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汉语拼音的时候人是怎么认字的 在中国古代,那时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样识字的呢?

作者&投稿:冶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四角号码是民国发明的 古代有自己的一套注音符号 查字典的时候 拼音后的符号就是那个注音法。另外以字注字、反切(前一个字的声母加后一个字的韵母声调跟一个切或者反字)在书籍中常用

你知道“切”吗?同就是涂红切,音取前者声母,后者韵母来,这就是古代注音的一种办法。而且在汉语拼音前中国有一套自己的注音符号,新华字典上有,在每个字的汉语拼音后有几个奇奇怪怪的符号,含义在附录里

自己学

夫子教的。

古代的时候,没有拼音人们如何认字?~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两类:以字注字、双拼制。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尔雅》)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比如:缓,胡管切。(《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扩展资料
古代没有拼音,但有着类似拼音的思路。自上古开始一直没有“声”、“韵”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之前很长时间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音节可以分成辅音和元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节为单位整体教整体学的。
后来随着东汉佛教传入,梵文经典进入中原。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辅音元音分得很清楚,人们受梵文的启发,觉得汉语似乎也可以这样分开,于是才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
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以书面形式记录汉字读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两种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 音,打比方说就像是“箱,读如香。”这样写法时,“读如”两个字后面的那个字就是用来注音的。
一般都是用一个简单字为复杂字注音,但如果你连那个简单的也不认识,那就没啥办法了。在这种方法之下,还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传的,因为一方面要知道一系列的简单字,另一方面是有些复杂字同音字几乎没有,直音法也注不出来。
在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之后,古人发明了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注一个音,常写作像是“夸,苦瓜切。”其中最后一个“切”字与读音没有关系,表示前面的两个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反切下字。取上字的声母k,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ua1,合起来就是“夸”的读音。
这样的注音方法还是必须要口传一些简单字,但是它至少解决了同音字很少的难字的注音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拼音

现在我们入学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汉语拼单,所使用的一套汉语拼音,是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至1957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普通化的一种音票。
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注音,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试,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例如“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直音法简单易懂,有时也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意字的情况,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

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还有一种注音法跟直音法相似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这种注音方法比直音法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音调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在东汉至明清一千多年时间里还有一种音法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反切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反切法比直音法有进步但还是有缺陷,反切上下都有多余的成分,拼合时有一定障碍;上下字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有些容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但是无论怎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

最早是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发明的,也引发了以后几百年用字母拼音的潮流。所以古人即使没有汉语拼音,先人们的智慧还是让我们敬佩的。

拼音没有出现之前,我国小孩子是怎么认识汉字的呢?
答:而且用拼音来标注字音,十分方便,实用。现代社会,拼音对于中国人来作用极大,我们都是跟着拼音丫丫学语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而且汉字的数字化以及中文网页的发展也多亏了拼音,毕竟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一共超过91251个,常用的就有几千个,如果没有拼音,再大的键盘也是抵不过的,不太懂的。你可以找一...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是靠什么判断押韵?
答: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至今读来还是押韵的。当然,那时的人们对押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全凭各地方言口语押韵,没有统一标准。直到汉朝以后,佛教的传入,一些优秀的文人受到梵语的启发,发现了汉语声母韵母关系,发明了反切注音法,并迅速代替了过去落后的用一个字给另一字注音...

古代的时候,没有拼音人们如何认字?
答: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两类:以字注字、双拼制。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比如“读为”法: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比如“直音”法:“肇”注“兆”。(《尔雅...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的时候人是怎么认字的
答: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

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答:汉语拼音也是国际公认的现代汉语拉丁音译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采用的汉语拼音方案,用于拼写汉语。作者根据汉字的普通话发音记录他的发音。”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现在,我们进入学校的第一步是...

在中国古代,那时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样识字的呢?
答:但是无论怎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是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发明的,也引发了以后几百年用字母拼音的潮流。所以古人即使没有汉语拼音,先人们的智慧还是让我们敬佩的。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 古人是怎么发音的?
答:我们现在说汉语,每个字都有读音,有的还不只有一个,不同的读音都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不过在古代,人们同样也是靠着汉语讲话的,但他们的发音和我们现代有非常大的差别。那古人讲话的时候又是怎么发音的,他们并没有汉语拼音,他们认字讲话又靠的是什么呢?古人说话和我们现在有何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么识字的
答:古代中国人写文章,除了讲究文采、风骨之外,对声律、音调的把握要求也很高。古人写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需要创作者掌握汉字的发音规律、才能写出抑扬顿挫的诗文。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拼音。那么,古人是怎么掌握并记录下汉字发音的呢?其实中国古代专门有一类书,叫做“韵书”。比如《切韵》、《玉韵...

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古人是咋认字的?
答:古人也是有音的,他们那个时候的字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读法也完全不一样,他们有那个时候独特的念法,自然有拼音,只不过和现在这种形式不一样罢了。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标注,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辨别文字的吗?
答:汉字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成熟的“表意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只代表语素。即使有些汉字不认识读音,他们也可以根据字体和造字方法来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从汉语音标的发展历史来看,千百年来先后诞生了十多种音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读音,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