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的将相和最后一个故事扩写。 五年级课文将相和扩写

作者&投稿:答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就写一下廉颇在听带蔺相如的话时在想些什么。自由发挥嘛! 赞同0| 评论 2010-5-2 20:49 764029529 | 二级
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任赵国的大将,领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凭着他的勇气闻名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领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这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请求换这块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想把璧给秦国,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城,白白地受骗;想不给,就担忧秦国发兵打来。计策定不下,想找一个能够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也没找到。

宦官头领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能够胜任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燕国。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说:‘我曾跟随大王同燕王在边境上会过面。燕王背地里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凭此而晓得他,所以打算前往。’蔺相如对我说:‘那时赵国强而燕国弱,而且您又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要同你结友。现在您是要背叛赵国去投奔燕国,燕国畏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您,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露身体伏在刑具上请求恕罪,或许能得到赦免。’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运得很,大王也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 个勇士,有智谋,适宜担任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相如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给?”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可不答应。”赵王说:“要是拿了我的璧,不给我们城怎么办?”相如说:“秦国用城来换璧,要是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璧,要是秦国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他,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谁可出使呢?”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捧璧前往出使。等城给了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国;如果城不给,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璧送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捧护宝璧西行到秦国去。

秦王高坐在章台宫里接见蔺相如。相如捧护宝璧进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递给姬妾和左右侍臣观赏,左右的人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把城交付给赵国,就上前说:“这璧上有点小斑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递给 相如,相如趁此拿过璧,倒退几步站住,靠着殿柱,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所有的大臣全都召集起来商议,都说:‘秦国向来贪婪,倚仗自己势力大,想拿空话来赚取璧,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商议的结果都不愿把璧给秦国。我却认为普通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秦是个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值得。赵王听了我的话,于是斋戒五天,才派我捧璧出使,在朝廷上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现在我来此,大王只在普通的殿堂里接见我,礼节甚为傲慢;拿到璧,又递给嫔妃们传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偿付给赵国,所以我又重取回了璧。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了!”

相如举着璧,斜瞅着殿柱,准备向殿柱撞去。秦王害怕他撞碎宝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这样。召唤主管版图的官吏来察看地图,指划着从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划给赵国。

相如料想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作要给赵国城邑,其实是不会得到的,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你们,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设九宾大礼,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计这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相如预料秦王虽然斋戒了,必定不守信用,不愿把城给赵国。于是就派他的一个随从穿着粗布便衣,怀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以后,就在大殿上设下九宾大礼,招请赵国的使臣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未曾有过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叫人把璧送回去了。如今抄小路已到赵国了。好在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只要派一个小小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刻就会把璧送来。现在凭秦国这样的强大,要是先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该受惩罚,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细 考虑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听后,面面相觑,“嘻”地都发出惊怪声。左右侍卫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忙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得不到宝璧,却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相如,仪式完毕之后就送他回了赵国。
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奉命出使不受诸侯国的欺侮,就任命他作上大夫。结果秦国也没割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在这以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二万人。
秦王 派遣使臣告诉赵王,想同赵王和好,约他在黄河以西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 去。廉颇、蔺相如商议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太软弱而胆怯了。”赵王于是决定赴会。由蔺相如随从。廉颇送到边境,与赵王拜别说:“大王此行,估计全部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到回来,不过三十天。三十天不回来,那就请允许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 会。

秦王喝酒喝到畅快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弹瑟吧。”赵王只好为他弹瑟。秦国的史官上前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令赵王弹瑟。”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说:“我们赵王也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乐曲,请允许我献上瓦盆给秦王敲,以此相互娱乐。”秦王大怒,不答应。于是相如上前献上瓦盆,接着跪下请求秦王。秦王不肯敲瓦盆。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请让我把头颈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左右侍卫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怒视他们,侍从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相如回头召呼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敲瓦盆。”秦国的大臣们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反击道:“请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福。”秦王直到酒宴完毕,始终没有在赵国头上占到上风。赵国这期间也大规模地部置军队来防备秦国进攻,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赵王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立了点功,位次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微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并公开扬言说:“我见了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听说了这话,不肯和他见面。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他就调转车绕道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们都劝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眷家人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现在您和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公然说一些无礼的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常的人对此尚且会感到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用,请让我们走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的威风比秦王怎么样?”门客们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凭着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公开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无能,难道会单怕廉将军吗?但我想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假如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粗野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竟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啊!”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盖国梁)

