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4课的资料 语文五年级上册24课资料

作者&投稿:播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4* 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3.“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要注意区分“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四、相关链接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开设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内不变。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2005年3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紫 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入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24* 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3.“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要注意区分“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四、相关链接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开设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内不变。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2005年3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紫 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入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24* 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3.“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要注意区分“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四、相关链接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开设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内不变。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2005年3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紫 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入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理解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解析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3、“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要注意区分“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精品最后一分钟的风雨规程,听越走越近脚步,请所有中国人心跳扣文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旗。是旗杆挺值得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叉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亲亲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了深入骨髓,抢已将协和道光住进我们的灵魂,当一直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影城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什么皇冠的流淌,北京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水去大背头,此刻是午夜也是清晨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规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尽皆那新鲜的寒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的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4课每节诗主要内容 简洁~

24* 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3.“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要注意区分“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四、相关链接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开设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内不变。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2005年3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紫 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入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24* 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3.“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要注意区分“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四、相关链接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开设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内不变。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2005年3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紫 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入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十四课《最后一分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最后一分钟》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倾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原文: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最后一单元课文有哪些?
答: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就是第24课的古人谈读书,第25课的忆读书,第26课的我的长生果这样子的三篇课文,然后在后面还有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具体的一个主题就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然后在练习作文的方面,就是推荐一本书这样子的一个主题,去让学生练习一篇作文,并且需要交到老...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4课梅兰芳课文写了梅兰芳几件事体现了梅兰芳怎样的...
答:梅兰方起初笑而不答,只是抚摸着胡须,露出一副得意的样子。孩子们追问急了,他才装作幽默地答道:“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但是,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4课的资料
答: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

默读24课月季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标题“月迹”,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全文不到两千字,却意蕴深远,情味悠长。《月迹》被选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新编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等课本中。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4课《最后一分钟》
答:最后一分钟 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及评课稿
答:4.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

求预习完整!! 这个是小学语文五年级苏教版的24课少年王冕 第133页 求...
答:24少年王冕(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4、感受雨后美景。【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4课怎么提问题
答: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4课怎么提问题分享如下: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本文写了中秋夜里,“我”和弟弟妹妹寻找月亮的故事。2、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答: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水里、弟弟...

五年级语文学习指导(人教版)第24课金钱的魔力答案
答: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其主要形式,还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只是在一旁教给学习方法,引领学习的大方向,体现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主体地位。 2、渗透点:五年级的学生对当今社会上有关金钱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比较敏感,但由于学生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又鉴于这篇教材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