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岂不是非常困难? 古代明明没有“汉语拼音”,古人又如何学习发音知识?

作者&投稿:孛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关于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应用的汉语拼音在1955年之前是没有的,那么在此之前的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呢?

二、古人学习汉字的方法

对于不认识的字,除了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和老师的直接教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字典了。(当然,现在还可以直接百度了)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新华字典》,这是有拼音之后的。那有拼音之前的离我们最近的一本字典是什么?那就是《康熙字典》,这也是我国第一本命名为“字典”的汉字典籍。

《康熙字典》内页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检字和笔画检字方法。

如查“康”字。在部首索引中找“广(yan)”部,在“寅下”5页。除部首外,“隶”为8画,再到“寅集下”“广”部8画里查“康”字,在“寅下集”9页中可以查到。

《康熙字典》中关于“康”的注解包括以下内容:

古文:𠭳

《唐韵》苦冈切。《集韵》《韵会》《正韵》:丘冈切,竝音穅。《尔雅·释诂》:乐也。《诗·唐风》:无巳大康。

……

又与漮通。《尔雅·释诂》:漮,虚也。《诗·小雅》:酌彼康爵。笺:康,空也。漮康音义同。

又《集韵》:苦浪切,音抗。《礼·明堂位》:崇坫康圭。注:康读为亢。疏:亢,举也。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注解“康”字读音的时候,用的是另外两个简单的汉字“苦冈”、“苦浪”的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连起来读,拼出这个字的音Kang。

这种注音方法叫反切法

《说文解字》注解

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注音方法是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常见的同音字来进行标注。

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

《说文解字》注释

还有一些其它字典中的注音方法,也大同小异,简而言之就是以汉字的读音进行互证,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字或者两个互切的字的读音,就可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



虽然在古代没有拼音,但是一般都会在一旁用汉字进行批注。但是不管是直音法、注音法还是最常见的反切法局限都是比较大的。

一、直音法

直音法就是用简单一点的字来代替与它读音相同的复杂字,就比如用“九”来批注“酒”,用“十”来批注“拾”等等。虽然说这是最简单快捷的一种方法,但是其中的局限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比如有的读音里面所有的字都是比较复杂的,这时这种方法就不适用。

二、注音法

这种方法其实与直音法比较类似,它也是用相同的读法的字来批注但允许音调不同,按现在的看法就是两个字拼音相同,音调不同。就比如用“刀”批注“到”,然后还要指出“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虽然注音法的运用范围更广,但是使用还是挺麻烦的。

三、反切法

反切法就和现在的拼音比较像了,它是用两个字来拼出一个字,一般第一个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代表韵母和声调,最后再加一个切,就比如“羌”批注“钱央切”,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了。还有比较复杂的,毕竟反切法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权威、流传最久的一种方法了。

总的来说,在拼音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候,学习汉字都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一件事了。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原来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而且很多地方也是说着自己的方言,批注就不好统一。



汉语拼音是近代发明的,古代人如何学习汉字?

西汉是文字的鼎盛时期,但没有统一字典与音义,再加上方言,所以发音难以统一化。至后来出现了汉语拼音,那就是,读若似某字,又后来则出现了反切法,是较为先进的拼音了。

古代的字不多,所以用通假字解决了缺字的困难。其后随着语言的丰富,声调的改变,所以又发明了韵书。至于大许本,小许本,是中国最早的字典。

其中方法有“读若”法。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比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然而,这种方法只求近似,当然所标的音也是不十分准确的,和“譬况法”一样都算不得正式的注音方法。

现在好了,有了拼音法,是最为方便又统一的读音认字法。所以古代的一切是艰难的,漫长的。秦始皇统一文字是跨时代的头脑!李斯的小篆是统一文字的标本,给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今天是优越的,简化字是新时代改革文字的创举!而且简化字的信息量比繁体字大了许多!



古代学习汉字确实非常困难,所以识字的人并不多,有才学的人非常受到敬重。

就是用直音这类的方法来给那些字弄个拼音,其实是很不方便的。

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古代其实并没有汉语拼音,当时古代人有三种方法来学习汉字。这三种方法可以说都并没有现在学习汉语拼音那么容易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人们下非常多的功夫。

第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直音标注。只因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古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话,就可以把一些相同音节的字来写在这个字的附近。如果两个字都是生僻字的话,那么即使标了音注解也读不出来。

第二种学习方法就是反切。这个反切的学习方法明显要比第一种职业的学习方法更为麻烦。它需要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第一个汉字的要求是要与你不认识的那个字的声母相同,第二个汉字则是与你不认识的那个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可以说这种方法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麻烦。

第三种方法是拉丁字母注音法。这种方法发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大约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宣传他们的宗教,人们才渐渐接受了这种方法。当时这些西方传教士建议用拉丁字母来直接拼写汉语。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汉语还有音调,而这些拉丁字母标注的这些汉语并没有音调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可行。再后来就被人们所舍弃了。一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才渐渐认识到文字的重要性,领导人想要整个国家的人都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所以他们就对文字进行了改革。从此之后人们有了更加便利学习汉字的方法了。

古人采用的注音方法有“譬况”“读如”“读若”等打比方的注音方法,还采用过直音法,但这些都不够科学。大约在东汉后期,出现了反切这种注音法。所谓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是指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例如“都,当孤切”,其中“都”是被切字,“当”是反切上字;“孤”是反切下字。

从语言本身来说,任何语言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4个方面要素。所谓“像古代汉语”,到底是语音像古代汉语语音,词汇像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像古代汉语用法,还是语义接近?
假设粤方言的语音接近古代汉语语音,而普通话的词汇接近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和古汉的相似程度都一样,那么谁像古代汉语?

