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投稿:敛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语言文字的训练虽然有专门的训练内容,但我们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为阅读和生活实践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今天,我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体会。
一、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途径很多,平时的交谈、看广告词、商标等都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过,这些都是不规范的、随意性很强,达不到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预习既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有效平台,也是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更是学生课堂学习实践的延伸。因此,在布置学生预习前,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如:把文章读通读顺,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词,根据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写出自己的体会,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等都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方法。通过这样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为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初读中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初读课文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又是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初读课文中,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进一步学习。这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主要内容写具体的,各段之间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这是阅读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采用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解读感受。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经常提醒学生,语言文字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们语文老师的眼中,词语不再是词语那么简单了,而是一份情感了。例如教学《卡罗纳》一文,指导学生在初读中找出描写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和老师、同学、家长关心他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哪些词最能体会卡罗纳的悲痛心情,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老师、同学、家长对卡罗纳的关心,并且根据自己对这些句子的解读感受进行朗读处理。
三、在精读中引导学生加深词句的理解。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讲读课文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巩固作用。精读这一教学环节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要阵地,理解才能运用,而恰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师要对理解方法作精心的指导。
1、用换词法理解句子中难理解的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句,有的词语表面上很难理解,不过掌握方法其实很容易,换词法理解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例如教学《长城》时,有一句: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要理解这句话,主要抓住很自然就可以了。如果用平常的的方法理解很自然的意思,可能很难解释清楚。但是引导学生换一个词语,恐怕难度就不是难度了。 ‘很自然’这个词我觉得难理解,你能换一个词语来代替它吗?什么词语和它的意思最相近?引导学生根据上文的意思把很自然换成情不自禁就很容易理解了。况且,学会换词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当他们在以后的阅读生涯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用这种方法解决。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课内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途径。
2、用角色互换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作品时,不是被动的读者,而是在创作作品,因为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中,他们为文中的角色创造着美丽的结局,精彩的人生,美好的生活。正是角色互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作品中的人物角度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人物的内心情感,有助于对词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如教学《长城》中有个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理解这个句子的思想感情,要从理解才这个词入手。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假如你现在站在长城上,看着长城的一切,在当时的条件下,你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当时的劳动条件下,建成这样伟大的工程,真的不可思议。这样,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理解才的意思,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就不是什么难题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做到了,我们应对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示?你们佩服他们的什么品质?然后进一步深入:你的感情是这样,作者呢?这样,不但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学会了文章有感情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语文生活化,在生活中学语文,我们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因为作品就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的生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章,不如说是引导学生如何跟随作者体验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理解作品,从而达到解读并且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作品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讲,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会怎样运用。如教学《卡罗纳》一文时,作品的生活意识浓厚,就像发生在我们孩子身边的事一样,这样,单纯的语言文字解读已经打动不了孩子的心,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有关的句子。如理解卡罗纳的内心世界:卡罗纳失去妈妈,再没有亲人安慰他,和他分享快乐,和他分担忧愁,和他共渡美好的日子了。他的心情你明白吗?作者明白他的心情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这样,引导孩子们联系身边的不幸事件,理解卡罗纳的内心感受,然后抓住课文的有关句子来阅读,学生理解句子就更容易了。并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提高阅读的效果。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句子由词语组成,每一个词语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同样,每个句子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例如教学《长城》中有一句难理解的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第二自然段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的写条石的重量以及当时的劳动条件去理解,从而体会句子的含义。
四、在拓展延伸中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好好运用,所以,我们在拓展部分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让学生在延伸中学会运用。主要的是成语、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句、拟人句、对联等文化语言的运用以及复述课文的运用等。例如教学对联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写法,特别是平声仄声的运用,并且引导学生联系北京奥运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写写对联,虽然孩子们写的对联都比较幼稚,但自从理解对联声部的读法后,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从化市中小学生楹联大赛中有七个同学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

