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一个让汉文帝被冤枉的臣子,一个自己伤害自己的天才。

作者&投稿:载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前168年,此时的西汉王朝正是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建设国家的时候。但一位天纵之才却在此时与世长辞,溘然长逝。他的名字叫贾谊。佳人已逝,只留下的世人对其英年早逝的惋惜:“要是贾谊还活着,大汉会不会更好?”

贾谊,西汉时期洛阳人,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不成功的优秀政治家,文论家,在文学方面贡献极大,堪称一代文宗。是怀才不遇群体的典型代表。别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并存屈贾。

贾谊的才能是举世无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样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才却在千古明君汉文帝的手中夭折了,享年仅仅33岁。而导致贾谊夭折最重要的事件便是“屈贾谊于长沙。”而贬贾谊的,正是汉文帝刘恒。因此很多人就将害死贾谊的罪名扣在了汉文帝头上。直至今日,这种说法依然存在。

将贾谊之死的责任全部归咎与汉文帝,这是非常荒谬与不合情理的。是对贾谊事件的误判,只有真正了解贾谊的 历史 ,才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我们了解了贾谊之死的真相,我们就会知道,文帝的却冤枉,而贾谊之死最大的罪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贾谊自己,是他自己害死了自己。

贾谊的悲剧集中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后十年,在其他的时间,贾谊的生活绝对会让大多数人眼红。

贾谊生与汉高祖七年,自小就聪慧过人,是家里的天之骄子,集整个家族的宠爱与一身。贾谊师从名士张苍,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贾谊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过目不忘。对于《诗经》《尚书》等经典理解深刻小小年纪的他的学问,就连很多学习经典一辈子的老者都自愧不如。


贾谊是一代文宗,年纪轻轻的他就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闻名与乡里,四邻八乡的人对贾谊的才华都是如雷贯耳。渐渐的贾谊的名声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整个河南郡(洛阳在河南郡的行政范围之内)的人都知道自己的一个叫贾谊的老乡是个天才。

很快,贾谊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河南郡守吴公对贾谊的才华仰慕已久,慕名请他去做自己的门客,这年他才十八岁,在古代还是未成年的少年。地方军政一把手的赏识,让贾谊的得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贾谊的辅佐下,河南郡的政绩多年在整个大汉都名列前茅,让吴公的同行羡慕不已,政绩好就意味着升官。

在贾谊二十二岁的时候,政绩斐然的吴公升迁至中央,成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吴公饮水思源,把自己的好搭档推荐给了当今皇帝——汉文帝。


贾谊因为吴公的推荐,当上了博士官,成为了汉政府聘请的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相当于今天22岁的北大教授。贾谊当博士时,每次皇帝出题,他都能提出独到又能让皇帝满意的见解。他渐渐走进了汉文帝的视野。这也预示着的人生平台再次提高。

也就在这一年,22岁的皇帝遇见22岁的贾谊,汉文帝与这位年龄相仿青年一见如故,并且迅速的被贾谊的才华折服,刚刚登基不久的他和贾谊畅谈理想,讨论国家的治理,促膝长谈至深夜,两个年轻人都仿佛忘记了时间。两人的理想抱负高度一致,这让年轻的汉文帝眼前一亮,自然是对这位朋友多多提携。

仅仅一年时间,贾谊就从博士官升迁为大中大夫,他正式走进中央的决策机构,拥有了在最高权力面前发声的权力。23岁左右的贾谊,俨然成了政府高官,又得皇帝宠幸,前途无量。他用短暂的时间达到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奢求的成就。

贾谊的前半生是一帆风顺,羡煞旁人的。但少年得志的他不会想到,接下来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此时贾谊就犹如一朵温室中绽放的娇艳欲滴鲜花,美艳的不可方物。但一帆风顺的人生虽然是人人渴求的,但却并非是好事。命运之神无比的眷顾他,给了他一个没有任何挫折的前半生,让他一路高歌猛进,却也让他丧失了对挫折的免疫力,一点点的风寒,就足以让这朵鲜艳的花朵凋零。

