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

作者&投稿:呈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托。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这些新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地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四、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因为执政理念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反映,它决定着执政能力、执政使命和执政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念。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并把“民主执政”作为“科学执政”的先决条件,倡导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实现了“执政为民”和“民主执政”的统一,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加丰富完善。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求真是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真,务实是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实,改革创新关键是转变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这就从目标指向、思想内涵和制度机制上丰富和发展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
三是丰富和发展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党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并保持廉洁,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奋斗并保持廉洁,为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而奋斗并保持廉洁。
四是丰富和发展了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理念。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因为科学发展观蕴含了创新精神与和谐精神。体现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就是以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带动人民民主的创新活力,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力与和谐力凝聚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这就把党的创新活力与人民的创新活力,把党的和谐与社会和谐,把党的发展进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融为一体,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重要性,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指导各项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重要性 树立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很重要。其重要性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并且往往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对我国的发展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原有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发展观方面存在一系列局限性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发展比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的水平。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人均GDP现虽已达到达2000美元,但农村还有三千多万贫困的人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的差距,全面建设达到全部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的问题,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现在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国经济更快的发展,民主更加的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们人均占有的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占有的淡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们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的代价很大。解决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因此,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为了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不是不发展,不能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懒惰和经济不发展的托词和理由。科学发展观只是纠正了过去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科学的发展观是强调协调、全面的发展,并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有的地方为了全面发展取消了GDP指标和发展速度的评比,这种做法不是协调全面的发展。发展是全党、全体人民群众的中心任务,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不发展就没有发展观可言,没有经济发展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因此,在发展中我们既要讲求数量,还要注重有质量、有效益,要兼顾各方统筹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点:即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突出重点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又要协调五个统筹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经济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做好工作。辩证的观点也就是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协调发展还要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效益和质量。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是要求我们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和出发点、落脚点所在。
总之,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我国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新的认识成果。树立科学发展观目的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发展的实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深入理解和认识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一就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减少污染,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人人能够贡献一份力量的,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在学校、在整个社会上通过舆论引导、理论宣传、道德感召等手段促使人类意识的觉醒,促使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根本上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三,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无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甸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需要,也是适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需要
一方面,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这些都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看到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的局面。另一方面,世界上由于受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对实践活动的误导,造成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面对这“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并予以实践,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它正向全球扩展,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才能把握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特点和趋势。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该国家就进入了矛盾凸现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当,就能够顺利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再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将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阶段,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现期”。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因此,为了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确处理好因发展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党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职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锐意创新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平常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模式,但他们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节。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各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根据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则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十一五”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安排落实,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
答: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
答: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

为什么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经济增长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2、强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答:1、发展是第一要义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2、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

联系实际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在揭示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系统回答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体现了历史...

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答:三、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为什么要实施科学发展观
答:因为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