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史学的范式冲突

作者&投稿:丹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经济史学与中国传统经济史学的范式冲突:
新经济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新制度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并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制度经济学热。随着科斯、诺斯、福格尔等人的研究在国内的大量评介、诠释,新经济史学的思想及研究方法开始被国内经济学界所熟知。在关注中国当前改革的同时,国内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以新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中外历史中的制度(变迁)案例,并与中国当前的制度变革进行比较、印证,以获得关于制度变革的更为深入的理解。新经济史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经济学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热潮的高涨,中国传统经济史研究也受到了此热潮的冲击,并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一方面,一些史学家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借鉴新经济史理论,并将其作为理解、解释中国历史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等概念被频繁地使用。另一方面,许多史学家却对这种经济学的帝国主义现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厌恶,认为新经济史学已经使历史不再像历史,历史偏离了对历史事实的描述,而变成了理论的附庸,同时认为,将基于西方发展经验的新经济史理论,盲目照搬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本身就是反历史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史研究根本就是“完全外行”、“不着边际”的做法。
传统史学家对新经济史学的尖锐批评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有关:首先,史学和经济学叙述方式的不同。前者是归纳的、描述的,遵循“历史先于逻辑”的原则,后者是演绎的、逻辑的,尽管并不排除归纳和描述方法的运用,但归纳和描述都是在一种预制的逻辑体系下进行的,即逻辑先于历史。具体而言,史学的经济史,“是研究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的经济实践,因而它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在这里,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方法论,是为了对历史中已经存在的经济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归纳。而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史,则是基于历史经验来构建理论,其对历史事实的关注,仅仅是出于理论构建的需要,如希克斯所言,“为了不致使逻辑进程与最明显的事实发生冲突,我们应当回过头来看看历史纪录”。在这里,所有的历史经验都是跨期不同的案例或数据资料,用来提炼或者验证理论。同时,经济学的经济史所关注的对象,并不仅仅限于经济现象,而是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历史和经济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体的。经济学家这种 “粗略地使用历史资料、先人为主地提出理论假说”的“恶习”,招致了史学家的批评。新经济史学家对历史的兴趣,在史学家看来,仅仅是因为他们要将历史当成 “自然试验”(natural experiment)的场地,“经济学家使用几乎是与研究现实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现象,认为(被研究的)过去和现实之间没有区别”,从而使历史缩减成了当代史,降为经济学的附庸。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新经济史学作为经济学理论与传统史学所用来分析、归纳历史事实的理论工具在方法论上存在冲突。尽管“以理论术语来思考”不是“史学家的本行”,但史学家在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分析的时候,总是要有意、无意地使用到经济学的理论或者某些理论的片断。史学家一再强调“历史真实性”,但实际上他们笔下的历史仍然不能免于理论的重构。史学家呈现出来的历史,不仅取决于他们从史料挖掘、考据中获得多少历史事实,更取决于他们以什么样的理论来处理这些事实。哈耶克曾提醒应该对“历史事实”这一概念进行追问,他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像自然世界一样可以根据时空坐标来定义的“历史事实”,因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同一个历史事实中的一部分,而且同一历史事实的所有部分也未必都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所发生的”。一则信息是否构成一个历史事实的一部分,则取决于史学家心智的筛选,历史事实越复杂,这种筛选所导致的差别越大。从这一意义上讲,历史与理论是不可分的。“当我们从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某个时期的知识中选择出某些特定的部分并把它们视作是与同一历史事实有着明确关系的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使用一种理论。”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如市场、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无一不是复杂的系统,与此有关的历史事实,拥有更多的理论重构的成分。