没有数量化的可比性。单从语音来说,假设粤方言的韵母接近古汉语韵母,普通话的声母接近古汉语声母,那么谁的语音更符合古代汉语发音?同样无法下结论。譬如很多人说粤方言读唐诗押韵,普通话不押韵的例子,押韵只是证明韵母接近,对于其它语音要素的相似是不能提供证据的。“古代汉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从纵向来看,不同朝代的汉语差异巨大。商朝汉语和隋唐汉语根本不能通话;隋唐汉族和明朝汉族也是鸡同鸭讲
。我们的教科书通常把“古代汉语”等同于先秦文言文,事实是秦汉以后的汉语写出来已经不是文言文了。之所以历代书面语写出来大同小异,是因为古人系统的模仿西周早期和春秋时代的汉语和汉语文章笔法,唐宋人学习古文不比我们现代人容易,当时活的语言本身和书面语已经脱钩很久了。

从横向来看,汉语方言不是今天形成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商朝、周朝时期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异度小于当代。有的读者要说,可不可以只讨论古代汉语普通话,严谨的来说,中国古代,至少在明清以前,从来没有“普通话”,这个问题在以后的篇幅中会详细论述。反切的原理和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的拼音方法不同。拼音文字是单纯的两个音素相拼,而汉字是声、韵、调相结合的,因此拼切时,上字只取其声,而不管它的韵母。下字只取其韵(包括声调),而不管它的声母,二者结合起来,连续快读才能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古人在没有拼音的帮助下如何识字的?
答: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答:汉语拼音的古代史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

古时候的人在没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是如何学习汉字发音的呢?_百度知 ...
答:当时没有拼音字母,每一个声母就用一个汉字表示,这个汉字就代表了它的声母了。三十声母是唐代交守温的和尚悟出来的,所以叫“守温三十字”和“守温三十六字”。给汉字注音,有很多种方法,最直接的是直音法,如谖,宣;又有“读若法”,如:谖,读若宣;比较科学的是反切法,如东,得红切--用“得”的声和“红”的...

古时候的人在没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是如何学习汉字发音的呢?_百度知 ...
答:反切,训读。比如《通鉴》以及史书的注释都是这样的。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古人因为没有拼音文字,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和声调。例如:酒子酉切。子声母为精母,酉韵母为有韵,声调为上声,...

古代没有“拼音”,人们如何“识字”?老祖宗的方法不得不佩服
答:小时候刚进学校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认字,而认字首先就得先学习拼音,只有学会了a、b、c、d,才能学会认识汉字,所以拼音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字符。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可没有拼音,就连最近的朝代清朝都没有,也就是说中国在这长达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汉字一直存在,可是却一直没有...

古代没有拼音,那古人怎么学汉语发音的?
答:1、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发音,第一个汉字表示声母,第二个汉字表示韵母和声调。通过反切法,可以推断出一个汉字的发音。2、韵书:古代的韵书是一种按韵部排列汉字并标注发音的字典。韵书的使用帮助人们学习汉字的发音。3、口头传授:许多学者和文人通过口头传授学习汉字发音。模仿老师的发音...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读书的?
答:但是,面对汉字,学习者首先要弄明白正确读音,才干更好地学习和控制它,因而,从古到今,如何给汉字标注读音,许多学者不时探究,创造了许多很适用的注音办法。从汉字注音的开展史来看,在数千年里,汉字总共降生了10多种注音办法,它们在一定水平上协助学习者控制了汉字的读音,有效地推进了汉语文字学的...

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答:古代其实并没有汉语拼音,当时古代人有三种方法来学习汉字。这三种方法可以说都并没有现在学习汉语拼音那么容易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人们下非常多的功夫。第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直音标注。只因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古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话,就可以把一些相同音节的字来写在这个字的附近。如果两个字都是...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么识字的
答: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拼音。那么,古人是怎么掌握并记录下汉字发音的呢?其实中国古代专门有一类书,叫做“韵书”。比如《切韵》、《玉韵》、《广韵》,还有一类雅书《尔雅》、《广雅》、《释名》,这些书都有涉及汉字的发音。我们聪明的古人,还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文字注音的方法,例如“譬况”、“读若...

拼音何时产生的、繁体字有拼音吗,古代人没拼音怎么学字,拼音和英文字母...
答: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