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义府瀛洲饶阳人

作者&投稿:常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李义府,瀛洲饶阳人

《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二》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也。

其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义府善属文,表荐之。

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皆称荐之,寻除监察御史。

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及升春宫,除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太子司议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义府尝献《承华箴》,其辞曰: 邃初冥昧,元气氤氲。二仪始阐,三才既分。

司乾立宰,出《震》为君。化昭淳朴,道映典坟。

功成揖让,事极华、勋。肇兴夏启,降及姬文。

咸资继德,永树高芬。百代沿袭,千龄奉圣。

粤若我后,丕承宝命。允穆三阶,爰齐七政。

时雍化洽,风移俗盛。载崇国本,式延家庆。

《震》维标德,《离》警体正。寄切宗祧,事隆监抚。

思皇茂则,敬询端辅。业光启、诵,艺优干羽。

九载崇儒,三朝问竖,历选储仪,遗文在斯。望试登俎,高谕乔枝。

俯容思顺,非礼无施。前修盛业,来哲通规。

饬躬是蹈,则叡问风驰;立志或爽,则玄猷日亏。无恃尊极,修途难测;无恃亲贤,失德靡全。

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佞谀有类,邪巧多方。

其萌不绝,其害必彰。监言斯屏,储业攸昌。

窃惟令嗣,有殊前事。虽以贵以贤,而非长非次。

皇明眷德,超伦作贰。匪懋声华,莫酬恩异。

匪崇徽烈,莫符天志。勉之又勉,光兹守器。

下臣司箴,敢告近侍。 太子表上其文,优诏赐帛四十匹,又令预撰《晋书》。

高宗嗣位,迁中书舍人。永徽二年,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

高宗将立武昭仪为皇后,义府尝密申协赞,寻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赐爵广平县男。 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

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

卿段宝玄疑其故,遽以状闻,诏令按其事,正义惶惧自缢而死。侍御史王义方廷奏义府犯状,因言其初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言词猥亵。

帝怒,出义方为莱州司户,而不问义府奸滥之罪。义府云:“王御史妄相弹奏,得无愧乎?”义方对云:“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义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奸邪于双阙之前,实以为愧。”

寻兼太子左庶子。二年,代崔敦礼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监修国史、学士并如故。

寻加太子宾客,进封河间郡公。三年,又追赠其父德晟为魏州刺史,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诏为造甲第,荣宠莫之能比。

而义府贪冒无厌,与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多引腹心,广树朋党,倾动朝野。

初,杜正伦为中书侍郎,义府时任典仪,至是乃与正伦同为中书令。正伦每以先进自处,不下义府,而中书侍郎李友益密与正伦共图议义府,更相伺察。

义府知而密令人封奏其事。正伦与义府讼于上前,各有曲直。

上以大臣不和,两责之,左贬义府为普州刺史,正伦为横州刺史,友益配流峰州。四年,复召义府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自余官封如故。

龙朔元年,丁母忧去职。二年,起复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义府寻请改葬其祖父,营墓于永康陵侧。三原令李孝节私课丁夫车牛,为其载土筑坟,昼夜不息。

于是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以孝节之故,惧不得已,悉课丁车赴役。高陵令张敬业恭勤怯懦,不堪其劳,死于作所。

王公已下,争致赠遗,其羽仪、导从、轜輶、器服,并穷极奢侈。又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属于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

武德已来,王公葬送之盛,未始有也。义府本无藻鉴才,怙武后之势,专以卖官为事。

铨序失次,人多怨讟。时殷王初出阁,又以义府兼王府长史。

三年,迁右相,殷王府长史仍知选事并如故。义府入则谄言自媚,出则肆其奸宄,百僚畏之,无敢言其过者。

帝颇知其罪失,从容诫义府云:“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徐曰:“谁向陛下道此?”上曰:“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义府睆然,殊不引咎,缓步而去。

上亦优容之。初,五礼仪注,自前代相沿,吉凶毕举。

太常博士萧楚材、孔志约以皇室凶礼为预备凶事,非臣子所宜言之。义府深然之。

于是悉删而焚焉。义府既贵之后,又自言本出赵郡,始与诸李叙昭穆,而无赖之徒苟合,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

