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结合身边实际谈谈现代科技对二者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作者&投稿:祝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设计,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活动。设计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到处可见。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到底应以什么为支撑?可以说,还是传统文化,它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1]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的成长,即使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出了他对历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此书的卖点即在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不否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他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纵观轰轰烈烈的现代设计运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而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也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在以前现在和将来都会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珍品,为什么外国人对我们引以为豪的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不屑一顾,而对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流连往返的原因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把能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人称为大师的原因。陈汉民先生解决了一点,贝聿铭先生解决了一点,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大师。 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中国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贝聿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 这些大师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只要从中挖掘出一点养分,营造出一种韵致,便让我们感到了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引起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和影响。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不殆;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实用哲学,可以运用于各个层面,当然包括设计。
首先,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影响之巨大,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服饰的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服饰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之间。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直到近现代,中国各阶段各民族的服饰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在今天的时装设计中,各种元素被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 虽然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材料的更替,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中国的服饰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譬如一向以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欧洲服饰文化,在现代时装设计上,就常常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拜占庭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波普艺术风格、欧普艺术风格和极限主义艺术风格等的深刻影响。这些相互影响的艺术风格,虽然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数千年间积淀的文化,但时至今日,仍然被现代服装设计师交替使用着,而且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最摩登最时尚的流行服饰。仅从这一点,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本文的观点——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巨大到让我们感觉不到;无处不在到让我们潜移默化。
其次,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招贴画是一种用来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设计作品,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能在一瞬间,一定距离外便明白所示为何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贴画往往采取一系列表现手法,突出重点,删去细枝末节,甚至背景,并可把不同比例,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与理想,构图要集中而凝练,形象要精到而夸张,要以鲜明强烈的色彩、符号等手法来醒目表达宣传画的意思,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观为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养分。例如,构思上,中国传统美学讲求“以一当十”、“以少用多” 、“由此及彼”的精炼,虽简却表现出吸引人的意境,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在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在构图上,讲究“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中国画表现对象时,背景常不着一笔却意境悠远;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却同样无形胜有形。在布局上,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规律,我国篆刻书法绘画艺术中都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种统一生动,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在造型上,讲究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炼,目的在于对于精神的关怀,对于启示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很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申奥标志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第三,汉字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她具有表情会意的功能,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这个个性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魅力。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尤其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标志设计,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演进为名副其实的文字信息传达媒介。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中国银行”标志,在古代“滚圆”的铜钱形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象征安全与守信,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一目了然。再如“旗王茶叶”标志取形于一面旗帜与几片茶叶,融入“王”字,似飘扬的旗帜,寓意“茶中之王”。这样巧妙的结合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简洁生动,足以让人记住。
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将汉字和中国平面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创意”和“创形”思维融入当代平面视觉传媒设计语言中,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创造力,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展现中国文明不衰的艺术神韵,这应该也是中国设计师的理想与责任。
最后,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图案,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含义、富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设计元素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席位。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不仅表明了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理想,又以寓意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即使吉祥主题的装饰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性一面,它还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那火红的对联门笺、桃符年画,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的世界,表达一种对和谐、安康、富足生活的企盼。因而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佳篇。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的广布,寓意着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息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天长地久。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原企业标志均采用了吉祥纹样“回纹”。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家具艺术等设计领域处处可见表达吉祥的元素。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近些年服装业“中国风”的回归也反映了这种趋势,巴黎服装协会的人员到中国参观民族服饰博物馆都惊叹“明年的时装发布会的现场居然就在这里”,似乎这些历经千百年的传统服饰已经穿越时空,成为了摩登。这些都反映了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正熠熠生辉。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这样必定会使中国的现代设计更具世界文化性与社会性。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传统艺术的多样性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每一种不同的传统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这种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以上我只是谈了有限的几个方面,只不过是管中窥豹,但也足以证明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息息相关,好比鱼水关系。当然,我们也在不断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也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今后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

简述现代科技对传统设计的负面影响~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本文稿是我研究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逐步产生并且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使我感到,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 设计,到底还以什么为支撑?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珍品?为什么美国人对我们自己津津乐道的上海浦东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仅仅给了一个“象纽约曼哈顿”的评价而不屑一顾?为什么外国的学者对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如此流连往返……所以着一切,都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有关。于是,我开始徜徉在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着它们与生俱来的天缘关系。

我将自己的研究和结论,借《设计在线》一方宝地发表,以求与更多于此感兴趣的同仁们进行探讨。文稿拟分为五个部分,陆续发表。文稿原本配有相应的插图,以求读者诸公对传统文化现代艺术设计有更直观的解读,这里只发表文稿的文本部分,请大家见谅。文稿分部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第二部分: 一:欧洲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三部分: 二:美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四部分: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五部分:结论:传统文化将继续影响着世界发展

------------------------------------------------

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古埃及文化,距离今天怕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不还是叹为观止吗?

所以,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所以他又说:“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黄永玉谈艺录》)

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在盗墓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就足以说明人类对传统文化的青睐。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庄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做过非常生动的说明。庄子在《庄子·外物》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中国儒家弟子,表面上诗书礼乐,仁义得很,风雅得很,但背地里却干着挖坟掘墓,偷珠盗宝的事情。某天夜里,孔子领着自己的学生去盗墓。孔子在上面望风,学生在下面盗墓找宝。天快亮的时候,学生在下面还没有盗窃完毕。孔子有些着急,就在上面说:“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学生在墓下说:“下裙和内衣还没有解开,口里含着一颗宝珠还没有抠出来。古诗上就说: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宝珠!”孔子一听说死者口中有宝珠,就急不可待地说:“衣服先不要管,先抠宝珠要紧。你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然后再把宝珠取出来。要轻轻地来,不要损坏了口中的宝珠!”