正如孟子所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贾谊之死是汉文帝人生中的一个污点,在几千年的 历史 中,很多人都将贾谊之死的所有责任归咎为汉文帝:是他不识贤才,妄送了贾谊的性命。至今人们谈及文帝,仍旧有人认同这种说法。

汉文帝就这样被冤枉了千年。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后世大诗人的作品我们就懂了。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贾生》,在诗中李商隐直言不讳的表达汉文帝浪费人才的行为。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李商隐,王安石都认为汉文帝亏待了贾谊。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已经不是一家之言,而已经形成了普遍共实,否则这些大家是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出如此明确的判断的。

但从事实来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汉文帝对贾谊之死,其实责任并不大。苏轼则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汉文帝是贾谊的伯乐,他给贾谊很多实质性的帮助,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将贾谊培养成自己的亲信,扶持贾谊,对抗功臣,巩固自己的权力。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皇帝有太多的不得已。贾谊被贬事件,就表现了汉文帝的不得已。

西汉剿灭诸吕后,实际权力落在了周勃灌婴为首开国功臣手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他们从刘邦后裔中选择了无依无靠,性格仁弱的刘恒来当他们的傀儡皇帝。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找来的傀儡皇帝通过高明的政治手法,渐渐掌握了国家实权,摆脱了他们这些老臣的操控。但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帝真正掌握国家的实权还是需要时间。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贾谊被贬时,也就是汉文帝三年左右的时候。文帝还是处于劣势。

贾谊对汉文帝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同时聪明的他也明白文帝的窘迫的状态,他非常想帮助自己的恩人改变现状,同时想建立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在他担任太中大夫后,就开始着手改革。

贾谊是以儒家和阴阳五行为来源,设计了一套新礼仪制度。而这套制度的核心是——提高皇帝的权威,增强皇帝权力。这无疑是对文帝有利的,所以文帝同意了贾谊的方案,并准备再次提升贾谊的官职,以便更好的实行这套制度时。功臣勋贵跳出来反对了。

权力是有限的,皇帝权力的增加,就必须从他们这些功臣勋贵手中夺权。这直接侵犯了这些功臣的利益。这些老奸巨猾的臣子,怎么可能不明白皇帝与贾谊想干什么。掌握实权的他们,纷纷跳出来反对。


他们让文帝做一道选择题,是选择贾谊,坚持这个方案,成为孤家寡人;还是选择他们,放弃这个方案,继续做“他们的”皇帝。其实文帝根本没得选,这些功臣虽然让他讨厌,但却是他的权力基础,如果放弃他们,汉文帝恐怕也时日无多了。

为了给群臣一个交代,他必须放弃贾谊,弃车保帅,以图后事。文帝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优秀政治家必须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且,汉文帝此时也护不住贾谊,让他远离中央这个是非之地,可能才是最好的安排。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贾谊还活着,他们这次就不算一败涂地。

于是,汉文帝外放贾谊为长沙王太傅,长沙王不受汉文帝喜欢,而且长沙国是蛮荒之地,气候并不适合人居住,这次安排有贬官的意思。

但文帝不知道,人生一直顺风顺水的贾谊,面对这次贬谪的挫折,会毫无抵抗之力。这件事对于对普通人可能就是自认倒霉,忧郁几天就好了,心态好可能还会庆幸自己能保全性命。但是对于贾谊,却让他一蹶不振,肝胆欲裂,抑郁成疾。

在去往长沙的路途中,贾谊去凭吊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想着这个怀才不遇的老前辈的悲惨人生,让本就痛苦的贾谊旧愁未散,又添新恨,他整个人愈发抑郁了。甚至萌生出了弃官不做的念头,以前那个志向远大的少年已经在他身上荡然无存了,此时的贾谊更像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生机全失。

贾谊在长沙国度过了三年的煎熬时光,尤其是在第三年,一只猫头鹰飞进了贾谊房间,在古代,猫头鹰被认为是不祥之鸟,和乌鸦一样。这让更加哀伤,他认为自己恐怕时日无多,便作《鵩鸟赋》,字字泣血,饱含哀愁,三年前的那次挫折,至今他还未释怀,他的执念太深了。


