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的介绍 陕北秧歌的特点

作者&投稿:鄣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关于秧歌的介绍~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拓展资料: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 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 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 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 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 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 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 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传统大秧歌是扭完后停着唱,群众叫“敲起来钮起来,不敲不扭唱起来”。扭大秧歌领头者叫伞头,一手持伞;另一个舞者身挎一串铃,手拿佛尘,称之为马排子,走在伞头后面。锣鼓琐呐一响,伞头着带着秧歌队,在前开路,变化各种队形。最红火的要数邻村互访彩门子秧歌,秧歌队进门要过彩门,对方秧歌来迎接。这时如两军对阵,一问一答,答对了方才接回村里。表演程序一般是伞头起唱,多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锣鼓间奏,群 众合唱最后一句。
  在陕北,每年春节来到,“锣鼓一响,喉咙发痒”,人们就开始筹办娱乐活动,有的地方也叫“热闹”或“闹红火”。早年多是男扮女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在活动形式上,有大场秧歌、小场秧歌。其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狮舞”、“龙灯”、“水船”等。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吉庆,图个红火。每年正月初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去忙自家庄稼活。闹秧歌不仅是青年男女的事,甚至许多老汉,老婆也乐于参加,锣鼓一敲响,喉咙眼直痒痒,就想亮开嗓子唱几声,甩开胳膊扭秧歌,踢场子,自取其乐。不参加秧歌队的人就跟上秧歌队看红火,不仅在本村看,甚至跑上十里八里的山路,到邻村看歌。而正月十五闹无宵,转九曲,也许就是陕北闹秧歌的最高潮。

什么是秧歌?
答:秧歌形式简易活泼,富有表现力,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1943年新年和春节,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师生组成了秧歌队到街头广场演出,利用民间的秧歌形式,表现拥军、生产、学文化等与当时广大工农兵和革命干部息息相关的新鲜内容。因为这些节目,经过对旧秧歌的提高创造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出现,被人们称为新秧歌...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答: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细腻、泼辣的情感、三道弯体态。胶州秧歌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胶州秧歌是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结合形成的北方秧歌,又称“地秧歌”“...

东北大秧歌短句
答:5.东北大秧歌的基本介绍 东北,年正月,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东北大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风格...

东北秧歌压脚跟动律的动作要领
答:东北秧歌压脚跟动律的动作要领介绍如下: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东北秧歌是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店铺整理了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答: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

秧歌服装的秧歌舞蹈的特色
答:地秧歌)和高跳秧歌。 秧歌虽流行全国,但以陕北、河北、东北、山东等地为最丰育,群众也最为广泛。现简介如下:映北秧歌流行于陕北佳县、绥德、米脂等地,过去,每逢春节期间,当地群众纷纷组织起秧歌队来“闹秧歌”,也称“闹红火”,并有秧歌队给群众拜年的习俗。一个秧歌队少则一二十人,...

沈阳大秧歌的介绍
答:沈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汉族民俗乡土艺术。可以即兴表演而不受步法约束,表演者可灵活地用腰、胯的扭动和步伐变化,采用走、摇、颤、跳、腾、挪、抖、闪等方式,以及扭、逗、浪、俏、哏等艺术手法。同时,还可将许多民间绝活杂耍融于表演...

北方大秧歌与陕南秧歌有何不同?
答:陕南的秧歌给人的感觉更加的活泼自然。人们当跳秧歌来的时候,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活力。而东北的大秧歌则给人一种庄重以及热闹的感觉,他是一种比较稳重的,但是在稳重的外表之上,却让我们看到了东北大秧歌的刚健。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造就了...

中国四大秧歌分类
答:山东鼓子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1、山东鼓子秧歌系指流行在鲁西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灵活多样,大体分“大鼓子”、“小鼓子”两种。2、河北秧歌大致分为妞(姑娘)、丑、公子、老汇等角色,除老汇(泼辣的中年妇女)持捧槌外,其他均持折扇起舞。3、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

介绍东北秧歌儿作文
答: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