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龙”的寓言故事? 三个关于龙的寓言故事

作者&投稿:孔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

张僧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菩萨身边, 有一对童男童女, 男的叫善财, 女的叫龙女。 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 生得眉清目秀, 聪明伶俐, 深得龙王的宠爱。

那么, 她是怎么会变成观音菩萨的随身女童的呢?

相传有一天, 龙女听说人间玩鱼灯, 异常热闹, 就吵着要去观看。奈何老龙王就是不许。 龙女心里想道:你不让我去, 我偏要去!

好容易挨到夜晚时分, 龙女便悄悄溜出水晶宫, 变成一个普通的渔家少女, 来到 闹鱼灯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渔镇, 街上的鱼灯多极啦! 有黄鱼灯、 鳌角灯、 章鱼灯、 墨鱼灯、 鲨鱼灯, 还有龙虾灯、 海蟹灯、 扇贝灯、 海螺灯、 珊瑚灯……龙女越看越高兴, 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挤。

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 龙女猛吃一惊, 叫苦不已。 原来变成少女的龙女, 碰不得半滴水, 一碰到水, 就会现出龙形。 於是她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 拼命地向海边跑去。 刚刚跑到海滩, 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一条很大很大的鱼, 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正巧, 海滩土来了一瘦一胖的两个捕鱼小子, 看到这条光灿灿大鱼, 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什麽鱼呀! 怎麽会搁在沙滩上呢?” 胖小子胆子小, 站得远远的说:“从来没有看过这种鱼, 怕是不吉利, 快走吧!”

瘦小子胆子大, 不肯离去, 边拨弄着鱼边说:“不管它是什麽鱼, 扛到街上去卖, 准能赚笔外快用用?” 两人嘀咕了一阵, 然后扛着鱼, 上街叫卖去了。

那天晚上, 观音菩萨正在紫竹林静坐, 早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不觉动了慈悲之心, 对站在身后的善财童子说:“你快到渔镇去, 将一条大鱼买下来, 送到海里放生。”

善财道:“菩萨, 弟子哪有银两去买鱼呀?”

观音菩萨笑着说:“你从香炉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财点头称是, 急忙到观音院抓了一把香灰, 踏着一朵莲花, 飞也似地直奔渔镇。

这时, 两个小子已将鱼扛到大街, 一下子被观鱼灯的人围住了。 每个人议论纷纷, 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麽一条大鱼。

有个白胡子老头说:“小子, 这条鱼太大了, 你们把它斩开来零卖吧?”

胖小子一想, 觉得老头说得有理, 於是向旁人借来一把斧头, 举起来就要斩鱼。

突然, 一个小孩子叫开了:“哎? 快看呀? 大鱼流眼泪了。”

胖小子停斧一看, 大鱼果然流着两串晶莹的眼泪, 吓得丢掉斧头就往人群外面钻。

瘦小子怕外快泡汤,赶紧拾起斧头要斩, 却被一个气喘吁吁赶来的小沙弥阻止住了:“莫斩! 莫斩! 这条鱼我买下了!”

众人一看,十分诧异:“小沙弥怎麽买鱼来了?”

那个老头停了一声, 翘着山羊胡子说:“和尚买鱼, 怕是要开荤还俗了吧?”

小沙弥见众人冷语讥笑, 不觉脸红了, 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 说着, 掏出一撮碎银, 递给瘦小子, 并要他们将鱼扛到海边。

瘦小子暗自高兴:“外快赚进了! 扛到海边, 说不定等小沙弥一走, 依旧能把这条大鱼扛回来呢!” 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鱼, 跟着小沙弥向海边走去。

叶公好龙

古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1.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 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 向了。
2.叶公好龙
3.龙女拜观音

叶公好龙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

解 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近义词 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 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灯 谜 倾古雄才爱中华

典 故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选自《新序·杂事》的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谁知道《老虎和驴》这个寓言故事~

