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修行的三个层次 佛法修行分几个阶层?

作者&投稿:滕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乘佛教

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特征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大乘理论中的涅盘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盘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 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基本教义 佛陀在大乘佛教中已经神化并形成泛指的多数,例如佛的品格同样可见于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等等。有的佛被认为是某种新教义和仪式的揭示者。阿弥陀佛是净土信仰的中心,融合了印度和伊朗的宗教观念;焰光佛是乔答摩之前24佛之首,反映了伊朗和中亚古国的神王观念。大乘发展伴随着《譬喻经》和《出曜经》等的流行,该类经典认为佛陀教说不是唯一的一种而应有不同层次,因为信众的根器与宿业本来就不一样。乔答摩也不再是历史上的释迦族圣人,而是出世间的佛了。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盘,履行艰苦的十波罗蜜修行而历经十地。前六地仍属初发意的预备阶段,七地以上虽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转,第十地则至于来生成佛的候补阶次了。佛的三身学说是大乘学说的主要论题。三身为变化身、受用身、自性身。变化身指佛陀为度脱众生,随应显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乐并给十地菩萨示现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体之法身。法身已见于较早的《法华经》。许多大乘经典都说佛有无量之多,但一致承认其本质为同一的法身。佛同无为法是同一的,从而与菩提与涅盘也就没有差别。大乘佛教最初的经典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或别的佛为天人讲述的。有资格听闻这些经典的是声闻及菩萨二众。经典本身的神秘性,同时也是晚出性质被说成是保留在雪山或龙宫,而等到机缘成熟时才向人们显示,为此,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将众生引入净土的引路菩萨

宗派与主张 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 ,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 ,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著、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 )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6世纪)。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 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仍实,会三归一。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该经出现于2世纪时北印度

,宣扬了对无量光佛的信仰及其果报。3世纪时这一信仰传至中国并逐步成为重要的派别。在日本,起初净土信仰与天台宗合流,至13世纪才分立为一大派别。净土宗认为解脱之道不在读经和习禅,而主要应取念佛法门。印度的净土信仰取何种仪轨并不清楚,但大约不外称名念佛或观相念佛。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还有在中国和日本发展了千余年的禅宗。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前一部经说众生皆具佛性,亦即空性。悟入此理即是菩提。佛性或空性不可言说,因为它是离言分别的。只有个人的直接体证才可以把握它。《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的著作。禅宗以后发展为五家七宗。其中的临济与曹洞禅法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个依《法华经》而持净净土信仰的日莲宗。它创立于13世纪并一直流传至今。



佛教修行层次~

佛法本来一味.但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可以划分为4条道路:
第1条道.伏住烦恼.
修到了这个层面.就可以去天堂.并为以后的进一步修行.埋下了伏笔.
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这个层面的代表作.可以”百返生于三十三天”(去天堂100次.中间回到人间100次).

其他宗教(迷信与邪教除外).修行的也是这个层面(地藏经说:对于业力太重.不信佛法者.佛菩萨以天帝身.现此人前).
但不要因此.而误认为:外道都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对外道经典.作出正确解释.进行正确修行.才可以去天国.否则.不能去).

第2条道.断尽烦恼.
修到了这个层面.可以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可以不入轮回.
阿含经.就是这个层面的代表作.可以证涅盘.
汉传佛教的小乘部分(包括俱舍宗和成实宗).以及南传佛教(或称原始佛教).修行的就是这个层面.

第3条道.证悟般若空性.
修到了这个层面.可以不畏生死.可以在轮回中度化众生(而不是”不入轮回”).而自身不受轮回的束缚.
大乘佛教.修行的就是这个层面.(具体又分为4大体系.有不同的代表作.1.法相唯识派.2.真常唯心派.3.中观应成派.4.中观自续派).

第4条道.转烦恼为菩提.
这种修行方法.比较特殊.不要求断尽烦恼.通过转化.可以直证菩提.
这是上根者.才可以修行的.因为下根者和中根者.把握不好.没有转化成功.有可能被烦恼束缚住.就还在轮回中.
密宗.修行的就是这个层面.(具体又分为1.事部.2.行部.3.瑜伽部.4.大瑜伽部.5.阿耨瑜伽部.6.阿底瑜伽部.共6个层面).

以上的划分.是唯梅子个人归纳的.
其他的法师.可能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不要求完全一致.因为划分的标准和角度.各不相同.只要能说明佛教的结构.就可以.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何为上乘佛法,何为佛,何为真经,何为道?
答:上乘上乘,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造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究其来源,出自一个佛教用语。书载,佛教是以车轮的道理来喻释佛法的,而在事实上拜佛修行的人接受能力不一,有高有低,佛门则把其接受能力分成三种不同的情况,称之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

佛家果位排序是那几个阶层?
答:4. 在原始小乘佛教中,果位的排序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一理论中并没有菩萨这个概念,菩萨是后来人们创造的。5. 阿罗汉是佛教中最高的果位,意味着已经断尽见思烦恼,永远不会再堕入三恶道。而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6. 大乘佛教中,菩萨乘...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二、中乘:佛教的一个派别。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三、大乘:大乘佛教称略称“大乘”。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

佛教修行中,共能修到多少种位次?就是佛教中一共有多少种等级阶位...
答:致于“怎样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浩若烟海,难以言说。其次,通达位以前,不能如实了知佛法,证量越低,性障越重的人,往往坠于邪见。因而,应该先具备正知见;末学造罪凡夫,浅薄福缘而信受善知识,因而略有所得,供楼主参考:佛法有“三乘菩提”的差别:声闻菩提,就是如实观行“五蕴空”“十八界空”而断除“我见...

佛法修行分几个阶层?
答: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

什么是佛教的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答:“三皈依”有二种形式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二、如果真正没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虔诚地心念口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为我今后立身处事的准则。这种...

请问高人佛家境界分几种
答: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而菩萨还有52个阶次.到了妙觉就是佛了 【五十二位】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

学佛修行须依持哪三个纲要?大乘必须以小乘作基础,小乘的佛法如何修呢...
答:问的到位,所以不敢答的恍惚。1.三个纲要是:信、愿、行,“信”里面有六个内容,依照藕益大师要解所说,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依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而立所愿,能以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面对一切众生,能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来要求自己,就是行为准则,所...

佛教中说的上品、中品、下品,这三品在世间人是什么位置?
答:以此可见,若照《华严经》的尺度,唯有三乘圣者修的十善业,得称为上品,佛乘的为上上品,凡夫所修的十善,尚不能列入上品的层次。有关五乘同修十善业的论述,除了见於《华严经》卷三十五,也可参看《华严经‧孔目章》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等的资料。众所周知:吾人须坚守『五戒』,方能来世保持人身;...

佛法的三学是什么?
答: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2、修定: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3、修慧: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