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物质的溶解度?

作者&投稿:竹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的,像硝酸钾用降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像氯化钠用蒸发结晶。假如硝酸钾中含氯化钠杂质,除去氯化钠用降温结晶;当氯化钠中含有硝酸钾时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除杂选用方法为主要物质的结晶方法。

蒸发结晶指的是溶液通过溶剂的散失(即蒸发),使得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继而达到过饱和状态。由于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或溶剂)所能溶解的某一溶质的质量是有限的,那么多余的溶质就会随着溶剂的减少而析出,即结晶。(较高温度下得到晶体)

降温结晶是指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使溶质析出的方法。一般来说,溶液的温度越高,一定质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某一溶质的质量越大,那么降低溶液的温度,就会有溶质析出。(较低温度下得到晶体)

扩展资料

1、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利用温度的变化)。

而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

2、如果两种可溶物质混合后的分离或提纯,谁更容易达到饱和,就用谁的结晶方法,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杂质,就要用到氯化钠的结晶方法即蒸发结晶,反之则用降温结晶。

3、溶解度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一般用降温结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略平的物质,其溶解随温度变化不大,一般用蒸发结晶。

4、补充说明:“谁更容易达到饱和”就是说同一温度下两种可溶物质中,谁与其溶解度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小,那么它就更容易达到饱和。这时它就容易析出,我们就采用它的结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蒸发结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降温结晶



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一定量的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最大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物质的化学性质、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首先,物质的溶解度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相似性质的物质之间会有相似的溶解度。例如,盐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则较低。
其次,温度和压力也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压力越大,物质的溶解度也越大。因此,在判断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所处环境的温度和压力。
此外,溶剂的种类也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溶剂的溶解度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因此,在判断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明确所使用的溶剂。
最后,实验测定是判断物质溶解度的最直接方法。通过实验测定,可以获得物质在特定温度、压力、溶剂下的溶解度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溶解性质,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总之,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物质的化学性质、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获得准确的溶解度数据。

~

物质的溶解度是什么?
答:定义式:m(溶质)/ m(溶剂) = s(溶解度) / 100g (溶剂)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s/ (100g +s)] * 100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会因温度而变化,一般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也有相反的,如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就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物质的溶解度是指什么?
答: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溶度积 物质AnBm(s)= n A(aq)+ mB(aq), 溶度积(Ksp)=C(A)^n×C(B)^m的应用十分广泛。利用金属硫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等溶度积的差异分离...

高中溶解度口诀
答:酸类多数都易溶,硅酸微溶是独种。碱类钾钠钡铵溶,钙是微溶余不溶。硫酸铅钡沉水中,微溶钙银与亚汞。盐类溶有钾钠铵,外加易溶硝酸盐。碳酸能溶钾钠铵,其余俱沉水中间。盐酸沉淀银亚汞,还有微溶氯化铅。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

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标准是什么(比如,溶解百分之多少算已经有溶解)
答:通常把室温时溶解度小于0.01g,即在100g水中溶解的质量小于0.01g,叫做难溶,或不溶。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或称溶解平衡)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何判断溶解度大小?
答:溶解度的分类主要是按照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进行的,具体分类如下:易溶:在指定的溶剂中,溶解度大于等于10 g/100mL。可溶:在指定的溶剂中,溶解度大于等于1.0 g/100mL,小于10 g/100mL。微溶:在指定的溶剂中,溶解度大于等于0.01 g/100mL,小于1.0 g/100mL。难溶:在指定的溶剂中,...

物质的溶解性怎么区分
答: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分散的程度,通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四种。1. 易溶:指在常温下或加热后,物质在溶剂中能够迅速分散并形成均匀的溶液,且不产生沉淀或凝固现象。例如,糖、盐等在水中易溶。2. 可溶:指在常温下或加热后,物质在溶剂中能够分散并形成较为均匀的溶液,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怎样判断物质溶解度?
答:物质的凝固点是其固态蒸气压等于液态蒸气压时的温度,纯水在0℃ 时结冰,冰的蒸气压等于水的蒸气压。 当难挥发性溶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的凝固点就是溶液中溶剂与纯固态溶剂具有相同蒸气压时的温度。因为溶液蒸气压下降,使得冰的蒸气压大于溶液蒸气压,冰、液不能共存。冰溶解,故溶液在0℃ 时不...

判断物质溶解度的标准是什么?
答:物质的溶解度是指一百克水中溶解该物质达到饱和时溶质的质量,“易溶物”表示溶解度大于1g/100g水;“微溶物”表示溶解度为(0.01~1)g/100g水;“不溶物”表示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不溶物就是难溶物。

如何测量常见物质的溶解度
答: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如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5.8g氯化钠,即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100g水。一定的温度下,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作用时所溶解的克数,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固体溶质的量称为该固体...

怎样判断物质的溶解度?
答:一、物料守恒(原子守恒或微粒数守恒):任何溶液中都存在微粒数守恒的定量关系.是指一种元素的不同存在形式都源于最初的那种粒子,Na2SO3中,Na^+和S原子的个数比为2:1,所以:c(Na^+)=2[c(SO3^2-)+c(HSO3^-)+c(H2SO3)二、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