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烈妇传翻译及原文及注释

作者&投稿:督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烈妇传》翻译: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

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

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

叛贼,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杨烈妇传》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杨烈妇传》注释:

1.陷:攻陷。

2.盗:侵略。

3.累:。

4.会:会师。

5.济:成功。

6.:冒死。

7.乘:登上。

8.爨:烧饭。

9.食(音同‘四’):给??吃。

10.无:无论。

11:周而均:周全并且公平。

12.蜚:同”飞“。

13.固:,坚守。

14.淠(音同”皮”):城墙。

15.超:越过。

此文出自唐代·李翱所作的《杨烈妇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杨烈妇传》选自《李文公集》,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

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_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杨烈妇之事与本文大抵相同,当以此文为据。

作者简介:

李翱(772—836),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据《新唐书》本转记载,李翱出生于名门望族陇西李氏,乃“后魏尚书左仆射冲十世孙”。

父楚金,贝州司法参军。李翱幼年刻苦读书,勤于佛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后师从韩愈,世人多以“韩李”并称。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元年(841年)卒于襄州(今湖北襄阳)。

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情,《来南录》记载天和三年十月自长安经洛阳,由水道至广州的行程,虽极简略,但已具日记规模,开日记体游记散文之先声。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影响颇深。在推广古文运动时,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文以载道”是他的文学主体核心。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



~

杨烈妇传的文章赏析
答: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湜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

杜牧窦烈女传
答:」因斩希烈及妻子,函匕首以献,暴其尸於市。后两月,吴少诚杀先奇,知桂娘谋,因亦杀之。请试论之。希烈妇桂娘者,但劫之耳,希烈僭而桂娘妃,复宠信之,於女子心,始终希烈可也。此诚知所去所就,逆顺轻重之理明也。能得希烈,权也,姊先奇妻,智也,终能灭贼,不顾其私,烈也。六尺...

文言文阅读(19分)杨烈妇传 [唐]李翱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
答:小题1:C小题2: (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3分。“力不足”1分,“死焉,职也”2分,应译为判断句。“死焉”也可译为“为此而死”)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4分。关键词“相与”“以”“忍”各1分,全句...

李翱的《杨烈妇传》中有句话叫"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这句话...
答:翻译是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更好些吗?“与其”是如果的意思 “不犹”是岂不是的意思 不理解请追问,理解请及时采纳!(*^__^*)

杨烈妇传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归纳
答: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避,离开。席,座具 闻:听说 之:代下面晏子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生长 则:就是。则为:就变为。为:变为。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果实酸苦。徒:只是,...

杜牧《窦烈女传》的翻译
答:末端翻译:请允许我议论这件事。李希烈的女人窦桂娘,只不过是李希烈劫掠来的百姓,却得到了李希烈的宠信。(这样的遭遇)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自始至终死心塌地追随李希烈就是了。然而窦桂娘确实是个知道取舍、去就、顺逆、轻重的大道理的人。她能跟随李希烈,那只是权宜之计;拜陈先奇的妻子为姐,才是...

文言文慷慨
答:清 王猷定 《梁烈妇传》:“材 伏哭叩头,举火,烈妇死,三十馀人从死,其慷慨赴义如此!”2.性格豪爽. 《后汉书·齐武王演传》:“性刚毅,慷慨有大节.”《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我 徐信 也是个慷慨丈夫,有话不妨尽言.”3.感叹.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文选...

《杨烈妇传》为哪年语文高考题材料
答:出现在2011年语文高考材料。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烈妇吟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湓渎西浒,薛媛邵妇。邵吏坐法,逮者如虎。逮悦薛妩,佻语肆侮。薛丑其语身雉经,誓不辱夫以死明。黄犀辟尘尘不生,白玉绝玷玷不成。呜呼荒冢久欲平,后人立石题烈名。——明代·沈周《烈妇吟》 烈妇吟 湓渎西浒,薛媛邵妇。 邵吏坐法,逮者如虎。 逮悦薛妩,佻语肆侮。

《杨烈妇传》总结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帮 ...
答:通假字:累,通“缧”蜚,通“飞”宾语前置句:国家何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夺贼之财而食其食,第一个食,名词用作动词,给。。。吃。下文的“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用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