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义”,荀子继二人之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作者&投稿:叱干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由于你的题目不全,我以我的理解说一下。“礼”并不是荀子提出来的。孔子倡导“仁”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礼。他与季桓子的决裂就是因为季桓子在家族祭祀时使用了天子的礼仪规制,用八佾舞者跳舞,也就是64个人跳舞,并因此侵占了鲁庄公的舞者。面对这种不合礼制的举动,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孔子对礼的态度。只不过相对于“礼”这种行为规范来讲,孔子更看重内心的“仁”。用现在的话说,属于内外双修。

孟子对于礼并不是特别看重。他本身言辞激烈,对当权者往往直言其事,其实在“礼”的方面做的不是非常好,以至于明太祖朱元璋要删他的书。但是他对内心的看重,比之孔子丝毫不弱。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天下已然大乱,而孟子对社会没有失去信心,不遗余力的去拯救,只要发现当权者身上有一点点闪光,他总是把它们无限放大,劝导统治者做得更好。对于齐景公数次说“寡人有疾”(我有个毛病),而且从对话来看,确实是有问题,贪财好色。但就是对贪财好色的齐景公,孟子依然不忘记拯救,贪财也好,好色也好,都让孟子衍生出了积极地意义。所以孟子的“义”,的确是做到了义无反顾。

对于荀子,此人因为生活中战国末期,社会的动荡已经让他失去了拯救的信心,以至于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所以既然人性本恶,为了社会的稳定,就要强制的让人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用“礼”的标准来左右一个人,让他们至少在行为上不要太过分。正是这样的荀子,才教出了韩非、李斯两个法家人物。

仁爱待人 政治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阿21837298733333333333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有什么区别~

1、着重点不同
孔子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孟子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荀子着重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2、论点不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
3、治国方针不同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孟子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扩展资料: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