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唐山大地震》中妈妈只救了弟弟这件事情?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妈妈选择救弟弟,这是为什么?

作者&投稿:照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因为那个时候人都是重男轻女的吧。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真的是赚足了人们的泪点的,我是在很小的时候看过的,现在想起来都很伤心呢。当时地震发生之后,两个小孩儿都被压住了,但是只能救一个,这个时候孩子妈妈纠结了之后就救了儿子,很多人当时心态就崩了。

其实,不管救哪一个,母亲都很痛苦,都是抉择。不能说她不爱女儿,只是儿子更重要一点。并且她一直亏欠女儿,因为之前有一个剧情,那天晚上两个小孩儿都想要吃番茄可是只有一个了,就给了儿子,说下次买给女儿,可以看出,生活中也都是什么都让弟弟优先的。可是现在番茄还没有补上呢,连命都是弟弟的了。

他们那个时代儿子比女儿重要是常识,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电影里让妈妈挣扎了那么久就已经很能体现出妈妈对女儿超越时代的爱了。因为在那个时代她身边大多人都是可以脱口而出救儿子的。

并且根据影片的一些镜头情节分析,相比较于救姐姐,救弟弟的成功率更大。因为当时挖救工人在废墟砖瓦缝中只看到弟弟的身影和听到他叫妈妈的声音,而姐姐是压在石板的另一头,几乎是连微弱的声音都发不出,靠弟弟说听到她敲石头的声音辨认她还活着。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先救弟弟。但姐姐最后却奇迹生还,影片中的女儿一直不肯原谅母亲的决定,经历了大半生的纠结,最终女儿才选择了释怀。



我相信妈妈并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选择弟弟,而是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她认为最适合她的选择。

身为妈妈总是爱自己孩子的,不管偏心也好,一碗水端不平也好,内心依然是爱孩子胜过自己生命。但是她是一个单亲妈妈,丈夫已经离世,就剩下一对儿女,所以在如此生死决别之时,在那个思想传统的时代她只能忍痛选择了儿子。因为他觉得丈夫已经没了,但是总得给丈夫留个后代吧,留下儿子就可以娶妻生子,这样香火就可以传承下去了。

中国的传统观点重男轻女是其中一个原因,其次孩子中小的最易受宠,最后导致妈妈救了弟弟。

所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独生子女好!爱也好恨也罢就是那一个最好。父母的爱是不可能平均分配的,虽然他们都说他们是一样爱的,那是骗人也顺便骗骗他们自己的鬼话,他们是只管自己高兴,从来不会为被忽略的那个心疼一下的,要是独生子女,你这个让人心疼的问题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你是《唐山大地震》中的妈妈你会救姐姐还是救弟弟?~

没有真正在那个环境下,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出什么选择。
当时地震发生之后,两个小孩儿都被压住了,但是只能救一个,这个时候孩子妈妈纠结了之后就救了儿子,让很多人不能理解,难道只是单纯的儿子重要吗?其实,我觉得不只是这样。

首先,作为一位母亲她她对两个孩子的爱是一样的,并不是不想救女孩,而是在忍痛割爱后,她选择了弥补孩子父亲家庭的愧疚,给这个家留下个传宗接代的机会。

其次,当时两人被同一块石板压住,姿势不同。姐姐是趴着的,弟弟是仰着的。但两人最大的差别在于,弟弟的头部没有被压住而姐姐的头被压了。弟弟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识,但姐姐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敲石头。在撬动石板的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的话,姐姐产生致命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弟弟意识清晰,而姐姐意识已经是若有若无。救出后,弟弟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妈妈面对救援人员对她提出的选择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个妈妈的心痛,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是自己的宝贝,但却无法两个人都把他们救出来。作为一个妈妈肯定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面对这些孩子之间的选择。电影里让妈妈挣扎了那么久就已经很能体现出妈妈对女儿超越时代的爱了。因为在那个时代她身边大多人都是可以脱口而出救儿子的。

首先,《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有虐点,又有让人感动的地方。
在大规模的灾难面前,电影里的母亲面对的还是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选择——两个都爱的孩子必须得选择一个先救。她必须得尽快做出选择。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一场洪水下来,一名农夫的妻子和儿子都陷入险境。在极短的时间内农夫只能救一个,最后农夫救了儿子,老婆却被冲走死了。
对此社会上各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老婆死了农夫还可以再娶一个,但亲生骨肉是回不来的,所以农夫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有人却说儿子死了还可以再和老婆生一个,儿子不如老婆重要,农夫的做法是在冷漠地无视与老婆的感情,由此追着农夫谴责他不尊重妇女。
后来又有一个记者真心诚意地去问农夫为什么他要救孩子,农夫只回答:“当时儿子离我更近,更容易救,我就救了。我根本没想那么多。”
说实在的,一群人看到一位母亲在灾难中失去自己的丈夫,还得面对“到底救哪个孩子”这样痛苦的抉择。看到母亲选择更容易救的那个孩子,就无视母亲在选择时的纠结和痛苦。面对这种灾难这些人想到的,却是诸如“女权”、“性别歧视”、“老一辈人狭隘思想”一类的问题。