给事中李崇德初亦与同谱叙昭穆,及义府出为普州刺史,遂即除削。义府闻而衔之,及重为宰相,乃令人诬构其罪,竟下狱自杀。

初,贞观中,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及四方士大夫谙练门阀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时称允当,颁下诸州,藏为永式。义府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此书,专委礼部郎中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玄道、太常丞吕才重修。

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

2.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读音【péng jǐng zhí ,yíng zhōu hé jiān rén 】出自《新唐书》[原文]彭景直,瀛州河间人。

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 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杀。

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 曰显考庙,皆月祭。

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 乃止。

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 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

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 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

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近世始以朔、望诸节 祭陵寝,唯四时及腊,五享于庙。

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 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庙。

园各有寝、便殿,故日祭诸寝,月祭诸便 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

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 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

【翻译】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

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个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了七庙、一坛、一墠。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

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

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

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

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

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

3.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魏、晋以降,不祭墓。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帝不从,因下诏:“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招魂古无传,不可。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众当其言,制曰:“可。”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翻译】

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置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七庙、一坛、一墠。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中宗没有听从,因而下诏说:“有关部门说诸陵不应每天进献食品。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乾陵应于早晚致祭,昭陵、献陵每天一次致祭,如果有关部门费用缺乏,可以削减朕的日常膳食来解决。”中宗去世后埋在定陵,有关部门建议和思皇后祔葬,和思皇后被武后所杀,已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想通过招魂来合葬,景直说:“招魂自古没有记载,不可以采用。请像桥山藏衣冠旧例一样,取出皇后的祭衣,把皇后的灵魂招入寝宫,建衣魂车,以太牢之礼相祭,然后放入墓穴中,置于中宗梓棺右边,盖上夷衾。”众当认为他的建议很恰当,皇帝下制曰:“可。”彭景直后来历礼部郎中,去世。

4. 谁知道刘君良兄弟情深的文言文翻译刘君良《兄弟情深》的翻译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在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人都没有私心.有一年闹饥荒,刘君良的妻子被私欲所诱惑,想劝刘君良分家.于是便偷偷把院落中树上鸟巢中的幼鸟,互换交叉放在别的鸟巢中,以此让 群鸟争斗.刘家人不知真相,都很奇怪.刘君良的妻子借此劝说:“现在天下大乱,在这争斗之年,连禽鸟都不能相容,何况人呢?”刘君良听信了她的话,便分了 家.一月之后,刘君良方才识破自己妻子的诡计.立即把兄弟亲人们召集来,哭着向他们说明了事情的内情,并休掉了妻子.从此以后,刘君良又同兄弟们一起居住了,情谊同原来一样.当时遇到盗贼作乱,乡里有数百家人都依傍刘家来修筑土城,人称“义成堡”,因为刘君良一家人重孝义、无私心的德行操守,连盗贼都十分钦佩,不敢去骚扰刘家.有一次,深州别驾杨宏业到刘君良家中去,发现刘家有六个院子,却只有一个吃饭的地方;有子弟数十人,人人都很有礼节,杨宏业为此赞叹不已而离开.。

5. 赵延寿 恒山人

赵延寿,本姓刘,恒山人。

父赵亢县县令。梁开平初,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攻陷..县,其稗将赵德钧俘获延寿,养为己子。

延寿少时容貌俊美,喜读经史典籍。唐明宗先是将女儿嫁给他,待到即位,封其女为兴平公主,拜延寿为驸马都尉、枢密使。

明宗子李从荣自恃权势,专横跋扈,内外官员无不震恐,延寿请求补为京外官避祸,便出为宣武军节度使。清泰(934~936)初,加鲁国公,再次出任枢密使,镇许州。

石敬瑭自太原发兵,唐派张敬达前往讨伐。适逢敬达败退,守晋安寨,延寿与德钧前往援救,听得晋安已破,逃至团柏峪。

太宗追及之,延寿与他父亲一同投降。

6. 文言文翻译 《崔枢》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7. 郭解 轵人也 文言文翻译 最好答案

不知道你的文章是到哪里结束的,就多复制了些郭解是轵(zhǐ,指)县人,字翁伯。

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

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

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

等到郭解年令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

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

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

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

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

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

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

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

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

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

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

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

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

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

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椽的头。从此杨家于郭家结了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