【注 释】
(1)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前298前266)。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 (2)阳晋:齐邑,在今山东省菏泽县西北四十七里。别本多作晋阳,误。晋阳在今山西省,原属赵国,非从齐国攻取得来。 (3)拜:授官。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4)以勇气:《后汉书》李贤注引《战国策》:“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 (5)蔺(lìn吝):姓。 (6)宦者令:宦官的首领。缪(miào妙)贤:宦者令的姓名。舍人:派有职事的门客。 (7)和氏璧: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玉璞(含有玉的石块),献给楚厉王。厉王派玉工鉴别,说是石。厉王以为他诈骗,截去他左足。武王立,他又去献玉璞,玉工仍说是石,再截去他的右足。文王立,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号哭。文王知道后,派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曰:“和氏璧”。事载《韩非子·和氏篇》。和氏璧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变彩特征,据今地质专家考实,其产地在神农架海拔三千米高处的板仓坪、阴峪海地带。今月光石与其相吻合。 (8)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 (9)遗(wèi畏):送。 (10)易:交换。 (11)徒:白白地。见欺:被欺。 (12)使报:出使答复。 (13)窃计:暗中打算。亡走燕:逃到燕国去。亡,逃。走,跑。 (14)止:劝阻。 (15)会境上:在赵燕两国的边境上相会。 (16)幸:得宠。 (17)亡赵走燕:逃离赵国,投奔燕国。 (18)束君归赵:捆绑您送回赵国。 (19)肉袒(tǎn坦):解衣露体。斧质:腰斩犯人的刑具。质,同锧。承斧的砧板。《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质,谓砧也。古者斩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 (20)幸:幸而。得脱:得到赦免。 (21)寡人:寡德的人,旧时君主自称的谦词。不(fǒu否):通否。 (22)曲:理亏。 (23)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两个计策。均,同钧,权衡。 (24)负秦曲:使秦担负理亏的责任。 (25)必:确实。 (26)奉:同捧。 (27)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的渭水边。 (28)奏:进献。 (29)瑕:小班点。 (30)却立:倒退几步站立。 (31)怒发上冲冠:头发因怒竖起,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 (32)发书:发信。 (33)悉:全,都。 (34)负:凭仗。 (35)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称。 (36)逆:拂逆,触犯。 (37)斋戒:一种礼节,古人在举行典礼或祭祀之前,须先沐浴更衣,不茹荤酒,静居戒欲,以示虔诚庄敬,称斋戒。 (38)书:国书。庭:通“廷”,朝廷。 (39)严:尊重。修敬:表示敬慕。此谓斋戒、拜送、修敬、皆是临时设辞,以斥责秦王之倨。 (40)列观(guàn贯):一般的台观。此指章台。秦对赵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见。 (41)倨(jù剧):傲慢。 (42)急:逼迫。 (43)睨(nì腻):斜视。 (44)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坚决请求。 (45)有司:官吏的通称。古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此指专管国家疆域图的官吏。案图:查明地图。 (46)都:城。 (47)度(duó夺):忖度,推测。特:只,只是。诈:诡计。佯为:假装作。 (48)共传:公认。 (49)设九宾: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史记集解》引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索隐:“《周礼》大行人别九宾,谓九服之宾客也。”朝会大典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迎宾客上殿。宾,同傧。傧相即赞礼官。 (50)舍:安置,留宿。广成:宾馆名。传(zhuàn篆):宾馆。 (51)决负约:必然违背信约。 (52)衣(yì艺)褐(hè曷):穿上粗麻布短衣。谓装作平民。 (53)径道:小路。 (54)缪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秦从缪公起开始强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 (55)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56)间(jiàn件):间行,秘密离去。 (57)一介之使:一个小小的使臣。 (58)就:承受。汤镬(huò或):煮汤的大锅。就汤镬,意谓愿受烹刑。 (59)唯:希望。熟:仔细、再三之意。 (60)嘻:惊怪之声。 (61)因:就此,顺势。 (62)廷见:在朝廷上正式接见。 (63)归之:使之归,送相如回去。 (64)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65)此上写完璧归赵。 (66)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八十五里。拔石城,时在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67)使使者:派遣使者。 (68)为好:结好。 (69)西河:黄河以西,指今陕西省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渑(miǎn免)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县。故治与渑池水发源处南北相对,渑池在西河之南,就赵国的方位而称“外”。渑池之会,时在赵惠王二十年(前279)。 (70)欲毋行:想不去。 (71)计:商议。 (72)诀:辞别,告别。 (73)道里:行程。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 (74)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奢望。 (75)好(hào浩)音:爱好音乐。 (76)瑟:同琴相似的一种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77)鼓:弹奏。 (78)御史:战国时史官之称,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79)秦声:秦国乡土乐曲。 (80)盆缻(fǒu否):均瓦器。缻,同缶。《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81)五步之内:言距离近。请得:请求许可。本是委婉之辞,此处表示态度强硬。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谓跟秦王拼命。 (82)刃:刀锋,此意为杀。 (83)靡:倒退,吓倒。 (84)怪(yì亦):高兴。 (85)顾:回头。 (86)寿:祝福。 (87)咸阳:秦国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88)竟酒:酒宴完毕。 (89)加胜:施以取胜之计。 (90)此上写渑池之会,蔺相如折服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91)既罢:会晤已经结束。 (92)右:古代席位以左为尊,职位以右为尊。 (93)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因为能说会道立了功劳。 (94)贱人:指相如出身微贱。 (95)宣言:对外扬言。 (96)争列:争位次的上下。 (97)己而:不久,过些时。 (98)相与:共同,一起。谏:下对上的劝告。 (99)去:离开。 (100)同列:指二人同为上卿。 (101)不肖:不贤,不才。 (102)固止之:一再劝阻他们。 (103)公:敬称对方之词。孰与秦王:比秦王怎样。孰与,意为“何如”。 (104)驽:劣马,比喻庸碌无能。 (105)顾:但是。 (106)不俱生:谓必有一死。 (107)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 (108)因宾客:通过自家的宾客引导。 (109)鄙贱之人:鄙陋卑贱的人。自责之词。将军:当时上卿职兼将相,故蔺相如也可称将军。 (110)卒:终于。刎颈之交:即生死之交。以上写廉蔺释嫌交欢的始末。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klklklklklklklklklk;';';';';';';';';';';';';';';';''abcabcabcacabcabcabcacbcabcbacbabcbbcbcabbacabcbacbabcbabcba[]][][][][[][]][[]][[]][][][][]