以不同的理论工具对经济史进行解释,即使是基于相同的史料,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新经济史理论与传统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惯用的理论工具,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经济学的方法论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哲学意义上的,即个人主义的还是整体主义的;理论构建方式上的,即归纳的还是演绎的;具体的方法,包括统计、计量、案例描述等方法。其中,哲学层次上的分歧决定了不同理论会有完全不同的指向。新经济史理论,不管是新古典经济史理论的均衡分析还是比较历史制度分析下的演化分析,两者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强调了个体在历史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所不同的只是个体完全理性还是局部理性的人格设定。这与同样是揭示历史演进规律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不同的,后者建立在整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将制度变迁归因于某种超越于个体意识之上的超级理性,个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完全无能为力,必须要服从于某种超级的力量或不可抗拒的规律。在这种整体主义哲学观下,“只有集体实体(例如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团体(例如阶级、部落)才会有历史;个体没有任何形式的历史(除了他们自身的生命历程之外)。个体是在一个特定的决定了他们行为的社会结构中理解、思考并行事……将个人作为研究起点就大大降低了社会背景及其历史的重要性”。反映到价值判断上,整体主义的历史观,强调了国家、民族的历史并引导个体从这样的历史情感中来进行自我定位,以期能够发挥一种强有力的国家导向的政治与思想意识形态功能。而个人主义的历史观,则关注历史演进中个体与制度、组织、文化的互动及其绩效,是从个体的角度来打量和判断国家与民族这样的集体实体,并以经济绩效而不是历史情感来作为评判历史事件的标准。以鸦片战争为例,整体主义的历史观关注的是这一事件所导致的国家与阶级结构的整体变迁,并对这一事件注入了强烈的民族、国家情感,而个人主义的历史观则关注这一事件所导致的个体活动的社会、经济、法律、文化环境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组织、文化演化及个人行为选择、社会经济绩效变化的影响。这或许是新经济史学被称作是反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新经济史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特征还可能会导出对新经济史学另一项主要的批评,即它的普适主义。新经济史学将经济学中相同的概念和范畴,应用于所有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仿佛“这些社会是被同一资本主义逻辑所主导的一样”;“对于任何社会组织而言,每一项经济交易都是精打细算的市场行为的结果”。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不承认任何超越于个人主义之上的理性,而是将基于个人决策的“分工——交易——市场扩张”看作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力量,承认自由市场制度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产权保障制度、竞争性的政治市场结构的优越性。尽管均衡分析以经济效率为标准,演化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的制度所承载的经济体在历史中的生存、发展、繁荣、衰退而给出了一个进化论的观点,但两者在结论上却没有区别,即都指出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市场制度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重要作用。新经济史理论因此常被它的批评者指责为“利用市场普适主义的神话来为真实经济体系下的社会不平等辩护”,这与帕克所认为的“新经济史的成功之处在于表明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论断是异曲同工的⒂。新经济史理论内含的这种普适主义使得它被用来解释中国历史时,不可避免地招来了“盲目照搬西方理论”、“西方中心论”、“脱离中国历史真实”这样的批评。
新经济史学与中国传统经济史学的范式冲突如何协调 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史学与经济学范式上的冲突,与两个学科在叙事方式上不同有关,也与它们所依赖理论工具在方法论上的分歧有关。两个学科不能进行很好融合和沟通,对两个学科发展都产生了制约。对史学经济史来说,对经济学理论的偏见,使史学家无法从经济学家工具箱中挑选更为合适与更为丰富的理论工具为自己所用,史学家对具体事件分析及归纳以及发现其背后的一般规律的能力受到影响,并因此丧失从旧的理论桎梏中将思想解放出来的机会。对于经济学经济史而言,对历史事实缺乏深入理解,使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本土化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论悬置与失真。经济学家会发现,作为理论核心许多概念在历史中找不到对应物。缺乏历史理解,而仅仅是生硬地把理论和历史事实捏在一起,既影响理论的解释力,又丧失了利用中国丰富历史制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的机会。
在经济史研究中,中国的史学家与经济学家不应该是互相指责的,而是应该相互借鉴与互相学习。在这一方面,美国经济史学会提供很好的经验。他们会定期举行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集会,以促进两个学科间交流与对话。在中国经济学家与史学家也应该放下各自的成见,寻求积极的沟通。
1.史学家应该做什么,对于史学家而言面对经济学的帝国主义现象,他们首当其冲的是要坚定学科自信。
从长期来看一切的经济理论都是方法论,服务于对历史解释和理解。历史的确依赖于理论重构,但在人类知识增进过程中,理论是不断变化,而其背后等待被诠释的历史经验与事实则有其独立性。从这一点上看史学不会沦为任何系统性社会科学附庸。