庄子讲的这个寓言故事,是为了讽刺孔孟的儒家,说他们的学说,不过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但也说清了人类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其实,我们今天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我们从今天所谓的现代艺术、现代设计之中,也常常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现代设计,我们今天所承认的,大体上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那是18世纪的事情,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或者实践影响作用的,则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发明出来的新工业产品,包括飞机、汽车、远洋轮船、电灯、电话、电报等等,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柯布西埃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柯布西埃说:“……在近50年中,钢铁与混凝土已经占统治地位,这说明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埃的这种说法,充分表明,处于工业革命高潮之中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是那样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尽管那冲动多少有些失去理智。的确,建筑革命促发了新建筑的出现,而新建筑运动又与现代主义运动一脉相通,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欧洲延续了数千年的砖石建筑。于是,到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就成了世界新建筑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从此,建筑界开始走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的建筑方法,各种建筑流派不断涌现。被称为“现代建筑三大支柱”的新建筑发起者,德国的沃尔特·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米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瑞士的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基础。

但是,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了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诚然,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运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事实上,我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点——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不曾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丢掉,甚至还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找寻能够激发,或者指导我们今天艺术与设计活动的东西。其实,这种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在欧洲,我们看到,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香榭里舍”,即“乐园”的意思,是从上古的爱琴文明引申出来的,曾经为爱琴文明做出过贡献,创造了克里特文化(Crete)的克里特岛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作一次快乐的机会,把埋葬自己的墓地,或死亡时举行的超生仪式叫做“香榭里舍”。巴黎人直接把它当作自己城市的街名,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你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豪华与气派、高雅与华美、显贵与朴实、喧嚣与幽静、人文与自然的魅力。在欧洲,巴黎算是它的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形象代表,在巴黎,目不暇接的各种艺术展览、服装设计大赛、五花八门的艺术节……使人们随时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尽情领略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面貌。

在美国,虽然没有象欧洲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殖民文化、移民文化,统而言之的商业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对于土著文化与艺术的探索,也在逐渐拂拭着殖民主义时代给美洲大陆带来的身心创伤。在那里,标志性参照物就是纽约的曼哈顿,那里有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有高耸入云、成为纽约巨大精神支柱,体现美国价值观的世贸中心大厦,尽管它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同时,我们也可以偶然见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印第安文化的追寻。正如旅美学者高小刚在他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中描述的那样:印第安人的艺术在美国十分走红。博物馆轮流展出印第安人的文物;印第安艺术家承接政府和大公司的项目进而成为巨富;每一处新的印第安遗址的发现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电视台不时播放以印第安生活为内容的电视剧……现今,连一般的美国人都承认,不写印第安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就无从落笔;不谈印第安文化,美国当代文化就缺少根基。通过印第安文化在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磨合演变史,美国人已经深刻体会到,古老原始文明与现代先进文明最终融合并共同发展,这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目标。

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譬如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之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之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之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之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正如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恩格斯《反杜林论》)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四) (2003/08/01 14:11)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三) (2003/07/26 23:50)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二) (2003/07/20 22:32)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一) (2003/07/14 00:53)

http://www.dolcn.com/d/digest/20030810122218.html

现代主义设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答:建筑师摈弃考古式的借鉴历史,开始着眼身边的建筑设计,从中寻找灵感。新乡土风格是易于识辨的。比如英国达帮尼和达克建筑事务所在1961年?1971年设计建成的伦敦皮姆里克居住区,采用红砖结构为主要因素。坡屋顶、如画的轮廓、矮胖的细部以及各种当地传统质朴、厚重的砖石建筑用材。这种风格以它易于亲近的特色...

艺术设计具有哪些特征
答:一. 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挑战和背叛,在本质上,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核心,仍然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架构,它的挑战也仅仅针对风格和形式,未能涉及到核心。2.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三典型特征:1.后现代主义恢复了装饰性,从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加强设计的丰富性和审美愉悦性,与...

现代设计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答:现代设计,现代主义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

室内设计有哪些风格,各风格有什么特点,及区别
答: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现代前卫风格大胆运用色彩,探求鲜明的效果反差,黑白对比或者色彩冲撞。3、风格不同:现代前卫风格注重灯光特别效果的创造。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新中式装饰风格,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谙熟于心,而且要对室内设计有所了解。

现代版式设计的特征有哪些?
答:轻松、休闲的现代风格正在成为许多媒体界面设计的主导风格,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活泼的图片辅以文字,版式新颖,亦庄亦谐。风趣、生动、活泼甚至张扬的个性化风格,不断出现在版式设计中。4、整体性与协调性 排版设计是传播信息的桥梁,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这是排版设计的根基。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特点
答:必须迅速形成新的策略,新的体系,新的设计观,新的技术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迫在眉睫的任务;(现代设计体系)其二,针对往昔所有设计运动只是强调为社会权贵服务的中心,如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以至使设计能够第一次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彻底改变设计服务的对象问题.(现代主义设计...

1.试论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特点。
答:(4)优化性设计的目的是得到功能全、性能好、成本低、价值优的产品。现代设计通过优化理论与方法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方案优选、参数优化、结构优化等,争取产品技术系统的整体最优。(5)综合性现代设计突破传统、经验、类比的设计,采用逻辑、理论、系统的设计方法,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载荷谱等随机参量进行...

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

现代工业设计的特点
答:—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 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从而把千年以来的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现代设计概念与传统的工艺美术制作概念有何不同?
答:现代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诞生于20世纪初期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工业设计是其主体。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1980 年在巴黎举办的会议上,把工业设计定义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传统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