ty

将相和最后一段扩写~

三天前,相国府前的大街上,水泄不通足有半个多时辰。据知情人士透漏,是大将军廉颇在向蔺上卿请罪,以至围观的人群过多造成的。

事情得从一个多月前说起。一个月前,蔺相如以其无双智计逼退了秦国君臣的咄咄相逼,拆散了秦国夺取赵国城池的阴谋,从渑池之会上凯旋。因功大,位列上卿,位置还在廉将军之上。一时之间朝廷上的赞美之词甚嚣尘土。

上朝。廉将军习惯性的站在了右排第一位,蔺相如稍后进入。此时,有人暗中拽了廉将军的衣角一下,廉颇回头,看到了相如,本就阴沉的脸更暗了。“我率大军攻城野战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在哪呢?”声音低沉但有力地传入了近处的几位大臣的耳里。相如微微一笑,左边站好微微拱身向廉将军致意。廉颇轻哼一声,转过头去。

次日。将军府和相国府的大门几乎同时打开,并各自驶出一辆马车,一向东,一向西,不期而遇。“将军,相国府的车迎面而来。”侍从报告说。廉颇帘也不掀,“往前走,不要停。”蔺相如听到侍从的回报后,吩咐掉转车头往后走。廉颇听闻回报,冷冷一笑。

一连几天,蔺相如碰到廉颇都是能让则让,能退就退,并无一毫的不满。侍从终于忍不住说话了,一起来到面前,“相国大人,我们一直认为您是一个节义高尚的人,所以都来投奔您。现在您害怕廉将军到如此地步,我等不才,请允许离开。”相如阻止说:“秦王我尚且不怕,难道单单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想到两虎共斗,必有一伤,而渔翁得利啊!我等都应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

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廉府。廉颇听到侍从转述时,正市一个夜色凉如水的秋夜,老将军当晚独自一人伫立院中良久。

第二天一大早,廉颇就吩咐小厮拿来一些荆条。

更夫阿三一早结束工作回家,就见前方有一赤膊袒胸之人。此人大清早赤身露体不说,怎么还背一些荆条?身后还有两个侍从,这不是廉将军吗?这是要干嘛去?阿三不敢置信的揉了揉眼睛。