老虎和驴的寓言故事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如果不使出它(仅有)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扩展资料:
《黔之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这篇文章表明能力与形貌并不成正比,外强者往往中干;假如缺乏对付对手的本领,那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以免自取其辱。
虎是百兽之王,谁不畏惧?老虎常年盘踞此地,百兽宾服,不敢冒犯。今有一头远来的驴不识虎威,当虎近之,便亮蹄猛踢,老虎最初大骇,久视之,驴不过如此伎俩。于是一口吞噬之,远来的驴毕竟是驴不是老虎,不是狮子,不是豹。
庞然大物貌似神降此地,大吼几声也好像很有本事。熟不知就这点看家的本领给自己招来了祸事,百兽之王岂能容你一头只会踢几下、吼几声的驴占据此地。驴的悲剧乃是咎由自取,而那个把这头驴带到黔地的“好事者”也白白葬送了一头驴,还落下了千古笑柄。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黔之驴》这篇寓言由于其深刻的寓意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示和讽世意义。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昌武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
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这篇文章也被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采用。“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后来人们都把驴作为愚蠢的代名词,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这篇寓言里驴的鲜明形象的影响。

1、鲤鱼跳龙门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历练,功到方成。鱼跃龙门化而为龙是一种质的升迁而不是形的变化,真正的龙门是不能降低的。
鲤鱼们都想跳过龙门。因为,只要跳过龙门,他们就会由普普通通的鱼变成超凡脱俗的龙。
可是,龙门太高,他们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摔得鼻青脸肿,却没有一个能够跳过去。他们一起向龙王请求:“尊敬的殿下,请你把龙门降低一点吧!如果连一条鲤鱼都跳不过去,这龙门不等于虚设了吗?”
龙王不答应,鲤鱼们就跪在龙王面前不起来。他们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龙王终于被感动了,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鲤鱼们一个个轻轻松松第跳过了龙门,兴高采烈的变成了龙。
不久,成了龙的鲤鱼们发现,大家都成了龙,跟大家都不是龙的时候并没有两样。于是,他们又一起找龙王,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龙王笑道:“真正的龙门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龙的感觉,还是去跳那座没有降低高度的龙门吧。”
2、恶龙诅咒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女子,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
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其实,最终让英雄变成而恶龙的也许并不是欲望与贪婪,而是对自我的过度自信与执着。在杀死恶龙之后,英雄担心会有更多的坏人来觊觎山洞里的宝藏,于是决定由自己来捍卫宝藏。
可是他觉得自己的肢体太过柔弱,身躯太过单薄,不足以抵御世上太多贪婪的坏人与无知的愚民,于是他主动自愿的让自己的身躯长满鳞甲,长出爪牙。
他觉得这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更能担负起捍卫珍宝的责任,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变得日益强大的同时,最终变成了那条被他杀死的恶龙!
3、两条龙
从前有两条龙,它们是对很要好的兄弟。可是,它们的性格却相差太大,龙哥哥很勤劳而且能吃苦,龙弟弟却好吃懒做,整天除了吃就是睡 有一天,龙王派它们去人间视察。
它们变成了和自己性格相同的动物,神秘地来到人间。龙哥哥变成了一只勤劳的大公鸡,来到了一户人家,这家的主人是王二,他是个很有爱心的农夫,所以龙哥哥来到他家是它的福份。龙哥哥每天在东方刚露出晨曦的时候都会为主人准确报时,它的主人也细心地饲养着它有时还不辞辛苦地给它洗澡。
而龙弟弟可没那么幸运,它变成了一头大肥猪来到了屠夫张三的家里,张三是屠夫,是专门杀猪的,所以他看见了这么大的一头肥猪来到自己家里可是喜出望外,心想: “这猪我要是养好了,将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可这“猪”可不知道主人这么精心地饲养自己是为了什么。它认为,它和它哥哥一样深受主人的喜爱。所以,它每天睡觉的时间翻了好多倍,吃饭的饭量也照以前增加了很多,它一天比一天胖,一天比一天胖。这张三却是一天比一天高兴。
最后,它胖得连路都走不动了,活动只能靠身体不停地蠕动。这时,张三觉得这头猪已经够肥了,可以出栏了。于是,张三开始磨刀、烧水,准备杀猪。
待到张三准备完毕,正好龙弟弟睡得正香。只见张三的刀一挥……,一声惨叫过后,龙弟弟离开了人间回到了天上。正好,这时龙哥哥完成了它的任务也回到了天上。
龙王在听了龙哥哥的事迹后非常高兴,为自己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但是在他听了龙弟弟的事后非常愤怒。龙弟弟为此感到懊悔不已,并发誓: “以后要像哥哥一样做一条勤” 劳的龙。
从此以后,龙弟弟每天都和哥哥在龙宫里飞来飞去。不久以后,龙弟弟变成了和哥哥一样的一条勤劳、能干、肯吃苦的好龙。
4、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5、屠龙之技
有一个叫朱泙漫的青年,想学会一门一般人都不会的特殊本领,便卖光了所有的家产,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到很远的地方去拜师学艺。
后来,他拜支离益做老师学习杀龙的技术。朱泙漫学习肯下苦功夫,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把杀龙的技术学到手。
学成后,他高兴地回到家乡,人们关心地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兴致勃勃地讲开了自己杀龙的本事:杀龙应该用什么刀,怎样按住龙头,踩住龙尾,如何开膛剖肚……
可是,当人们问他龙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时,他却回答不上来。于是人们忍不住笑起来,告诉他:“学本领是为了有用处,如果学的东西毫无用处,学得再精通,也是一文不值。”
朱泙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没有龙这种东西,他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的本领都是白学了,根本没有地方使用。
“屠龙之技”比喻无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是再高超,也是徒有虚名,学了无用。

