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的建制沿革

作者&投稿:相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阆中商属巴方,周属巴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30年),巴国从江州(即今重庆)迁都于阆中,公元前325年后称巴王;
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国惠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即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久灭巴。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巴郡。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
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隶属于巴郡(治今重庆)。
公元201年(东汉献帝建安六年)至公元347年(成汉嘉宁二年),阆中为巴西郡治,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
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至公元508年(南朝梁天监七年),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辖阆中、苍溪、安汉、南国、西国、平周等县。
公元509年(天监八年)至公元553年(承圣二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治及北巴西郡治,辖北巴西、白马义阳、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等郡。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至公元535年(大统元年),为魏所据。
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元年)至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隋改阆中为阆内,公元583年(开皇三年)至公元607年(大业三年),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辖区未变。
唐仍名阆中,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至公元712年(先天元年)为隆州治。713年(开元元年)避唐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坪9县。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至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曾改为阆中郡。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
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公元929年(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公元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至1912年,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清顺治时,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
1912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
1913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
1914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潼南26县。
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巴山警备司令部设于阆中。
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相继建立阆南县、苍溪县、阆中县、忠发市4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阆中。
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
1991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
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2003年,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阆中市政府由阆中市区内东街7号迁至市区巴都大道66号。



阆中县的建置沿革~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巴,置阆中县(治在今阆中市保宁镇),属巴郡(郡治在今重庆市市中区)。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为巴西郡治所。东晋永和三年(347),为北巴西郡治所。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为盘龙郡治所。隋因避文帝父杨忠之讳将阆中县更名阆内县。开皇三年(583)为隆州治所。大业三年(607),隆州改巴西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巴西郡为隆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为避李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开元二十一年(733),改阆州为巴西郡;唐肃宗乾德元年(758)又改巴西郡为阆州。十国前蜀复县名阆中,仍为阆州治所。后唐天成四年(929)孟知祥于此置保宁军。阆中县为州(军)治所。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保宁府治所。明清因之。民国二年(1913)为川北道治所。三年(1914)改川北道为嘉陵道。十七年(1928)直属四川省。二十四年(1935),为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驻地。 1950年属剑阁专区;1953年撤销剑阁专区后划归南充专区管辖;1970年专区改地区,阆中县属南充地区,1991年1月12日,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1993年7月2日,南充地区撤地建市,阆中市属地级南充市。

阆中商属巴方。周属巴国。战国时期,巴国从江州迁都于阆中。秦置阆中县,隶属于巴郡。汉阆中为巴西郡治,张飞镇守7年。东晋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西魏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唐仍名阆中,为隆州治。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17年。顺治时期,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1949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阆中。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建制沿革还是建置沿革
答:“建制沿革”指的是某个地方或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过程,其中“建制”强调的是制度、规范的建立,“沿革”则指的是历史演变和变革的过程,而“建置沿革”也是指某个地方或组织的建立、设置和变革的历史过程,其中“建置”强调的是建立和设置,“沿革”则同样指的是历史演变和变革的过程,两者...

阳平镇的建制沿革中,哪些年份有名称的变更?
答:1949年,阳平地区成立了阳平乡,标志着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后,阳平乡经历了多次行政变动,1959年转变为管理区,1961年升格为公社。1984年,阳平乡再次改名为阳平乡,随后在1986年与宁王乡合并,共同构建了现在的阳平镇。在1996年的统计中,阳平镇的总面积为49平方千米,人口数量达到4.2万人。

中都镇的建制沿革
答:1952年在中都建第六区,1956年撤消并入新市区,1960年又恢复为中都区,1992年撤区并乡,建制调整,将白塔、中都两乡合并设立中都镇。2006年6月屏山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原安全乡并入中都镇。中都镇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宏安村北华山建于明弘治初的北方寺、附近太平沟弘治七年的摩崖...

白银建制沿革中哪些时期境内曾归属不同政权?
答:最终,在1949年,会宁、靖远、景泰三县获得解放并成立县人民政府,白银地区归属于定西专员公署和武威专员公署管辖。1956年至1963年间,区域归属多次调整,白银市的建制经历撤销和恢复,直至1985年恢复现在的行政划分,白银市辖三县两区,历史变迁清晰可见。

广宁县的建制沿革中,哪些乡镇在2000年和2002年有所变化?
答:广宁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当时为了平定大罗山的贼乱,设立此县,取名寓意广泛安宁。这个县的设立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广宁县由19个镇和1个乡组成,总人口达到399,611人。各乡镇的人口分布如下:排沙镇: 21,337人石涧镇: 10,720人潭布镇: 19,674人江...

北京市二中分校的建制沿革
答:东城区教工委组织部部长宣布任命梁新儒为二中分校校长,任命白桂英为二中分校党支部书记。三校合并后,原八十五中的校名注销,原八十五中的高中部划归北京二中,原八十五中的初中部划归二中分校)。校址迁移,2004年5月10日经东城区教委批准,校址迁到北京市东城区南竹杆胡同81号。”2005年5月2日,张雅文...

马坊村的建制沿革
答:原马坊村南北有500米长,东西有300米宽,东北有皇家河一道,由西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流,据说是明朝有位娘娘回家时路过此河。后来改为黄浪河,在村有庙11座。七神庙及五神庙等。在解放前有义会和高跷会每个会百余人,成员来自本村自业余人员,在逢年过节期间为村民表演助兴,在文革期间停演,打倒四人帮...

中庄镇的建制沿革
答:中庄镇1943年前属沂水县三区,1944年5月划归沂源县为安乐区,1946年2月撤消安乐区与太平区合并建立安平区,1950年4月改称第四区,1955年10月改称燕崖区,1958年3月,从唐山、燕崖公社析出部分村建立中庄乡,9月撤中庄乡,成立胜利(中庄)人民公社,12月改称中庄公社。1965年6月,撤消中庄公社...

鹤盛镇的建制沿革
答:鹤盛镇辖区在明清时属仙居乡五十都,民国时期分属第八区鹤盛乡、东皋乡、西源乡、岭头乡;【沿革】1949年为蓬溪乡,1961年改东皋公社,1984年设乡。1997年,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东皋、西炉、上湾、填垟、下家岙、莲一、莲二、莲三、东炉、上日川、大山底、平龙山12个行政村。2011年...

中马街道的建制沿革
答:汉《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攻楚,楚威王趁机灭越,杀无疆,越国分立,臣服于楚。现境遂为楚国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