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吗? 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的吗?

作者&投稿:陶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遍传民间。永乐帝为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1101-1126)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昣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张三丰太极拳论”真伪之争辨析

作者:李师融

  一、争论的由来

  1925年,杨氏太极拳正宗传人陈徽明,首次代表杨氏著书《太极拳术》,公开向社会发行,影响甚广。该书是杨澄甫宗师口授,微明代笔的,故书中有杨澄甫拳照杨氏家传的正宗拳谱。该书经澄甫公审定首肯,拳谱的真实性是有保证的,是一本价值很高的古籍。
  书末附录的古拳谱,第一篇的原文如下:

  《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安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在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有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昐、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书注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以上拳论,原没有标题。转抄者自立标题。陈微明用《太极拳论》,吴图南则用“太极拳用功秘诀”,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中则用“禄禅师原文”为题,不够统一。后人鉴于王宗岳著“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一文,已定名为《太极拳论》,为了不致重复,另立一题以示区别。因该拳谱之末有“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一语,故俗称“张三丰太极拳论”。本文为便于读者理解,暂沿用这一俗称。

  1931年,唐豪为了树立清初陈王廷为中国太极拳的最早创始人,对拳论中所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一语,便视为极大障碍。必须否定张三丰,才能树立陈王廷为“鼻祖”。因此,陈微明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便成为唐豪的攻击重点。
  唐豪攻击的手法,主要是利用清之武禹襄学习之上述拳论后,结合其心得,改写的《十三势说略》为据,诬蔑陈微明及其他杨门弟子,将武氏之《十三势说略》窜改成“张三丰太极拳论”。以达到否定“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的重要史证。

  武禹襄的《十三势略》全文如下: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换须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唐豪否定张三丰,有以下几处歪理:

  (1)在《太极拳研究》[文献1] 的第142页说:“1931年,出版之《太极拳使用法》,篇名为《禄禅师原文》,皆杨门弟子所附会。又杨家太极拳谱‘气宜鼓荡’前39个字,改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十三字。此下仅略加增删润色而已。……北京人文荟萃之地,禄禅行教于此,弟子甚广,岂能不改作?必谓杨氏所得,乃武氏初定本。亦畲、启轩兄弟,不独与禹襄为甥舅,兼为禹襄直传弟子。如有初定本,决无传杨不传李之理。今亦畲写贻郝和本,李福荫廉让堂本,皆绝迹不见,独见于杨氏流传之本。此予断,禄禅门人所改,乃衷于理。”

  唐豪这些毫无证据的推想,本不足信;后因顾留馨氏支持其说,进一步发挥,才有一定影响。

  (2)顾留馨著《太极拳术》[文献2]第345页,全文抄引了陈微明的上述拳论后,评论说:“以上引自陈微明《太极拳术》1925年上海致柔拳社发行,因有杨澄甫拳式图解,故流传极广。原为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末一段(本文注:《打手要言》是李亦畲将武禹襄的四篇短文合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之标题。其中末一段,即上文所抄的《十三势说略》),经杨氏弟子窜改开头几句后,作为张三丰《太极拳论》,又将王宗岳所著“长拳论”及《十三势者》两段,也作为张三丰所作。”顾氏在当时是大大有名的权威。迷信权威,深信其说者,不乏其人。顾氏不但在言论上有影响,而且在实践上也有行动,在他审校的《太极拳全书》中,已经对傅钟文著《杨氏太极拳》,徐致一著《呈式太极拳》所附录的王宗岳著《十三势行功心解》改为“武禹襄作”,将俗称的张三丰《太极拳论》改为武禹襄著《太极拳论》。又将孙剑云著《孙式太极拳》所附的“张三丰太极拳论”改为“武禹襄太极拳论”;但标题虽改,文末仍有:“原书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教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露出了窜改原著的迹象。这些改动,使后学之士分不清王宗岳、武禹襄的真正著作,往往张冠李戴,贻误后世。故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谱》,受其影响较深。1997年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国武术史》也高度评价唐豪的源流考证。但是,真理是否属于权威,仍需实践检验才能定论。