经济学发展到了今天,虽然日益强调其科学性,但却永远无法具备自然科学试验条件,历史是它能够使用唯一实验室,而实验室钥匙就握在史学家手中。提供最真实数据,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是史学家能够给经济学所作最大的贡献。从这一点上看史学的基本方法——史料学与考据学的方法,对于经济学经济史研究来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史学家应当向经济学家学习,丰富自己理论工具,并根据理论与历史耦合程度来挑选理论工具,而不是先人为主地将某种理论视作当然。赵冈、陈钟毅指出,近人对经济史的研究,有两点可争议倾向。“第一,断代研究方式比较盛行,往往无法看出长时期发展前后脉络。第二,有些人过分强调马克思经济史观在中国历史上适用性,选择史料来迁就理论架构。”第一种情况体现传统经济史研究缺乏系统性理论工具指导从而缺乏历史洞察力的事实;第二种情况则指出中国当前经济史研究中的诸多混乱现象的根源。如社会阶段划分和“封建”一词的使用,中国自秦代开始,就是中央集权下编户齐民,并不具备西方意义上封建制度。生硬地套用马克思社会阶段论,不但使中国经济史研究变得面目全非,而且也曲解、误用马克思的理论。理论之于史学研究而言,应该是工具而不是其他。
史学家在警惕新经济史理论枷锁同时,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经从教条主义桎梏之中解脱出来。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新经济史带给传统史学研究冲击将是强烈的,会涉及研究的目的、方法甚至整个话语系统转换,而这种转换恰好就是一个国家在转的过程中,其史学与社会科学所表现出来正常的反应。随着新经济史学影响扩大,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社会演化、经济增长等概念已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些概念使用,并不仅仅意味着用来表达思想和叙述事实词汇的丰富,在相当程度上,它表明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展示社会思想领域的开放与变革。
2.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历史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为此,需要熟记熊彼特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历史感或所谓的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要学会从历史学家那里听到故事,学会将理论(不管它看起来多么精美和复杂),拿到历史实验室中去检验并修正。与历史不相关经济学理论,虽然具有逻辑上严密性,但对真实世界解释力似乎令人怀疑。
新古典经济学家给转型国家所开出药方,迄今为止,尚未显示出好疗效,原因当在于他们忽视每个国家制度变迁的能力是其各自历史的函数,每个国家独特历史使它们不可能按照某种统一的规律来发展,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生搬硬套他国经验在实践里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经济学只有把历史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与洞察能力。其次,经济学家要学会对自己所依赖的经济学理论方法要进行反思。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盛行,引发出种 “实证迷信”。统计与计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被滥用,出现大量“为形式化而形式化”、“为计量而计量”的毫无经济思想内容的作品,这使得经济学研究日益沦为经济学家“自助游戏”而丧失了历史情感和人文关怀。在新经济史学研究中这种现象也不能避免。
早在二十年前,R.M.索洛曾很中肯地批评,计量经济史学家们耽于建立与测试模型,相信从方程式推演中可以获得一切问题的答案,而不会像真正史学家一样去追问世界是怎样变成这样的,计量经济史讲究回归与整合,最终“以时间序列代替历史思考”,却“不能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与人们心态上给经济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为避免这一缺陷,经济学家必须从自我陶醉“自助游戏”中解脱出来,向史学家学习,从历史描述与社会纪事中吸收灵感,否则计量工具就会嬗变成历史研究“刑具”,束缚住经济学家对历史的内在逻辑探究。经济学家最终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大量富有研究意义历史现象因为无法量化而不能进入研究视野,而另外一些现象量化分析十分方便,但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却意义不大。对历史描述方法重视,也许是经济学家摆脱这一种尴尬境地的一种好的选择。新经济史学与中国传统经济史学范式冲突如何协调。
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史学与经济学范式上的冲突,与两个学科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有关,也与它们所依赖的理论工具在方法论上的分歧有关。两个学科不能进行很好的融合和沟通,对两个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制约。对史学的经济史来说,对经济学理论的偏见,使史学家无法从经济学家的工具箱中挑选更为合适、更为丰富的理论工具为自己所用,史学家对具体事件分析、归纳、发现其背后的一般规律的能力受到影响,并因此丧失了从旧的理论桎梏中将思想解放出来的机会。对于经济学的经济史而言,对历史事实缺乏深入的理解,使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本土化的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论的悬置与失真。经济学家会发现,作为理论核心的许多概念在历史中找不到对应物。缺乏历史理解,而仅仅是生硬地将理论和历史事实捏在一起,既影响了理论的解释力,又丧失了利用中国丰富的历史制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的机会。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中国的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不应该是互相指责的,而是应该相互借鉴,互相学习。在这一方面,美国经济史学会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他们会定期举行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集会,以促进两个学科间的交流与对话。在中国,经济学家和史学家也应该放下各自的成见,寻求积极的沟通。