  1. 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训练表达能力。

  2. 要时时注意学生发音,进行纠正。

  3. 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会的字,当场就进行知识补充。



类比、成语接龙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这样定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曾几何时,语文课程一直在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还记得一位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高潮处老师哀乐奏起,师生泣不成声,听课者颌首赞许、掌声雷动;一位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悲惨的命运无比同情……曾经这些被称之为好课的课堂叫我们如今回忆起来却无比汗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最重要的改变,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事情。因为有了这个方向的转变,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便是如何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一、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课程标准》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案头唾手可得的一本书便是《课程标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要组织大家学习《课程标准》;设计一堂课要先读读课程标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更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我们要做到想法有据可依,做法名至实归。
以《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目标为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二学段)
两个学段对于词语理解的目标与内容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做。于是我在《三个儿子》的教学中这样设计: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在晃荡?
生:春天来了,柳条在晃荡。
生:小女孩一跑起来,她的辫子在晃荡。
师:是呀,“晃”就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指导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应首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年段目标
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认的字必须能正确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必须写对写好会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强调整体识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在写字教学中,主笔画和字的结构要指导到位。每节课都要花几分钟写字。教师要通过学新温故,要通过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识字,每周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成果。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应该要求所有学生正确的读,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读正确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怎样读正确?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个字都能读准,特别是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不多字少字,不颠倒重复,读准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和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继续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2.加强词和句的教学。词句的教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点词句。(用的准确的词,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句;能统领全文的词句;能总结全文的词句;过渡句;不理解的词句等)B.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换词;读词句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等)C.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阅读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如:理解重点词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方式等。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1.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先自学后师生共学。可以通过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初读后写一点初读的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或者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语言方面、写法方面的问题。
2.从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写,边写景边抒情(《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感情;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重点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来写;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读懂说明什么,了解说明的方法。
叶所工作室曾经让三个学段的老师备《西门豹》,因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所以三个学段的老师各自备出来的训练点也就会不一样。
三、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文体特色
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有不同文体的,如:诗歌、散文、童话、语言、儿童诗……文体不同,训练点也会不一样。
童话,顾名思义,童就是少年儿童;话就是故事。童话就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故事。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学研究,结合童话的特点,其语言文字训练点应落在:一是富有童趣的语言。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抑或植物,都赋予了人的语言,如《 咕咚来了》,当“咕咚”一声响起时,小白兔的语言“快逃啊,咕咚来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读者的心,《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话“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等等,更是贴近孩子的口味。所谓童言无忌,此处结合最有利于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写出孩子们的真情实感。二是鲜明的人物形象。童话故事里的形象,多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们和人一样有血有肉。阅读童话时,教师要结合故事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它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以续编故事的结尾,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编排有一定比例,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依托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兼语言与思维二者共同发展。寓言教学可紧扣“学讲故事练表达、悟明道理练思维”的简约模式便可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多以口耳相传,情节夸张,充满想象,且多采用象征形式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在现行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民间故事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木兰从军》《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哪吒闹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到底该教什么呢?
1、教讲述——以讲述唤醒故事的魔力。给情节插上想象的翅膀。教低段的阅读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爱读、乐讲,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才会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目的,这才真正落实了“语用”。
2、教情节——第二学段的民间故事教学就可以在课文改编的基础上,巧抓情节的空白点,激发学生依“文理”想象设计情节,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锤炼学生的创造性表达,从而达到具体生动讲述故事的目的。 
3、教鉴赏——为故事还原文学的气质。在民间集体创作的流传中,民间故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艺术——神奇丰富的幻想、多角度极度的艺术夸张、成功的拟人化修辞、完整的结构和定型的人物性格等。这里,无论是把哪一个点作为教学内容来讲,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民间文化的熏陶。
……
四、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教材
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是说我们不能迷信教材,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来教语文。但我想说,“教材也是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编的课文,我们应利用好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何在教材中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裸读,在裸读中发现语言现象。什么是语言现象?即这一课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特色。
以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为例:
揣摩句子,领悟表达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引导学生发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这样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到文中找出这样写法的另两处句子。
小结写作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写法。
迁移。出示:《全神贯注》语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要写好想到的,有点难,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联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这些词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
迁移运用。出示学生跳绳语段。段中只写了看到的学生跳绳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补充添加想的部分。
闫老师在备这一课时发现的了课文中最明显的语言现象: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
所以,裸读发现语言现象,并以此作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雷英老师说:“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系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方法。
总之,我们应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度,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做好语文教师该做的事,别再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错误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自《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 复述、 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 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
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
答: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值得研究。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是要追求一种有效的教师提问。有效使用问题连接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反映,它将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怎样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高效的教学讨论
答:3、用电教手段创设情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显示出重要性和独特性,它能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当然,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定位应该是在“辅助”,应先备好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答: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一、语言...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扎实有效地进行复述
答: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只略作提醒,孩子们便水到渠成地把这两个画面描述得细致又生动。这样一来,不仅人物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为深刻,故事内容也更为丰满,还大大降低了学生表述的难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难道不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言智
答: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产生积极的说话欲望,乐于说话。1、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观察想象说话。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语文课本,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可以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如:出示一幅插图,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内容,...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水平
答: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从教师的评价中很难找到答案,更无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从而进一步打开思路。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评价语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应用课堂评价语言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一、注重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机 在语文课堂上,要为...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答:口语交际是一种新型课,它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意识和习惯、提高交际能力为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经验交流、思想感情的表达、工作任务的布...

语文要素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答: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扎实地读好每一篇课文,同时加强阅读的积累,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正确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和语气,需要老师反复地进行引导、示范。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凸显语用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小学语文常用的高效教学方法
答:语文课最怕的就是教师一个人把课堂时间全部占用,而学生只能认真听讲。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越来越低。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自由学习的时间。以课文《飞向月球》为例,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老师应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东西,小...

如何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答: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就是要构建学生主体,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因此,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就此问题浅谈本人认为需要注重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