选择
和其他年长的知识分子一样,韩敬体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简体字“曲折上升”的过程。回顾那段历史,韩敬体认为,文字简化运动并不是偶然的选择。
“简化,伴随着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韩敬体说,“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经文,到隶书……其中就不断发生着简化。五四运动之后,著名学者陆费逵、钱玄同等提倡简体字以来,围绕汉字简化进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新中国成立前,南京国民政府也曾公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后被废除),此间以鲁迅和瞿秋白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还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的主张。”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简化字运动也有着相当必要且现实的意义。“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简化字运动,跟国情也有一定关系。”韩敬体研究员说,“旧中国教育极其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统计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四分之三以上者是文盲。
在普及文化的过程中,广大群众更渴望使用笔画少、字数少的简体字,毕竟繁体字书写、辨认极不方便。”


扩展资料:
繁体字有“三难”
“繁体字由于笔画太多,字数太多,被人们视为‘三难’:难认、难记、难写。1956年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少字数、减少笔画。”韩敬体说。
汉字数量之多,给学习带来了难度。据介绍,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康熙字典》中收录了4735个字。“其实,常用字尚不及其中的十分之一,重复、无用的字居多,平常用字三四千字就足够了。后来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常用字定为3500个左右。除此之外,繁体字笔画太多,最高可达30多画,令很多人望洋兴叹”。
简化是文字发展总的趋势
“文字简化是一个总的趋势,文字由繁到简是个普遍规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志伟对记者说。
据介绍,自文字产生之日起,简化就一直存在。除汉语外,国外许多文字也经历过由繁到简的变迁。“德国早先使用花体字,从艺术上看很不错,但是由于书写困难,就逐渐演变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学写中国字,后来简化成了汉字和字符的组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媒体评弹>>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

清朝的时候就有报纸了,报纸上的字有很多繁体字,什么时候中国的...
答:我国由1956年开始实行汉字简化: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1月31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字
答:因此简化字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使用.1949年10月10日我国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3年中央成立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1954年政府设立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在叫做国家语委。因此简化字必须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决定....

中国是什么时候推行简体字的?
答: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的简化字。文字简化不是偶然的选择 和其他年长的知识分子一样,韩敬体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简体字“曲折上升”的过程。回顾那段历史,韩敬体认为,文字简化运动并不是偶然的选择。“简化,伴随着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韩敬体说,“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经文,到隶书...

我国是于哪年开始实行简化字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同时废止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总表》所列简化字...

中国是什么时候推行简体字的?
答:1.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简化字。2. 文字简化并非偶然,它伴随着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从甲骨文到经文,再到隶书,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着简化。3. 新中国成立前,南京国民政府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后被废除),同时,以鲁迅和瞿秋白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汉字...

中国人民银行从哪一年开始变成简体汉字的?
答: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的繁“国”改为简化的“国”、“ 银”简化为“银”,曾给居住在阳曲县的马文蔚来过一函,并再次约请马文蔚先生重写简体的“国”和“银”。可是,马文蔚老先生已是80高龄,又有哮喘病,握笔已不稳,所以,马老先生未能再写这两个简体汉字。最后的任务就落在了...

为什么在民国时期会有简体字国字出现?百度上说简体字国字在宋元时期就有...
答: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将口内“王”字加一点“国”简化为“国”。但这不是他创造的。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简体字自古有之,一是古人为了快速记录用的。二是为了避讳,故意少写,简写,或者干脆...

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可否提倡“用简识繁”、应如何妥善处理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简体字是什么时候推行的?谁想出的?
答: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1956年1月28日通过...

中国的简体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答: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最早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