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作者&投稿:季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一般吃中成药可能就是直接制成的片剂或者其他剂型,不需要自己动手去熬,但是其实也有很多中药是需要自己带回家煎煮的,但是熬中药并不是每个人总在做的家常事宜,所以很多人是不太会熬中药的。那么,熬中药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煎药注意事项
(1)首先,器具是重要的。铁锅之类的金属锅一般是不行的,因为很多具有药效的分子可能与金属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导致药效变化。所以最好还是用砂锅。同时水量啊什么的也应该是考量因素。
(2)其次,提取条件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火候。古代无法做到精确定量,而不同的燃料燃烧特征不同,依靠不同的燃料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温度以及加热时间等等一系列相关参数,比如牛粪烧的长均匀啊什么的。
(3)最后,有可能燃烧过程中燃料成分起了作用?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本身燃烧有机成分都毁的差不多,要想进入药汤并且达到治疗窗浓度太难,但这一点应该不是主要因素。
2、煎药器具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3、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4、煎药注意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年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a.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b.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c.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d.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e.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f.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g.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8)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

中药怎么熬?
答:1、首先要选好锅,熬中药最好的锅就是砂锅或搪瓷锅,现在还有一些人使用铝锅,严重来讲,这是不符合标准的。而铁锅是最不适宜熬中药的。 2、要注意加水的量,应当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就会延长熬药时间,当然也会影响到一些不宜久熬药物的药效。熬药前,先要将药浸泡30分钟,而熬药所需要的水一般是高于药面的1-2...

中药怎么熬?熬多长时间?
答:舌尖上的乐章 2023-12-07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我觉得中药的熬制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准备器具、浸泡中药、开始熬煮、过滤药渣、分装服用,熬制中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就可以充分发挥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为你推荐:...

中药煎服的正确方法?
答:1.容器。煎药的容器多用陶器,一般以砂罐最好,尽量不要用金属器皿,以防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与金属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药效。2.用水。水必须洁净,一般可用清澈的河水、自来水、泉水或井水。应尽可能的注意水质的优良。煎药前先用适量的水在容器内浸泡均匀,用水量以水面高出药面2厘米为度。第二...

中药的正确熬法是什么
答: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

中药正确的熬制方法
答:大火煎至10~15分钟就可以了,第2次是控制在30~40分钟,第3次是在25~30分钟。5、主要的时间也不可以太长,否则药物的药效也会受到影响,一般再剪2~3次之后,就能够剪出中药中含有的80%~90%的重要成分,在刚刚大火煮完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过滤出一些杂物,然后再去分开依次服用。6、煎药的方法也是有...

中药正确煎药方法?先煎后下是什么意思?
答:中药的正确方法是---先把群药浸泡砂锅内半个小时,水没过药即可。一定要用砂锅。先煎的药是先煮十分钟,然后再放群药一起煮半小时左右,后下药是头出锅10分钟再放进砂锅里。中药一般是煮两次才能服用的。第一遍煮半小时左右后倒出来,留着药渣子,再放水,在煎熬20分钟后倒出来。将两次的药汤...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放水 如何熬中药
答:1、首先要选择砂锅或搪瓷锅熬中药,铁锅、铝锅不适合,因为锅中的金属离子会与中药发生反应,影响药效。2、将中药饮片清洗2~3遍,将水倒掉。3、重新加水,泡药材30~60分钟,把中药泡透。加水量最好没过药材2~3厘米。4、熬药。先用大火煮开,再改用小火煮30分钟即可。熬药时需要小心别熬糊,糊...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答:煎中药的正确方法根据药物的品种而定,在煎药前应先将中药在冷水中浸泡20-30分钟。具体方法如下所述:1.解表药物:解表,也就是用于治疗感冒的药,一煎、二煎7-8分钟即可;2.含有石头、矿物类的药物:如含有代赭石、滑石、石膏、龙骨、牡蛎,或者含有毒性药物,如附子等药物,应先将其煎30分钟,再...

中药自己煎的正确步骤
答:中药自己煎的正确步骤如下:主料:砂锅、中药。辅料:清水、炉灶。1、煎药前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一般叶类、草类的中药可以浸泡30分钟左右,质地非常坚硬的中药,尤其是一些矿物质,可以浸泡一小时左右。2、浸泡完毕后即可把药物倒进砂锅进行第一煎,加水量应以超过药表面约3厘米为宜,煮沸后煎20分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