  (3)唐豪觉得,要否定张三丰,单否定杨氏拳谱(后简称杨谱)还不能解决问题,还要攻击武禹襄才能圆场。因为武氏之甥李亦畲,在草写《太极拳小序》时,初稿有“太极拳创自宋之张三丰”一语。禹襄之孙武莱绪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说:“太极拳自武当山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论说外,其余率皆口传,鲜有著作。”说明武派的嫡传弟子,均尊张三丰创太极拳。唐豪在《太极拳研究》第146页说:“禄禅出身僮仆,无能臆造张三丰。禹襄禀贡生,博览书史,若太极拳之附会张三丰,不出于禹襄,禄禅、亦畲、莱绪、延绪之说,岂能尽同。……永年西乡何营村文生陈秀峰,禄禅子班侯门人也。其太极拳谱全文之首有曰:‘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天也。’予断此为禹襄初文以授禄禅者,后来杨氏传流北京之谱,不一其处,无在谱首者,皆为后人改移。”
  从以上三则否定张三丰说法观之,全属主观臆想,提不出半点人证、物证的实据,实在太武断了。
  本文以充分的历史证据,对上述谬论,详加剖析。揭穿伪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二、考证的焦点

  要澄清史实,驳斥唐豪之谬论,主要解诀下列问题:
  1、拳谱中的“原书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是武禹襄初定本首先提出,授予禄禅,还是王宗岳谱写拳论时,亲笔留下的史证。

  2、“张三丰太极拳论”是王宗岳传下的古谱,还是陈微明将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窜改而成。
  以上两个考证焦点,前者地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解决了前者,后者即迎刃而解。

  三、杨氏拳谱源自陈长兴之传,非源自武禹襄之传

  杨谱源自何人之传?以前鲜为人知。陈家沟说,其处无王宗岳拳谱(后简称王谱);杨氏传人,也隐讳拳谱之来源,使人误以为源于武氏之传。实际上,陈长兴是拥有整套拳谱。因其谱源于赵堡掌门陈敬伯,违反门规(拳不出村),私自授谱族弟,不便宣扬,故长期保密其出处。杨禄禅之拳谱,实为陈和兴之传,证据如下:
  (1)杨氏拥有一套古谱32目,杨振基在著书《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原件影印公之于世。杨振基于1992年委托严翰秀代笔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该谱为陈长兴传,告知严翰秀,其后严翰秀告知笔者。

  (2)李亦畲著《太极拳小序》早已点出了陈长兴拥有“王谱”之秘。文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人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李亦畲何以知此不宣之秘呢?因杨禄禅与武禹襄为同一时代、同一家乡之亲密拳友,经常切磋拳艺,交流拳谱,禄禅获长兴授谱之秘,虽对外人保密,但对禹襄是如实透露的。
  李亦畲从武氏处得悉真情,故能有证据地点出,王宗岳拳谱已传入陈家沟。李亦畲之曾孙李光藩也据祖传,在其撰写《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纪实文学中,证实“陈长兴又将祖传秘诀,看家绝技授予杨露禅。”(载《中国太极拳》杂志1994年第2期48页)这又佐证了杨振基所述是真实的。武氏嫡系传人证明杨谱非源自武氏,是最有权威之证据。

  (3)从拳谱的文字校核,“杨谱”与陈长兴家存的“乾隆抄本”是吻合的。小有不同之处是,授予禄禅之谱只传拳谱,省略了六首张三丰的拳经歌诀(七言四句);而“乾隆抄本”则保存完整。“乾隆抄本”已由长兴之孙陈延熙于1900—1906年期间,在天津授拳时,赠予友人形意拳名家许占鳌,许再传姜容樵等。姜氏于1930年著书《太极拳讲义》[文献3],将该谱公之于世。下面是“乾隆抄本”中“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乾隆抄本”之相关原文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时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拳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从“杨谱”及“乾隆抄本”这两份不同流传途径的证据看,基本吻合。可以确认,杨谱是陈长兴之真传无疑。陈长兴的成存家之谱,有六首歌诀与王宗岳拳论一一对应。其中歌诀三、四对应的是“山右王宗太极拳论”,此论单独抽出后,就会将歌诀二、歌诀五和附在歌诀后之旁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连起来。杨氏拳谱,因缺少歌诀相间隔,误把两首歌诀对应的拳论,合为一篇。由此验证,便理顺了杨谱的真正来源。
  应当指出,据路迪民等的古拳谱原貌考证[文献4],以及笔者的再考证,确认:古谱是王宗岳对张三丰所传的拳经歌诀,作一一对应的诠释。谱中的释文均为王宗岳著,歌诀,均为张三丰原著。王宗岳在谱写完毕后,向后人交代,“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指的是张三丰的拳诀,不是他自己的拳论。因此,“一举动,周身要轻灵……”的作者应是王宗岳,不是张三丰。但俗称为“张三丰太极拳论”,从广义来看,也无原则错误,因为王宗岳之全部拳论,均为张三丰的拳理所传。

