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县的建制沿革

作者&投稿:夕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旧名二站,土名甘井子。土名甘井子的起源,相传二百多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后来汉人自南方移居于此地,开垦种植,为解决饮水,他们挖地掘井,清泉自涌,井水清爽甘甜,自此以后,移民渐集,户口增多,遂将此地取名为甘井子。甘南之称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是方位名词,指位于海拉尔之南。建置县治时,便以其二字命名。
上古三代为肃慎地,后为神籍之地。
新石器时期至周秦时期(约5000年以前—公元前206年),县境属秽貊族的先世与秽貊族活动生息的地方。
两汉及三国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县境属秽貊族扶余王国之地。汉时属沦地,臣属于东汉,受东汉玄菟郡(今沈阳城东之上柏官屯附近古城址)管辖。汉末归附辽东公孙度政权,公元237年归魏,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589年),县境属扶余,隶属晋襄平(今辽阳)“平州刺使兼东夷校尉监护”管辖。公元494年扶余亡,属北扶余遗人“豆莫人”(亦写作“大莫卢”、“达末娄”),亦作“寇漫汗国”。县境是其西部边境与室韦抵接边区之地。
隋朝时期(公元581年—618年)县境属室韦(失韦、失围)之地。役属东突厥汗国吐屯管辖。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县境属南室韦乌丸部地。隶属于唐“营州都督所”,太宗时改称“东夷都护府”。唐贞元八年(792年)改属“室韦都督府”管辖,受唐“幽州节度使”节制。
五代十国及北宋、辽时期(公元907年—1127年),县境属契丹族政权辽国领地。公元901年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连破室韦、于厥,904年室韦诸部已统属契丹。县境为室韦故地,是时已归属契丹管辖。947年契丹正式建国为辽。县境归大辽上京道泰州管境,隶属“乌古迪烈统军司”(后改为“东北统军司”)管辖(治所为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址)。
南宋、金朝时期(公元1127年—1179年),县境属女真族政权金帝国疆土。辽天祚帝天庆五年(1121年)金廷为防辽人卷土重来,遣重臣宗人泰州总管婆鲁火,到此列置堡障,修竣界壕,亦称“泰州边堡”、“长春边堡”(今则统称“金东北路界壕”)。县境当时乃金东北路界壕护逻地,戍军“谋克”屯田的地方。隶属金上京蒲与路泰州与东北招讨司管辖(治所为今泰来县塔城子古城址)。
元朝时期(公元1206年—1368年),县境属蒙古王公贴木耳斡赤斤的封地。居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地面。
公元12世纪活动在西北贝加尔湖一带的蒙古族崛起,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于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开始攻金,1211年金东北路壕便被蒙古攻破。县境便被 占领归附蒙古,封为成吉思汗幼弟贴木耳斡赤斤的封地。元世袓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元帝国。县境隶属元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地面,归王府管辖(王府驻地为今泰来县塔城子地址)。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36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帝国建立。今黑龙江、吉林省西部及呼伦贝尔边疆四境的广大地域仍为故元朵颜残部统治之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被征讨招抚归附明朝。初置福余、泰宁、朵颜“兀良哈”三卫,县境属福余卫地南。永乐六年(1408年)今黑龙江西部嫩江支流雅尔河(即雅鲁河之讹)设置了“阮里河卫”;永乐八年(1410年)在今齐齐哈尔城西180里设“噶称哥卫”(《盛京通志》作“喀齐卫克”)。县境先后属阮里河卫、噶称哥卫管辖,统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今俄罗斯黑龙江入海口特林地方)。
明末,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女真诸部与黑龙江等地其他各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原奴尔干都司所辖各卫所,城寨部落均已陆续归服转属努尔哈赤的管辖之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建国“后金”。县境即属后金国土,受宁古塔将军属辖(治所为今宁安县故城)。
明朝时期(公元1636年—1911年),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入主北京。东北地方归盛京总署管辖(今沈阳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防御沙俄设“黑龙江将军”,县境随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原居住在黑龙江、嫩江上游地区的达斡尔、索伦(鄂温克)等族众因俄乱内迁今嫩江、诺敏江(河)沿岸定居,县境是时为布特哈八旗打牲部落的牧猎区,隶属布特哈管辖(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后伊卧奇地方),受黑龙江将军与理藩院双重管理。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布特哈总管改副都统衔,治所迁至博尔多(今讷河县),县境随属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布特哈副都统衙门,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布特哈总管,县境隶属西布特总管署管辖(今莫旗尼尔基镇北伊卧奇)。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开始移民招垦。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字雪楼)将甘井子一带荒原勘入招垦设治计划,检派官员组设荒务行局。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3月,采址于老甘井子(今甘南县长山乡永青村),成立“甘井子荒务行局”,开始丈放甘井子段官荒。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采设城基,迁局址于二站(因距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古驿道上的第二站)正式勘定街基兴建县城,后设甘井子巡防局。为龙江府所辖。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3月改荒务局为“甘井子巡防局”,正式兼理民事司法,办理军事、掌管治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4年(民国3年)改为“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
1926年(民国15年)改升为甘南设治局,隶属于黑龙江省长公署;改县城二站为甘南镇。
1933年(伪大同2年)日军侵占甘南后,改为县制,撤销设治局建县公署。
1934年(康德元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后,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甘南县划归新设的龙江省所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解放甘南县城,13日建立甘南县民主政府,隶属嫩江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伪龙江省改为嫩江省,本县为嫩江省所签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甘南县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1949年8月改称甘南县人民政府,归黑龙江省辖。
1954年为黑龙江省嫩江地区辖,1960年归属齐齐哈尔市,1961年重归黑龙江省嫩江地区。
1985年实行市管县,撤销嫩江行署,归属齐齐哈尔市。