1.史学家应该做什么?对于史学家而言,面对经济学的帝国主义现象,他们首当其冲的是要坚定学科的自信。
从长期来看,“一切的经济理论都是方法论”,服务于对历史的解释和理解。历史的确依赖于理论的重构,但在人类知识增进的过程中,理论是不断变化的,而其背后等待被诠释的历史经验和事实则有其独立性。从这一点上看,史学不会沦为任何系统性社会科学的附庸。
经济学发展到今天,虽然日益强调其科学性,但却永远无法具备自然科学的试验条件,历史是它能够使用的唯一实验室,而实验室的钥匙就握在史学家手中。提供最真实的数据,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是史学家能够给经济学所作的最大的贡献。从这一点上看,史学的基本方法——史料学和考据学的方法,对于经济学的经济史研究来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史学家应该向经济学家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工具,并根据理论与历史的耦合程度来挑选理论工具,而不是先人为主地将某一种理论视作当然。赵冈、陈钟毅认为,近人对经济史的研究,有两点可争议的倾向。“第一,断代研究的方式比较盛行,往往无法看出长时期发展的前后脉络。第二,有些人过分强调马克思经济史观在中国历史上的适用性,选择史料来迁就理论架构。”第一种情况体现了传统经济史研究缺乏系统性理论工具指导从而缺乏历史洞察力的事实;第二种情况则指出了中国当前经济史研究中的诸多混乱现象的根源。如社会阶段的划分和“封建”一词的使用,中国自秦代开始,就是中央集权下的编户齐民,并不具备西方意义上的封建制度。生硬地套用马克思的社会阶段论,不但使中国经济史研究变得“面目全非”,而且也曲解、误用了马克思的理论。理论之于史学研究而言,应该是工具,而不是其他。
史学家在警惕新经济史理论枷锁的同时,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经从教条主义的桎梏之中解脱出来。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新经济史带给传统史学研究的冲击将是强烈的,会涉及研究的目的、方法甚至整个话语系统的转换,而这种转换恰好就是一个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其史学与社会科学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反应。随着新经济史学影响的扩大,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社会演化、经济增长等概念已经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些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意味着用来表达思想和叙述事实的词汇的丰富,在相当程度上,它表明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展示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开放与变革。
2.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历史之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为此,他们需要熟记熊彼特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的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⒅经济学家要学会从历史学家那里听故事,学会将理论(不管它看起来多么精美、复杂),拿到历史的实验室中去检验并修正。与历史不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虽然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但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力似乎令人怀疑。
新古典经济学家给转型国家所开出的药方,迄今为止,尚未显示出好的疗效,原因当在于他们忽视了每个国家制度变迁的能力是其各自历史的函数,每个国家独特的历史使它们不可能按照某种统一的规律来发展,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生搬硬套他国经验在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经济学只有同历史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和洞察能力。其次,经济学家要学会对自己所依赖的经济学理论方法进行反思。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盛行,引发出一种 “实证迷信”。统计和计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被滥用,出现了大量“为形式化而形式化”、“为计量而计量”的毫无经济思想内容的作品,这使得经济学研究日益沦为经济学家的“自助游戏”而丧失了历史情感和人文关怀。在新经济史学研究中,这种现象也不能避免。
早在二十年前,R.M.索洛曾很中肯地批评道,计量经济史学家们耽于建立和测试模型,相信从方程式的推演中可以获得一切问题的答案,而不会像真正的史学家一样去追问世界是怎样变成这样的,计量经济史讲究回归和整合,最终“以时间序列代替了历史思考”,却“不能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人们心态上给经济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为避免这一缺陷,经济学家必须从自我陶醉的“自助游戏”中解脱出来,向史学家学习,从历史描述和社会纪事中吸收灵感,否则计量工具就会嬗变成历史研究的“刑具”,束缚住经济学家对历史的内在逻辑的探究。经济学家最终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大量富有研究意义的历史现象因为无法量化而不能进入研究视野,而另外的一些现象量化分析十分方便,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却意义不大。对历史描述方法的重视,也许是经济学家摆脱这种尴尬境地的一种好的选择。



