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老汉,开发了30亩田地,收集自然雨水生活半个世纪,后来怎样?

作者&投稿:拓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落叶归根,是叶的死亡,也曾是新生命的开始,在历经了生命的繁荣辉煌衰败颓废后,最终化作泥土埋于地下守护在根的身旁,是由根生凋零后,必定会溶进根的生命里。"这句话是电影《落叶归根》的经典台词,落叶会归根,人们会回家。

如果我们到了晚年,不再理会生意场上的勾心斗角,不再理会职场的明争暗斗,我们会去做什么?我们都会渴望怎样的晚年生活?那就是陶渊明诗中所提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艳羡五柳先生这种生活的自在与悠闲。而在战乱中嵩县一位93岁的常大爷却做到了如此境地,仅依靠着自己原始开发的30亩地和自然雨水生活了半个世纪,这种生活态度令人钦佩。

一、战乱不断被迫南下

上个世纪中国内外战火不断,东北三省沦陷,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南下避难。常大爷一家也是其中的一员,战火绵延常大爷家被逼无奈决定变卖家产南下,不断的奔波逃亡,也不知走了多久。常大爷的祖父决定在河南嵩县的一个绝壁山顶落脚,长时间的奔波避难身上的钱财早已不多。靠着仅有的一百多串铜钱买下了山顶的十亩地。

置办房屋家产对当时常大爷一家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为了能安家只能东借西凑,才算是能在山上落了个脚。虽然位置处于悬崖峭壁,但是对于当时的战乱形势,也算是一个很好地避风港了。毕竟那时候不是求舒适,而是求生存。

就这样安定了下来,虽然条件很差,对于外面的世界来说已经算是世外桃源了。自己耕地,修建蓄水池,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由于置办家产导致外债太多,几亩良田的耕作完全不够抵债,从常大爷祖父那一辈开始在山上开垦荒田。

二、抗战胜利家庭变故

二十年后抗战胜利,从此再无战乱之患,很多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也终于能够和家人团聚,但常大爷的祖父舍不得在山上的家园,便在山上定居下来。常大爷的祖母是在祖父下山时偶然遇到,两人一见钟情。于是祖母和祖父一起定居在山上,生下来两个可爱的儿子。

一家人便在山上世世代代生活了下来,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常大爷的家庭就是和和睦睦与世隔绝。常大爷带领家人们不断在山上修建道路和开垦荒田,虽然在山上的条件很辛苦但是内心还是很满足。这期间常家人在山上修建的道路就不下四五条。但现实的债务依旧不减,家庭成员辛勤耕种努力还债。

由于长时间的辛勤劳作和过度劳累,常大爷的祖父祖母和父亲相继得病去世,这对常大爷打击巨大,不久常大爷的母亲也没战胜病魔,离开了常大爷。从此常大爷孤身在山上一人。但是常大爷并没有放弃,依旧辛勤的耕作为家里还清债务。自此之后他常年都没有下山,真是过上了真正的回归田园的生活。

三、众人劝说回归城区 但是依旧坚持在山上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常大爷感动的痛哭流涕,其中的泪水也包含着这几十年家族的辛酸,也有亲人的相继离世的悲伤,也有再也不用担心战火战乱。毕竟长时间的呆在山上,难免有些孤独。常大爷便想下山娶个媳妇。后来如愿以偿娶得一个美丽的姑娘。当年的常大爷和妻子恩爱十分,妻子随常大爷住在了山上。

从那时常大爷算是真正的安定在山上了,这一住就是几十年,这段时间内常大爷带领着全家人在山上开垦出良田三十多亩,一家人喝的饮用水是靠蓄水池收集的雨水,就这样年复一年,难以相信常大爷就这样过了半个世纪。

21世纪初,随着政府政策对于乡镇的指导改善。政府为常大爷一家人在山下建造了新的住所,但常大爷性格十分的固执,坚持继续在山上居住。也许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家园的不舍。通过对常大爷的访问,可以得知在这山上活了大半辈子,融入不到山下的生活,就已经打算在山上养老了。

关于留在山上的房子,常大爷打算留给子女们。直到政府打算在山上开发旅游景点,常大爷才不得不下山跟子女一起生活,现在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子女满堂。同样,政府为常大爷和其子女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同样也希望常大爷生活美满,身体健康。

" 战火纷飞南下,断壁残垣无家。嵩县觅得天涯,此生绝壁为家。"从最开始的躲避战乱无奈上山,到现在的新中国焕然一新。93岁的常大爷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常大爷长时间没有下山,没有感受过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飞速的社会可能是遗落了边远的"常大爷"这一群体的人,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颠沛流离的一生。"常大爷"也是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群众的缩影。

朴实的常大爷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他说他喜欢的不是城市的霓虹灯,而是家乡的萤火虫;不是城市的公园内的翠绿小树,而是家乡的那棵历史悠久的大树;那大树下,粗壮的根,阴凉的风,是他所向往的、午后乘凉的地方,而不是城市高大的建筑。



后来这位老汉被探险的驴友们发现,将他的事迹告诉了报社,报社就派人过去对老汉进行采访,老汉也因为有人过来对他探望,对大城市也产生了向往,他搬出了活了半个世纪的悬崖。

后来的他一直在这里生活。虽然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是他都坚持过来了。

后来这个老汉也成为了一个名人,他一直也是在这里生活,而且生活的也特别好。

~

请问,田地是按什么算亩的?一亩又是多少分?
答:整个清朝以5方尺为步,以240步为一亩。至于一步究竟是多长,又是一个变化的量。周代的一尺大约为19.9公分,秦尺约合27.65公分;汉尺约23公分左右(《三国演义》上说:关云长身高8尺。如果按照现在33公分左右为一尺的话,关云长的身高至少要2米60以上,比姚明还要高出30多公分。实际上,《三国...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俗语、谚语、成语
答: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

有关明朝的电视剧.小说经常提及沈万三一人..我想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其...
答:“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株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

由20亩的田地增长到30亩,增长百分之多少怎样算
答:增长(50%)(30-20)÷20 =10÷20 =50

有没有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
答: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

关于黄河的神话或故事
答: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

陕北印象
答:夕阳的余晖照映着村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一位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的陕北老汉,扛着农具赶着老牛,从田地里耕作归来。山梁梁上有人唱起了壮美的信天游,曲调悠扬高亢、粗扩奔放的信天游,在那贫瘠苍莽、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 黄土高原 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

农村老家有十亩田地,如何利用田地挣钱呢?
答:现在在农村,要想利用田地谋生发展,必须种植经济作物,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种植适合当地的疏菜,水果或药材等经济作物,或种牧草搞养殖,把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起来是现在农村经济效益最好的。拿今年来说,南方水灾严重,加上疫情,我们村里,种两亩西红柿,苹果,梨等蔬菜水果收入可达12万元,菜花最高...

请问田亩计算长,42米长30米宽这块田地是多少亩地?
答:长42米,宽30米,则这块田地的面积为42×30=1260平方米,一亩等于666.67平方米,则1260÷666.67≈1.89亩。这块田地是1.89亩地。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与黄河有关的俗语...
答: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