请教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历史沿革~

甘南县-历史沿革 甘南县 甘南,原名“甘井子”。名称来源,一说,相传清代康熙年间,从山西逃荒来此地的几户汉人,临时掘井取水,巧逢甘泉,遂定居垦荒建村,乃以井取名“甘井子”;另一说,甘井子原为达斡尔族牧民为防备每年夏季江汛,赶畜北上放牧为饮牲畜所打的一眼井,由达斡尔语“嘎齐堪·霍都热”演变为“甘井”。清代,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为布特哈游牧地,清末放荒招垦,设立荒务机构。1905年11月28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于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启用“总理甘井子荒务之关防”,翌年于二站(由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驿道的第二站,故名二站)附近勘定城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街基落成”,荒务行局迁抵二站(今甘南镇)。1908年4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撤销荒务行局设置甘井子巡防局,隶属西布特哈总管,办理民政事务,管理地方治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7月1日,改设甘井子佐治局,隶属龙江县管辖。同年10月9日批准,将甘井子佐治局改为甘井子县佐。1916年2月,划归布西设治局管辖。1925年12月1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甘井子佐治局改设甘南设治局,驻地二站改为甘南镇,隶属龙江道管辖。翌年2月13日,启用“甘南设治局之关防”。1929年2月,龙江道撤销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1日,改为甘南县,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伪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设立嫩江专区,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月1日,嫩江地区正式撤销后,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甘南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大兴安岭南麓断续丘陵与嫩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县版图呈角形,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东临嫩江、诺敏河与富裕县、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隔水相望,南与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接壤,西和西北部抵金东北路界壕边堡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毗连。全县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3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万人,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5700人。县政府驻地甘南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二站土名甘井子。土名甘井子的起源,相传距今二百多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后来汉人自南方移居于此地,开垦种植,为解决饮水,他们挖地掘井,清泉自涌,井泉水清爽甘甜,自此以后,移民渐集,烟户口稠,遂将此地取名为甘井子。甘南之称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是方位名词,指位于海拉尔之南。建置县治时,便以其二字命名。 甘南县 此地远在上古三代为肃慎地,后为神籍之地;汉时属沦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晋初仍属扶余地,后入寇侵汗国;后魏、北齐时期属豆莫委;隋代为靺鞨黑水部;唐代属黑水靺鞨;辽代分属上京道泰州及涅利挚古部;金属泰州。元代为斡赤厅分地;明代设置阮里河卫和噶称哥卫;清初为齐齐哈尔通住呼伦贝尔城(今海拉尔)的驿站之一,旧称二站,光绪三十三年(19O7年)将曾设置的荒务局由甘井子移至二站,后设甘井子巡防局。为龙江府所辖。民国二年(1913年)龙江府改为龙江县,此地为龙江县管下的一个小镇,甘井子佐治局驻此。民国十五年(1926年)一月,甘井子佐治局改甘南设治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吉林永衡官银号将甘井子一带地城购入,’设置农务会、商务会等机构设施,从此以后此地逐渐发展起来.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治改组,成立甘南县公署,并将布西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甘南县管辖。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后,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甘南县划归新设的龙江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伪龙江省改为嫩江省,本县为嫩江省所签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甘南县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2000年,甘南县辖5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055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甘南镇59578音河镇14273平阳镇15925东阳镇28179巨宝镇19634宏建乡25570长山乡25093中兴乡34971兴隆乡23443宝山乡32360查哈阳乡15572长吉岗乡10179查哈阳农场虚拟镇55778