三年之后,中央权力的天平也渐渐的向汉文帝倾斜,他想起自己当初无奈抛弃的贾谊,将他召回长安,在宣室,君臣二人三年未见,相顾无言,离别时间虽短却早已物是人非了。文帝只向贾谊询问了一些鬼神之事。这就是李商隐《贾生》中的典故由来。

之后,汉文帝便任命贾谊为自己爱子梁王的太傅,梁国紧靠长安,是长安门户,战略要地。贾谊的人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迎来第二春。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贾谊得罪了这么多的人,不论是调回还是升官,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有什么反对的声音,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文帝此时已经摆脱了傀儡皇帝的身份,真正掌握国家实权。

照此以往,文帝很有可能是以此为契机,要重用贾谊。但贾谊注定没有承担重任的运气,因为他的生命要走到尽头了。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这件事成为压垮贾谊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执念极深,心灵有无比脆弱的天才,终于崩溃了,一病不起,在愧疚与自责之中艰难的熬过了一年的时间,在公元前168年,贾谊与世长辞。


现在,是不是感觉汉文帝的确冤枉了。汉文帝也没想到,这一次贬谪,会对贾谊打击这么大。但他当时也是无奈才出此下策,这本是一个比较好的安排。但天意弄人啊。

正如苏轼评贾谊所说: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汉文帝的责任在于没有了解贾谊的性格——一旦失败,就在也无法振作。这本无可厚非,谁又能真正了解另外一个人呢?

贾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苏轼认为:“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这是非常正确的看法。贾谊志向远大却气量小,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情商堪忧,以至于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有才发挥不出来,即贾谊的怀才不遇。

苏轼很客观的认为,贾谊的悲剧,并非全是汉文帝的过错,他自己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是他独特的性格,导致了其后半生一系列的悲剧。

贾谊志向远大,他对普普通通的政绩是不屑一顾的。他想要做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他刚刚当上太中大夫,就为西汉王朝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方案,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实行,是足以让西汉王朝换新天。但他急功近利,对自己的才能过度自信,认为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无限的。


结果就是现实狠狠的给他来了一巴掌。他加强皇权的方案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对的,但他在他所处的那个时间段,却没有适合的土壤,政策需要权力支撑,而汉文帝此时无权。他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且还将满朝文武,王公贵族得罪个遍。巨大的阻力让他的改革胎死腹中,成了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同时,贾谊因为才能出众,恃才而骄。瞧不起周勃灌婴这些原来是大老粗的开国功臣。更别说和他们相交相知乃至合作。也并非周勃灌婴针对贾谊,而是贾谊与他们本来关系就不好,还要触碰他们的利益。换作谁都不会轻易放过贾谊的。以至后来贾谊与这些老功臣完全走向对立面,双发的矛盾已经难以化解了。而处于弱势的贾谊,如何能够应付得了周勃灌婴的发难呢?


这些都是非常致命的错误,但贾谊是幸运的,他并没有死在血腥的政治斗争中。仅仅是被贬。就上文所说,按照局势的发展,贾谊如果在长沙国深刻反思,磨练意志,改掉陋习。他完全是可以东山再起的,是真正有可能实践自己改天换地的伟大方针。可惜贾谊有才有志,却最终输给了自己。

他实在太脆弱了,他完全经不住一丁点的打击,一场本该让他庆幸的贬谪,却反而要了他的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贾谊在这次被贬后,彻底的对自己命运缴械投降。离开长安的他,心如死灰,想的不是自己的理想与国家 反而是认为自己会早死。长久以往,他怎能不命丧黄泉?