虽然电影里编剧确实描述了母亲对弟弟的偏爱,但在刻画母亲这个人物上重男轻女绝对不是重点,“重男轻女”在母亲身上只占很小的一点因素,主要表现还是在两个孩子的奶奶那辈上。孩子的奶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弟弟,对姐姐倒是没有多问。
但有些人不知道怎么样,还要母亲为奶奶的行为背锅。事实上电影里母亲要的是奶奶,先把活着的儿子接走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依然惦记着女儿。事实上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是存在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编剧也在这里反映了一些的。
但我可以告诉你,编剧的目的不是讽刺,而是让人反思传统观念与家人亲情的冲突。如果只是单纯的讽刺,影片的感人程度必然会下降,编剧不会傻到把精力花在过多的“讽刺”上,更重要的是引起观众的共鸣来反思,增强感染力。

为什么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妈妈最后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
答:这个事情懵懂时看,觉得母亲真狠,只救了弟弟。等我真正做了母亲,有了两个孩子,再回头看这个电影,特别能理解这个母亲当时的选择了。一个母亲在灾难面前,丈夫已经过世,两个孩子一个还能痛哭大喊,一个虚弱到敲石头,这种情况下,生命的分量何其沉重!就像我们看过的抗战片,一组士兵突击失败,有人深...

你怎么看《唐山大地震》中妈妈只救了弟弟这件事情?
答:并且根据影片的一些镜头情节分析,相比较于救姐姐,救弟弟的成功率更大。因为当时挖救工人在废墟砖瓦缝中只看到弟弟的身影和听到他叫妈妈的声音,而姐姐是压在石板的另一头,几乎是连微弱的声音都发不出,靠弟弟说听到她敲石头的声音辨认她还活着。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先救弟弟。但姐姐最后却奇迹生还...

如何评价《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
答:对于《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我个人既不赞同更不批评。因为在两者只能选其一,母亲会更偏重于自己的喜欢,这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在那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母亲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一、《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为救儿子被迫放弃女儿在《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

为什么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妈妈选择救弟弟?
答:并不是重男轻女,元妮全片也没有对姐弟俩厚此薄彼过,所以救弟弟纯粹是因为弟弟看上去比较有活力。事实上影片确实是这么表现的,救援现场,让姐姐看上去奄奄一息,让弟弟看上去好像更有希望一些。并且片中明确告诉我们:弟弟的情况更好,姐姐可能保不住了。所以这个选择好像合理地不涉及任何性别问题。然...

《唐山大地震》中妈妈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呢?_百度知 ...
答:《唐山大地震》中妈妈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呢?元妮爱丈夫,她得为他留后元妮的丈夫原本可以不用死的,可是在最后的关头,他拉住了妻子,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她。丈夫对妻子的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活着的妻子,又怎能不为丈夫考虑。在我们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儿子...

《唐山大地震》:妈妈面临“二救一”,为何救儿子放弃女儿,你怎么看?
答:一、对待儿女,父母真的会偏心 上午的时候,和儿子一起在家里重温了一部灾难片,冯小刚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看完真的心疼电影中的妈妈元妮。老话说道“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成为母亲才最能明白为人父母的不易以及生命的可贵。元妮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丈夫老实可靠,儿女乖巧懂事,可是这样的...

《唐山大地震》中妈妈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究竟做错了吗?
答:《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情节,一直备受争议,也就是说,徐帆扮演的母亲最终选择了救儿子,而不是救女儿。母亲也经历了艰难的抉择,只剩下20秒。她当然希望两个孩子都能获救,但当进退两难的局面出现,救援队马上就要出发去救别人时,她终于小声说:“救弟弟!”被石头压住的姐姐方登听到了这句话,流...

为什么《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选择救儿子而放弃救女儿?
答:《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发生地震,两个孩子同时压在了石板下面,只能够救一个,而母亲伤心欲绝的选择了救儿子,当时的我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孩子,男孩比女孩就要金贵呢?女孩也没有做错什么,在生活中也处处都让着弟弟,为什么到了生死关头还是会被抛弃?长大之后我明白了,其实是社会使然,...

《唐山大地震》中妈妈为什么选择救弟弟而不是救姐姐?
答: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救弟弟可能是男人是家庭的支柱。对于观众,这都是大把的烟雾弹。天底下的母亲都不容易都有她们自己的苦衷。首先,《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有虐点,又有让人感动的地方。在大规模的灾难面前,电影里的母亲面对的还是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选择——两个都爱的孩子...

为什么张静初参演的《唐山大地震》中妈妈选择救弟弟?
答:我不知道母亲做这种选择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原因,但我觉得她该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象征下做出这种选择的。母亲是女性,选择牺牲同性别的女儿可能会含有一种自我牺牲的影射,换位思考,如果是父亲,可能就会更倾向牺牲儿子保护女儿。尤其是在电影情节字面上,母亲说的是“救弟弟”,而不是“救儿子”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