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的相关介绍 东北秧歌的服装简介

作者&投稿:彭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l)跑场音乐
跑场即由头跷、二跷领队,在头跷指挥下快速变换各种队形,如“龙摆尾”、“蛇脱壳”、“二龙吐须”、“倒圈帘”(又称“圈白菜心”)等。跑场音乐热烈火爆,速度较快。与舞蹈动作的“万马奔腾”之势相协调。常用乐曲有《五匹马》、《对五》等,多为曲牌联缀的形式,跑场音乐中,“浪头”是必不少的。
(2)走场音乐
走场比较稳健,边走边扭,互相之间常有逗趣,表演时秧歌队也要变换各种队形,如“四面斗”、“十字梅”、“摆葫芦阵”、“别花丈”(又称“别篱笆”)等。走场音乐平稳、连贯、欢快、律动感强、有弹性,速度中等。走场音乐也由若干首曲牌组成。常用乐曲有《柳摇金》、《柳青娘》、《小抱龙台》等。
(3)清场音乐(又称情场音乐或逗场音乐)
清场为表演性舞蹈,分单人场、双人场及三人场等,某些人物(如头跷、渔翁、老 )上场表演,有一定的情节,音乐特点与上场人物有关,如表现青年男女的清场音乐华丽、优美、流畅;表现老 的清场音乐则幽默、风趣、诙谐。清场音乐在整个东北秧歌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常用乐曲有《句句双》、《满堂红》、《大姑娘美》、《鹁鸪》等。
(4)小帽音乐
秧歌表演除歌与舞外,还要表演“二人转”小戏,在表演小戏前,演员常演唱“小帽”,作为溜嗓、试弦。小帽音乐都是民歌小调,如《月牙五更》、《下盘棋》等。
把东北秧歌音乐分为上述四类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同一首乐曲,由于速度不同和变奏手法的差异可作不同的用途,因此,要严格地把音乐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秧歌的介绍~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拓展资料: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什么是陕北秧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答:陕北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陕北人民那份淳朴、乐观和豪放的性格,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国家级的荣耀与保护</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的垂青,使陕北秧歌荣幸地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国家对...

东北大秧歌简介
答:据史书记载,东北大秧歌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流放到塞北的文人士大夫,将内地的戏曲和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乾嘉时期,这种艺术形式与东北人民的热情和浪漫相结合,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秧歌舞,特别是其音乐部分,锣、鼓、镲、唢呐的交织,奏出了热烈欢快、趣味盎然的旋律...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答:如“六合阵”、“八卦阵”、“十字阵”、“葫芦阵”、“蛇脱皮阵”、“八面阵”、还有“盘肠大战”、“十字盘旋阵”等,这是满族秧歌中极珍贵历史文化,在满族民间补绣品中都有较多图画遗存,这些阵法图形随着时间流逝历史变迁,

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
答:东北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我国最早的秧歌产生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到东北地区,由汉满两族人民共同培育使它发展起来的。清朝顺治年间"杨宾"在《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由此可见,东北秧歌的流传和发展至少有三百年历史。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三种类型的秧歌形式:1、高跷秧歌2、...

东北秧歌的历史背景资料
答:回答: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是什么?要详细的
答:东北秧歌动律介绍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

东北秧歌的介绍
答:东北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的特点
答: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

陕北秧歌的介绍
答: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东北秧歌的简介
答: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