苏轼评价贾谊:“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一次失败便让他认为自己终生失败,这是死心眼的可悲之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贾谊犹如温室中的花朵,虽然美,取不能耐风寒,这朵花只适合一辈子生活在温室中,他这个人只能让他一辈子都一帆风顺。但生而为人 ,这不可能。

在人生不顺利的时候,他不但没有选择坚强,反而自我伤害,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一个悲观求死之人,神仙难救。是他自己害死了自己。

后世人大多同情贾谊,将他与屈原并称,一起成为怀才不遇的代表,但事实上,这两个人的人生并无太多相似之处。贾谊远比屈原幸运。

贾谊除了前期一帆风顺的人生,还遇见一位明君;他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他可以有一片可以施展拳脚的天空;他的祖国是欣欣向荣,正在不断崛起;他的人生本应该一片光明。但脆弱的他被一次小小的挫折彻底打败,放弃了人生的所有希望,在绝望之中度过自己短暂的人生。他的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 ,自己一心向死,让相信他的君主蒙冤,让需要他的国家丧失一位大才。但他最对不起的还是自己。温室的花朵不耐风寒,但人终究不是花,遇寒而凋是花的宿命,但却不是人的宿命。人是可以在选择希望,选择坚强,选择跨过这道坎,选择坚持下去的柳暗花明。但贾谊却选择了一条死路。他一生也没有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


相比于贾谊,屈原才更值得敬佩。他人生前期与贾谊相似,事业上一帆风顺。后因为自己的正直,为君王不容,两次被贬。但其身在江湖,忧在天下。他早已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面对的形势要比贾谊险恶得多:无可救药的君王,江河日下必然灭亡的国家。作为楚国最后的气节,他的结局已经明了了——以身许国。但对于屈原的死,我们更多的是敬佩景仰。是对屈原的高山仰止。

而对于贾谊,我们更多的是惋惜。是他自己毁灭了自己,是他自己放弃了自己。



~

贾谊,一个让汉文帝被冤枉的臣子,一个自己伤害自己的天才。
答:贾谊之死是汉文帝人生中的一个污点,在几千年的 历史 中,很多人都将贾谊之死的所有责任归咎为汉文帝:是他不识贤才,妄送了贾谊的性命。至今人们谈及文帝,仍旧有人认同这种说法。 汉文帝就这样被冤枉了千年。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后世大诗人的作品我们就懂了。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

西汉时期死的最冤枉的政治家,他若不死,匈奴西迁得提前一百年吗?
答:汉文帝被称为史上最好命的王爷,没实力也没功绩,偏偏当上了皇帝还开创了盛世,而汉文帝也很好命,在位期间出现了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大臣他叫贾谊,如果贾谊不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3岁,汉王朝甚至中国的历史或许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

一代明君汉文帝为何“不问苍生问鬼神”?他有何难言之隐?
答:这个政策的提出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者——汉初功臣的集体抵制,最终导致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任用贾谊,并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以安抚汉初功臣。汉初功臣派的庞大势力 从下面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初功臣派强大到可以指定谁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真命天子”!在这种强大的势力面前,汉文帝不得不进行退让。...

文言文贾生是什么样的人
答: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

贾谊被贬原因新探
答: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白居易认为,楚怀王昏庸无道,故屈原被逐还可以理解,可是汉文帝是一代明君,贾谊却也同样落得被贬的下场,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白居易只好无奈地将贾谊被贬的原因归结为“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犹差忒”,认为这是由于复杂的人事原因而造成的一种偶然...

才高八斗、深得汉文帝赞许的贾谊,为何最终会抑郁而亡?
答:班固就持这种观点,他在《汉书·贾谊传》中这样写道:“谊以夭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二、汉文帝贬谪贾谊的深意文帝贬谪贾谊,并非不识才、不惜才、不用才,只是他的良苦用心,不为贾谊洞察,也不被后人理解。(一)保护人才。当初,汉文帝急于提拔新锐官员,一年之内将贾谊擢拔为秩二千石的太中大夫,而...

《汉书·贾谊传》原文及翻译
答:《汉书·贾谊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全文翻译翻译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全文
答: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

贾生的阅读题答案
答:回答: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置门下,甚幸爱 幸:宠幸 B.悉更秦之旧法 悉:全部 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 国:国都 D.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 卒:最终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3分) ①(贾谊)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谊尽为之...

乃毁谊曰的毁的意思?
答:乃毁谊曰的毁的意思是:诽谤。乃毁谊曰的意思是:就诽谤贾谊说。扩展阅读:出自《汉书·贾谊传》原文节选: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