平阳镇,曾名“托索霍莫尔丁”、“白铁匠街基”。“托索霍莫尔丁”,亦写作“托苏虎”,满语为“崖”的意思。因其地临近诺敏河有河崖的地方,故得名。清初,为布特哈八旗打牲部落的牧猎区,先后隶属布特哈总管、布特哈副都统管辖。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撤销布特哈副都统,划归西路布特哈总管管辖。后来,随着放荒招垦的发展,汉族人口逐渐迁入,成为“达、汉共居”的地方。中华民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小集镇,有白姓达斡尔族人开设铁匠炉,创建街基,人称“白铁匠街基”,别称“白铁街基”,隶属布西设治局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划归甘南县,改名平阳镇,隶属第五区。同年12月,改设第五保,1938年改为平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甘南县设置平阳区。1947年春,将境内北半部划出,设置查哈阳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将原平阳区划分为红星、兴立、胜利3个乡。1957年1月,将胜利乡改称平阳乡。1958年4月,将兴立乡并入平阳乡。同年9月,将平阳乡、红星乡、查哈阳乡与查哈阳农场合并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年底与查哈阳农场分开,改为平阳公社。1962年9月,将境内北半部划出,设置查哈阳公社。1984年4月,改为平阳镇。

曲靖的建制沿革
答:宣威格宜尖角洞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古文化遗址的科学考证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南盘江流域一带就有人类足迹可寻。三四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创造文明。 公元前280年,楚将庄蹻率兵入滇,曲靖为古滇国腹心地带,史称靡莫之属。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 修通了起自四川宜宾,...

故城县的建制沿革
答: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国辖。北宋时,庆历八年改贝州为恩州,至和元年漳南县省入历亭县,建炎后,没于金。南部属大名府路恩州武城县,北部属大名府路恩州历亭县。南宋景定五年蒙古至元元年,北部置故城县,县治所设于漳南“故城”,故城名故城县,属直隶中书省河间路景州。自此,...

双沟镇的建制沿革
答:双沟镇的建制沿革  我来答 1个回答 #万元活动# 节日节气研究院 童年逝燃641 2016-05-18 · 超过6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0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0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双沟镇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就已见诸文字典籍,声名远扬。双沟镇南北走向,北...

澧县的建制沿革
答:澧阳郡治澧阳(今石门),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6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澧州,受武贞军节度。澧州治澧阳,唐初辖6县,同隋。高宗麟德后辖4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入,今安乡、南...

阆中的建制沿革
答:阆中商属巴方,周属巴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30年),巴国从江州(即今重庆)迁都于阆中,公元前325年后称巴王;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国惠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即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久灭巴。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

六合区的历史沿革
答: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入六合县境,4月,建东南县;5月,建来六县;7月,建盱嘉来六县。11月,撤东南县、盱嘉来六县建制,复建六合县,隶属皖北行政区滁县专区。1949年1月25日,六合县城解放。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划子口,六合县全境解放。1949年4月23日南京市解放,定格为直辖市,下设第十二区(是后来...

赤城县的历史沿革
答:1947年6月,解放区以县城为界,分为赤南县和赤北县。赤南县辖六个区:样田区、侯庄子区、龙门所区、尚家堡区、后城区、南卜子区,共104个行政村。赤北县辖六个区:独石口区、云州区、炮梁区、大水坑区、镇宁堡区、马营区,共115个行政村。1947年12月,撤销赤南、赤北县,恢复赤城县建制。赤城县辖十一个区...

莱西的建制沿革
答:夏、商之际,莱西地属莱夷。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时,属莱国。公元前567年,莱国为齐所灭,莱西属齐即墨地。公元前206年,秦灭齐,境内属齐郡地。西汉初,于古城置邹卢县治,公元前164年,属胶东国。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撤邹卢县,属挺县,隶属于东莱郡。59年,属昌阳县,隶属于琅琊国。...

景县的建制沿革
答:远古的景县由古黄河、漳河冲积而成,林木苍莽、水草丰盛。远在商、周时期,此地为条氏国。春秋时,为晋之条地。战国时,属赵。秦时,确立郡县,条地属钜鹿郡。 西汉时,境内有条(《后汉书》写作“修”)县、条侯国、条市县、龙条县和广川县。条县,位于今境中东部,故治在南条城(今县城南...

永城的建制沿革
答:据考古发掘,永城市境内有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聚落10余处。王油坊遗址、造律台、黑堌堆等均为龙山文化范围。境内有史记载的地名有永(今西城区)、棘(今十八里镇柘树集东)、酂(今酂城集)、龙亢(今龙岗集)、鄪(今新桥集)、犬丘(今太丘集)、芒(今陈集镇刘寨村南)、砀(今芒山镇山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