史学范式是什么~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1、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2、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的?

3、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4、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以博厄斯为首的文化历史学派立足于对文化的历史、微观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社会成员的整合功能,并进而倡导文化相对论.文化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与基本观点对科学历史主义尤其是库恩的范式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反映在库恩对范式、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发展图景的描述中

新经济史学的范式冲突
答:而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史,则是基于历史经验来构建理论,其对历史事实的关注,仅仅是出于理论构建的需要,如希克斯所言,“为了不致使逻辑进程与最明显的事实发生冲突,我们应当回过头来看看历史纪录”。在这里,所有的历史经验都是跨期不同的案例或数据资料,用来提炼或者验证理论。同时,经济学的经济史所关注的对象,并不仅仅...

为了改变新经济史学这种被过渡经济学化的倾向,新经济史学家们主要从哪些...
答:新经济史学用经济理论和统计、计量技术对历史重新诠释,得出了不同于传统史学的结论,人们关于历史的理解被大大改变;同时,经济学对历史的介入,也使得经济学和史学在经济史这一共有研究领域中产生了激烈的范式冲突。

叙事的考验—关于罗伯特·希勒的《叙事经济学》
答:更重要的是,比起其他的各种科学,经济学及经济学家的一个尴尬之处,在于他们难以开展整体的对照试验用以印证猜想与推论;因而,对于叙事经济学而言,虽然希勒们仍在努力寻找更多可行的路径,但如今仍然只能主要依赖于经济史学的研究。《叙事经济学》的主体,用了全书近六成的篇幅,采取案例分析式的行为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有怎样的贡献?
答:1. 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为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上,从而为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 拓展了研究领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领域,使研究内容更加...

经济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他坚持认为,历史方法是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然而也有不足:第一,史学是叙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罗列,或用单线因果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研究;第二,强调历史事件、人物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过去的普遍规律,因而其解释是个别的和...

经济史的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一致吗
答:在经济学发展的常态阶段,经济史不断为经济理论提供实证材料,支持经济理论的各个假设和命题,使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然而,证实的方法,只能导致经济科学在量上的积累,而不能导致质上的革命,不仅如此,当经济学形成固定范式以后,还会出现排斥新理论、新方法的保守倾向。这个时期,经济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经济学与历史学的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学跟历史学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本身不存在联系。1、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

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历程
答:回顾国防经济学演进过程,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国防经济学学科体系,分阶段、分专题整理出不同线索,如不同阶段的军费研究、军工经济研究等,确立学术发展本身的基本事实,揭示其发展脉络,并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简单评价,评价标准将采用还原历史、解释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史学领域的...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这个概念修正了新占典经济学范式的零交易成本的假设,使经济学的假设更贴近现实了。这也是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修正之一。所以说,三个基本假定应该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交易成本。在该假定的基础上,制度学派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和确立了新的基本理论命题,即全...

2022经济学考研:经济学考研都有哪些专业?
答: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研究生考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