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

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

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

官吏追逐郭解,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无奈自杀,口供断绝了。

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

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

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从此以后,行侠的人特别多,但都傲慢无礼没有值得称道的。但是关中长安的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卤公孺,临淮的儿长卿,东阳的田君孺,虽然行侠却能有谦虚退让的。

8. 文言文高巍辽州人翻译

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高巍传

【原文】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义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略曰:“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籓。”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

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皆曰“内有圣明,外有籓翰,成、康之治,再见于今矣。”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皆云大王“藉口诛左班文臣,实则吴王濞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巍窃恐奸雄无赖,乘隙奋击,万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兵兴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氵丽泣流涕也。

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倘执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国之富,恃小胜,忘大义,以寡抗众,为侥幸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税驾也。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虽大王有肃清朝廷之心,天下不无篡夺嫡统之议。即幸而不败,谓大王何如人?

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

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译文】

高巍,是辽州人,崇尚气节,能写文章。母亲萧氏有顽疾,高巍在身边侍奉,到老没有丝毫懈怠。母亲死了,他素食造庐墓守孝三年。洪武年间,朝廷表彰孝行,他由太学生授任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他上疏(建议)开垦河南、山东、北平诸地的荒地。又分条上疏(提出)压制一些不重要的技艺、慎重选拔官吏、珍惜名器几件事。太祖很赞赏接纳了。不久因为断案不合旨意,被判罪,免除死罪被罚戍守贵州关索岭。朝廷特别开恩准许由他的弟侄代他去,并说:“(这是为了)表彰孝子。”



~

文言文李义府瀛洲饶阳人
答:1. 李义府,瀛洲饶阳人 《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二》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也。 其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义府善属文,表荐之。 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皆称荐之,寻除监察御史。 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及升春宫,除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李义府,瀛洲饶阳人。贞观中文言文
答: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也。其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义府善属文,表荐之。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皆称荐之,寻除监察御史。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及升春宫,除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太子司议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义府尝献...

李义府,盛世之下鲜有的大奸佞之臣,为什么不义也升官?
答:李义府,614年生,死于666年。唐瀛洲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后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太宗时因对策及第,被任为门下省典仪。高宗即位后,升任中书舍人,因极力主张立武则天为后而得宠,升任中书侍郎、参政知事。显庆二年任中书令,继而改右相。后因获罪被流放,53岁时病死。李义府梦寐以求的是,能...

盛颙焚券文言文翻译
答:1. 李义府,瀛洲饶阳人 《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二》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也。 其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义府善属文,表荐之。 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皆称荐之,寻除监察御史。 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及升春宫,除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诗人李义府生平简介
答: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朝宰相。李义府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他出身微贱,虽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因请术士望气,被长流巂州...

李义府怎么死的
答:获罪流放而死 李义府 〔公元六一四年至六六六年〕字不详,瀛州饶阳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卒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岁。太宗时,以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王为太子,除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显,时称来、李。甚谄事太子,而文致若谠直。高宗时,累官吏部尚书。义府貌柔恭,...

诗人李义府简介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_百度...
答:诗人李义府简介 李义府 公元六一四年至六六六年,字不详,瀛州饶阳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卒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岁。太宗时,以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王为太子,除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显,时称来、李。甚谄事太子,而文致若谠直。高宗时,累官吏部尚书。义府貌柔恭,...

笑里藏刀·李义府笑里藏刀
答:笑里藏刀·李义府笑里藏刀 李义府,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唐太宗时,由于刘洎、马周等人的引荐,担任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晋王立为皇太子后,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650年,唐高宗李治继位,提升为中书舍人。由于竭力支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

历史上的李义府
答:武媚娘则天传奇李义府人物角色介绍历史原型: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唐朝宰相。李义府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他是唐高宗的东宫属官,因迎合高宗,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并成为武则天的...

第一个拥立武则天为皇后之人:李义府是何人?
答: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其祖父曾为四川射洪县丞,李义府属于小宦书香门第出身,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天资聪颖,经过寒窗苦读,贞观九年(635年),21岁的李义府即中进士,开始进入仕途。几年后,李义府的才学得到了朝廷大员黄门侍郎刘洎、御史马周的赏识,他们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