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区别? 社会建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作者&投稿:鲜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社会互动性指的是人们互相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等。人们的社会互动性强弱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交流效果。

情境性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也会有所变化,比如在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下的行为举止就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都是影响人们行为和互动的因素,但它们所涉及的方面不同,是两个互不相同的概念。

社会互动性是指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互动,比如口头交流,日常活动,共同完成任务等,它们可以是实体形式的活动,也可以是虚拟形式的活动。情境性是指一种情景和氛围,其中包括物理环境,动作,心理状态等,它们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它们的区别是:社会互动性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实体和虚拟的互动,而情境性则涉及一种特定的情景氛围,它们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

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改三大理论基础之一,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观:

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动态的,可以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时候,知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需要更新和创造。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倡“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容忽视,已有经验值得尊重。但学生之间的经验又是不同的,具有一定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身上的发展潜能,重视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同时不应该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因为学生们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主动建构性。

学生学习不是直接从老师手上接过知识,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去概括、综合、重组和转换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小伙伴直接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性,交流合作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作为共同学习的共同群体,社会互动的合作讨论、交流共享的学习,非常重要。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从情境性的、可以具体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的,而不是干瘪的符号或词语。

实践出真知,情境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

1、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和合作者

3、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

4、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
  (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 社会互动的情境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互动的情境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不同情境对于互动有着不同的要求。
  (2)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
  这是根据互动的目的所进行的区分。在工作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在社交情境下,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熟悉情境主要是指人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3)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这是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所做的区分。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需求法则;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法则;混合关系是指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都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并有一定的情感联系,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人情法则。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
  关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
  (1)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和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但是,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其次,在互动的各个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因此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再次,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区分为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四个阶段。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1)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
  (2)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五)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
  (1)社会互动的维度
  通常,为了具体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人们要考察社会互动的以下几个维度:
  1.向度,反映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
  2.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反映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
  5.强度,反映互动中情感投入的强弱。
  (2)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合作成功具备的条件有: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动作配合、要讲信用。
  2.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特点如下:首先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其次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比较少和比较难得;最后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非反对其他竞争者。
  3.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冲突与竞争的区别:首先,冲突的目的`更为直接即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其次,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最后,冲突各方所争夺的目标具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4.强制
  强制是指社会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和制约。
  5.顺从与顺应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顺应的含义比较广泛一些,除了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六)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1)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由集合行为引起的是少量的非常规事件。
  (2)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3)与组织行为相比,
  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
  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
  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
  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七)集合行为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它们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为了避免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以疏导社会成员中的一些不满情绪,避免不满情绪向现实行为的转化。
  (2)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数入将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这时人们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产生。
  (3)感染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合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4)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5)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些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从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由此在集合行为的场景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举动。
  (6)信息传播理论
  该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在促发集合行为方面的作用。集合行为是非组织行为,它的信息不是得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谣言。谣言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在社会出现压力时更容易流行。正是谣言的传播,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7)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但是这种转让实际上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八)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2)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
  (3)流行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社会建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

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学习观:包括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教学观: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区别?
答: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互动性指的是人们互相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等。人们的社会互动性强弱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交流效果。情境性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也会有...

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答:社会互动性是指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情境性是指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新课程改革改善了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包括
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应具备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者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发展智慧。社会互动性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进行学习。情境性是指学习者要在知识发生的场景进行学习。

谈话人、谈话对象、谈话情境的区别
答:谈话人是发起谈话的一方,具有主动性。谈话人通过谈话,希望达到对事实、情感情绪等有所了解。谈话对象指的是谈话沟通的双方。一般仅指明谈话双方是谁,自身不带目的性。双方是主动与被动的相结合,通过双方的互动从而达成谈话。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赏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

情境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教学有何
答:可以说,知识正是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出的。总之,研究已经表明,学习和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由此研究中显现出一个统一的概念,这就是“实践的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 )。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Lavc & ...

幼儿的想象内容有什么等类型
答:2、情境性想象:情境性想象与经验性想象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对特定情境的想象。幼儿可能会根据所处环境、所听到的声音或所看到的景象,构建出与之相关的情境。例如,当幼儿听到雨声,他们可能会想象出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场景,或者雨滴汇成小溪流淌的场景。3、愿望性想象:愿望性想象是幼儿对未来的美好...

什么是真实场景课?和正常的上课方式有什么不同啊!
答: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性教学。情境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情境性教学不同于通常课堂上的以“知识...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教育的两大特点
答:1. 情境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2.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3. 从他性从他性在幼...

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
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互动的情境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不同情境对于互动有着不同的要求。 (2)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