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权谁授”的问题,孟子和万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反应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作者&投稿:晏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认为: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和君主力量之所在,可以说是君权民授吧。反眏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根据史料,没有明确的万章的有关观点,《孟子》中万章仅仅是发问,引出了话题。
下面我把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君主观的关系说明下: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从民贵君轻的论断出发,孟子提出仁政主张,而仁政的承担者主要是君。因此,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要求,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1、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
在和万章的对话中,他说:“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孟子·万章上》)
孟子认为,天命和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如何验证君主权力的正当性呢?孟子指出,让他主持祭祀,百神享之,说明天接受他;让他管事,事情能管好,百姓能安宁,这是人民接受他。但这两者中只有民意是具有操作性和实在性的。孟子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统治者必须关注人民,从民意而得知天命,由体察民众而获得上天的保佑。孟子实际上肯定了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主要来源。
二、获得民意支持的君主是不可战胜、不可抵挡的
孟子的这个结论是从商汤统一天下的史实得出来的。他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孟子·滕文公下》)
商汤获得民意的支持,因此无往而不胜。反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桀纣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他们失去了民心。由此孟子认为,君主要想获取天下就要争取民心,而获取民心最有效的途径是行仁政,因为向往仁政是民众的本性。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并被您采纳和点赞。

历史与文学~

历史与文学既有联系,又各有千秋。历史注重于实际,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文学则更注重于素养,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否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答:随后,儒学就和“新儒学”基本上成为了泾渭分明的两种体系。为什么这么说?“君权神授”本来就不包含在固有的原始儒家学说中,后者,强调的从来都是“君权民授”。只有善待百姓,顺从天下的民意,在原始儒家看来,才有治国者的资格。否则,就是所有人的敌人,用孟子的话说...

主张民权和君权同等重要的孟子,到底有多么高明?
答:2.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爱弱势群体。孟子认为君王要对四种弱势群体进行合理的关爱,让弱势群体在政府部门的关爱和扶持下能够生活得更好。3.孟子认为君王要尽量与民同乐。孟子主张民权才是文明发展的根基。孟子认为民权是第一位,社稷是第二位,君权排在最后。孟子认为民权和君权应该是对等交流的关系。孟子虽然...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是什么意思?
答:原句: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释义: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_百度知...
答:【答案】A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错误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天下应该服从君主的统治。因而董仲舒是主张君主专制的。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即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因此BCD都...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是什么意思
答:这其实就是君权神授的意思。这里的神,指的就是上天,故皇帝为天之子,天子。《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 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天子能向上天推荐人才,但不能让天给他天下。强调的是天子没有命令或指挥上天的权力,天子的威权来自于上天的授予。这是庶民对抗皇权的一个重要理论...

大家觉得儒家哪位人物最厉害,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
答:孟子,儒家性善倡导者,使儒成略(治国方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他力图将儒家性善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显然孟子面对...

孟子如何看待天意与民意的?
答:”)孟子在这里提出天子要具有“天受”和“民受”两个条件,而天意通过民意表现出来,民意反映天意。“天授”是虚的,“民授”才起真实的作用,这实际上是用民意来代表天意。孟子并不否定“君权天授”,但绕了个弯,又回到了民本学说,这是孟子对传统天命论中“君权天授”的重大发展。

孔子和孟子...十万火急!!!
答: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

孟子的资料?
答: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④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

孔子孟子董仲舒分别对儒家思想有什么贡献
答: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 学体系。3.主要思想主张 (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