  (4)从杨谱中的《十三势歌》,同武禹襄所传的《十三势歌》相比,其中文字大同小异。小异部分,杨谱与“乾隆抄本”相同,也说明杨谱源自长兴所传,非禹襄所传。见下表。

  四、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文献5]已将杨禄禅在京授予拳时,传予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处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教师所授。是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有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即保存到如今。吴公藻识。”这是铁证。唐豪曾博览众谱,理应知悉该谱的传播真情。但为了树陈王延,否定张三丰,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掩盖骗局(附:吴全佑传下的该影印件于文末)。

  五、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是以杨谱为蓝本衍写而成

  上文已证实,杨禄禅获得长兴师授“王谱”,是在第三次下陈家沟满师之时。据《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集成》[文献6]的记载:“据广府南关的老人言:杨禄禅是二十一岁开始去陈家沟,到四十岁左右回到老家的。”杨禄禅生于1799年。二十一岁,时在职1820年;三下陈家沟历时十八年,加上回乡的时间,可推算出杨禄禅获谱之年约在1840年。杨禄禅赴京授拳之年,据该书的《永年太极拳大事记》云:“1854年,杨禄禅经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授太极拳。”
  再看武禹襄的学拳和著文经历,武禹襄是在1852年才去赵堡向陈清平学太极拳的。乔松茂在《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文献七]记述其学拳情况:“复将陈师(清平)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和《拳论》一并抄绘携返,与其甥李亦畲、李启轩一同研习。二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窍要尽能施于身。因之将前作之札记,参以后阅之《拳论》,练功方面的发悟,衍写成《拳解》四则……。”这里已说明,《拳解》四则,不是武氏创作的,而是以后参阅经典《拳论》而衍写的。这四篇衍写的“拳解”,就是后来由李亦畲合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标题的内中四小篇,其原题为《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工要解》和一篇无题的“又曰”。参考哪些“拳论”衍写呢?不难看出,是参阅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心解》[文献11]及“张三丰太极拳论”而写成。
  据李亦畲手抄的“老三本”得知,武氏从陈清平处所获之“王谱”,缺少《十三势行工心解》及“张三丰太极拳论”,而杨谱正好有此二谱。杨、武是亲密拳友,杨对北京弟子全佑尚无私授以全套拳谱,对武氏更为关照,必抄传赠与。因此,武氏衍写的四篇“拳解”,是以杨谱为蓝本而衍写的,故文字大都相同或相似。
  衍写的时间,是在武氏回乡后,经两年练功,技艺大进之后,才有衍写的水平。也即是在1854年以后的某年写成,最早也在1855年写成,比杨谱获得时约迟15年。
  杨禄禅于1854年赴京授拳,已无法看到武氏衍写之文。可见唐豪所攻击的,武氏授禄禅以初定本,禄禅在京找弟子窜改“武谱”,纯属无稽之谈,不负责任的诬蔑。

  六、“张三丰太极拳论”古已有之

  本文以不同流传途径的两种拳谱,对照佐证,来检验古谱的真实性。已经确认:陈长兴原有的王宗岳拳谱,已包含有“张三丰拳论”,及旁注“以上系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著”。既然是明朝传下的古谱,经过四百余年的辗转抄录流传,必然还有其它抄本、古籍之中存有这些残谱。当然,年代愈是远古,古谱的散失更为严重,不易保存。在此情况下,若能挖掘一、二份古谱佐证,已足够证明张三丰创拳的真实性。下面举出二例:

  (一)据赵堡传人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一书[文献8]载有陈清平传下的《太极拳总论》,其中引用的古谱,就是“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是:

  《太极拳总论》(附歌)

  河南怀郡温邑赵堡镇陈清平
  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  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注1)。
  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歌云: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歌云: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下下前后左右皆然。

  歌云: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这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终工夫。此论歌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之法,故以总称之。

  陈清平所传之谱,因署有陈清平之名及后附之背丝扣一语,前人误以为陈清平所作,但对照“乾隆抄本”的歌诀二及释文,则基本相同。可见此论实为陈清平引用王宗岳拳论,以指导背丝扣的动作。
  由此拳论看,与“乾隆抄本”是同出一源的。陈清平何来此谱?溯其源即知,是明末的蒋发受山西王宗岳之传,在赵堡派内,经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张宗禹、张彦而传给清平的。故杜元化(育万)于1933年出版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在书之末页,附上该谱,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这是该谱源流的真实记述。然而,受唐豪观点影响的考证者,则认为:“《原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之二),杜育万为‘鑫本’的订补者之一。当时盛传‘山西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的太极拳源流说,此篇即含有附会之意。”[文献9]这一考释的错误之处,是把王宗岳为清乾隆人,蒋发为明末清初人,否认王过岳传蒋发。今已考证出大量事实,证实王宗岳为明朝人,收蒋发为徒。杜育万之说正确无误,应予澄清。

