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背景资料缩略版 唐朝的安史之乱有何历史背景

作者&投稿:频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二)用蕃将为边帅 —— 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 —— 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 —— 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详细背景资料和过程?~

安史之乱的背景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二)用蕃将为边帅 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 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 —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安史之乱的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安史之乱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1、经济矛盾;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4、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答: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背景 唐代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

安史之乱是什么
答:1. 事件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当时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但也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利用这一时机,聚集兵力,发动叛乱。他们通过政治宣传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2. 主要过程: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持续了数年之久。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先后攻占洛阳...

大唐由盛转衰的重乐轻礼历史背景?
答:【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战...

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是以安禄山为首发动战乱,目的就是赶唐玄宗下台。当时的唐朝已经安定许久,就连唐玄宗本人都忘记了什么是战争。所以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才给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这场动乱引发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唐玄宗本人问题,再加上他宠溺杨贵妃,才让大唐惹来了这么一场风雨飘摇的战争。说来也挺可笑...

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有哪些?
答:背景是唐代在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后唐代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家,经济也达到了顶峰,基于这个基础上,社会上的各种矛盾,统治阶层的人和平民百姓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促使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便是唐朝从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转衰。唐朝的...

大唐荣耀故事背景是什么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
答: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

谁有关于“安史之乱”的资料
答: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

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当时全国共有军队五十七万余,而镇兵竟达四十九万,中央与军镇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中央上层统治集团的腐化大大削弱了控制地方的能力,政治上也出现了不平衡的局势,这就很容易使拥兵自重的将帅萌动问鼎犯上的野心,发动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
答:二、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不断南迁 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三、战争使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宫...

我想知道安史之乱的资料?
答:安史之乱的背景 │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二)用蕃将为边帅 —— 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