到相国府时,问讯赶来的人们已站满了街道。廉将军单膝跪在了相国府门前。蔺相如闻讯赶来,快步上前搀扶:“这是怎么了,廉将军快快请起!”“老朽糊涂啊,特来负荆请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容!如非将军,我将成为国家的罪人啊!”蔺相如欢喜的扶起老将军,看者老将军布满血丝的泪眼,不由紧紧握住老将军的手,哽咽了。

不知何时,围观的人群暴出了一阵又一阵的热烈的掌声……

……蔺相如抢了廉颇得风头,廉颇很是不服气,于是他买通蔺相如府中的人,暗中告诉他蔺相如那时候出门,哪时候干什么,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一天,奸细回报说蔺相如今天要出门,廉颇听后大喜,说:“终于有机会报仇了!”他立刻出门骑上马就往蔺府赶去。正好遇见蔺相如刚好出门,便快马加鞭朝蔺相如那跑去,可是却见蔺相如的人马上把车赶到别处去,他觉得很奇怪。

蔺相如得知廉颇对他的不满,深知两人碰在一起会怎样,为了不两败俱伤,蔺相如只好到处躲着廉颇。他那天还说出为什么到处躲着廉颇“是因为当时赵国文有我蔺相如,武有廉颇,所以秦国才不敢侵犯我们赵国,如果我们闹得两败俱伤,赵国岂不是任由秦国欺负,我之所以不想

让秦国欺负赵国,才到处躲着他的.”这句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听后,深感愧疚。当天晚上,他一个人仔仔细细地把这件事的起因后果想了个一清二楚。他想:“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因该只顾自己的利益,我不知顾自己的利益也就不会去报复蔺相如,不去想报复蔺相如也就不会不顾国家的利益,我该怎么办才好呢?”这时的廉颇,又陷入了无底洞似的思考…

差不多过了半个时辰,他突然从一个僵住了的木头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兴奋的小孩,他终于想出怎么去请罪了。这天的他身上的战袍不见了,取代的是几条荆条。他来到蔺府,单膝跪地,向蔺相如请罪来了。蔺相如热情地迎接他,但见他这样,忙请他起来,说:“廉将军不必如此,如果这让外人见了,哪你可能会颜面扫地!赶快请起,把这东西拿掉。”蔺相如把连将军扶到椅上,帮廉将军把荆条拿掉,给他披上一件衣服,廉将军连说“谢谢,谢谢。我不会颜面扫地的,像你这样的这种好人是值得我去这么做的,其实我也仔细地想过了,我明白一切原因都处在我身上,我不因该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利益,你是对的,我明白了,我错了。”蔺相如听后,说:“廉将军知道错就好,能改就更好,知错能改就是最好的,这件事情你明白了就行,千万不要往心里去啊!”

这件事过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只要有一个人请教另一个人或指导另一个人,他们总是一个很热情,一个很虚心。秦国见两人如此之好,自己也没有办法——这要有廉颇和蔺相如在,秦国是永远不敢欺负赵国的了,从此以后到蔺相如的英年早逝,赵国便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哪个国家也不敢欺负赵国了!

五年级上册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
答: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根据《水浒传》的部分章节改写而成,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真,我带来五年级上册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 五年级上册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 篇1 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 柴进见了...

将相和是几年级的课文
答:将相和是五年级的课。《将相和》源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蔺相如、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的生字包括能认读的生字
答:会认的:魂、幽、葬、颇、腮、玷。秉、谓、飕、衰、侨、倦。会写的:魂、缕、幽、葬、愁、腮、甚。绸 、呜 、谓 、梳、 衰 、绢、 侨。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的文章是《将相和》。《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

五年级语文常识人物
答:5.人教版 五年级 上册语文知识点 易海教育小学五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内容(背默部分) 班次: 姓名:1、《草原》一课的作者是(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在本文中,作者这样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 ),空气是( )。 天空是(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五年级上册语第六课的将相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廉颇典故 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重...

在将相和中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品质?
答:廉颇勇猛而威武,虽有时性情过急但能知错就改,明辨是非的品质。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将相和》原文
答: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范文
答:【 #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回之间由答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谦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的,蔺相如语言和神态的仿写
答:写作思路:可以运用一个小故事将蔺相如的语言和神态详细地描述出来,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蔺相如不肯和廉颇争位次的高下,每次出门,只要远远地看见廉颇,就转车子避开他。正文: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