有谁知道“龙”的寓言故事?
答:2. 叶公好龙:在春秋时期的陈国,有个人叫叶公,他对龙有着极大的兴趣。叶公家中到处都是龙的装饰,从梁柱到家具,从衣物到墙面,无不体现他对龙的热爱。当一条真正的龙得知此事后,决定探访叶公,它的龙头从窗户伸入,尾巴拖至客厅。但出乎意料的是,叶公见到真龙后惊慌失措,逃跑不见了。这个故事...

请写出与龙有关的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
答: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屠龙之技”比喻...

与龙有关的成语及寓言故事
答: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藏龙卧虎 老态龙钟 打凤捞龙 龟龙鳞凤 得婿如龙 龙肝凤脑 风虎云龙 伏龙凤雏 卧虎藏龙 龙潭虎窟 寓言故事 叶公好龙 据说以前叶公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汇集
答:他家里的墙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各种器具、用品也都装饰着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头从窗口伸了进去,尾巴一直绕到了堂屋的旁边。 叶公看见了天上的真龙,大吃一惊,吓得浑身哆嗦,脸色铁青失魂落魄,慌忙逃跑。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叶公那种表面上爱龙,...

有谁知道“龙”的寓言故事?
答: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

请写出与龙有关的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
答:”众人表示怀疑,皇帝坚持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点上眼睛。突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2.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奇特的技艺。他听说支离益擅长宰龙,心想这是世间少有的本领。于是,他前去拜支离益为师。他学习了整整三年,花费了所有家产,终于学会了宰龙的本领。

有关龙的寓言故事
答: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 龙女猛吃一惊, 叫苦不已。 原来变成少女的龙女, 碰不得半滴水, 一碰到水, 就会现出龙形。 於是她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 拼命地向海边跑去。 刚刚跑到海滩, 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一条很大很大的鱼, 躺在海滩上动弹...

关于龙的寓言故事100字。
答:1. 传说东汉时期,费长房目睹一位老翁悬挂药壶售药,随后竟消失壶中。次日,费长房寻访老翁,亦随其入壶,发现内部竟是富丽堂皇之地,美酒佳肴俱全。费长房由此跟从老翁修习道法,学成后,持老翁所赠竹杖归家,将竹杖投入葛陂,竟化身为龙。2. 另一传说中,众鲤鱼齐心协力跳跃龙门的障碍,其中一条金背...

关于龙的寓言故事!
答: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关于“龙的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答:1.叶公好龙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