  (二)据《武当》杂志1998年第8期所载的王震川供稿、谭大江校评的《孤本残卷秘典,隐世历劫重光》[文献10]挖掘出赵堡太极拳的古本拳谱,是赵堡第四代传人王柏青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所编的《太极秘术》古谱。谱中的第一篇即是俗称“张三丰太极拳论”,文字与“乾隆抄本”相同。关于这些源流,王柏青在原序有云:“余从师于温洲(注:温县)张楚臣,先师曰:是术得之于道家门(注:指张三丰所创),精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者□□□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忝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雍正六年冬,愚叟王柏青留示。”这是一分宝贵的史证,王柏青自称“愚叟”,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若青年二十岁左右习拳,当时王柏青已近七十岁,其生年应在1660年左右,往上推三代,便是蒋发,蒋发生年为1574年,相距八十余年,平均每代传人间距二十七八年,大体吻合。从这一古谱看,王宗岳拳谱,确为明代流传下来的。其中的旁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是王宗岳所写的重要史证,王宗岳的全套拳谱皆是阐述张三丰的拳理秘诀。故所谓“张三丰太极拳论”,从本源上看是正确的。

  七、对唐豪的源流考证评价种种

  唐豪的源流考证,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直居统治地位。但民间的看法却不同,现将各方面的评价转抄于后,供社会作一公正的评定。

  1、1997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文献12]的《武术论著与学术成果》中(第359页)的评价是:“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的论著不多,主要出自唐豪手笔,徐震等也撰写了一些。自二十年代末,唐豪广泛查录文献,收集民间武术抄本,深入实际上考察,不仅写出了《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内家拳的研究》以及关于太极拳源流和拳谱的系列考证论著等,还出版了《中国武艺图籍考》、《行健斋随笔》等广辑武术史料的专著。唐豪的考证论著,应该说材料翔实,推论细密,结论也较公允,为武坛扬弃附会玄虚之说,提供了依据。为后继者提供了考察拳术源流的方法和研究武史的重要材料,唐豪的开拓性研究,为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

  2、太极源流的研究家徐震先生,是唐豪的同时代人,也对唐豪的考证作了深入的研究,徐震先生的评价,在1961年9月24日晚给友人金仁霖的信,有曰:“唐豪同志对太极拳本生的技术方面,实未下过功夫,对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浅的,往往从形式上看问题。这一点以后还要详述鄙见。至于唐同志的据考,其辛勤实地调查的精神,确可钦佩,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形而上学的观点,往往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这可能由于他以前操持律师职业养成了习惯,只求取胜,不虚心地研究相反方面的理由与证据。再唐同志在解放前是相当骄傲的,解放后有了改进,这是进步的表现。但似乎所有的旧习惯,并不能一扫而光。所以始终坚持其陈王延根据戚继光的《拳经》创造太极拳之说。鄙见向不同意此点,与尊论可谓不谋而合(以上据金仁霖先生向笔者提供原函之复印件)。”

  3、在赵斌等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第231—232页[文献4]有评:“谈到唐豪的考证,有一段太极拳的派别恩怨有必要担及。1930年前后,杨澄甫、吴鉴泉共负盛誉,关系极好,吴称呼杨为三叔,十分尊敬,从无以吴派另立门户之意。当时的政客褚民谊已任行政院秘书长,杨老师恭维有加,并计划以其权势发展杨氏太极。但因在某集体宿舍邀杨老师与他做推手示范时,原以为杨老师会顾及他‘秘书长’的面子,不料刚一接触,就被杨老师发出丈外。褚一气之下,改变初衷,转投吴氏门下,抑杨而捧吴,并且将太极拳划分为吴、杨两派。此后在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举行的张三丰祖师寿诞典礼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也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世。乃远赴河南,进行‘调查’并著《少林武当考》一书,从而把太极拳在祖国早期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推迟了几百年(参见宋志坚《太极拳源流考证辨》)。”

  笔者对上述评价的看法,同意徐震先生的评价。徐震先生对唐豪的考证,有深刻的了解,徐氏是一位正直的研究者,备受后人的尊重,其名著《太极拳考信录》是后继研究者之珍贵史籍,笔者深受启发,而步其后尘。
  褚民谊贬低和打击杨派,及唐豪否定陈微明的行为,是有联系的,是趋炎附势的表现。褚民谊虽居高位,但心术不正,后来沦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豪追随褚而否定杨派,立场错了,其考证的结论必然错误。先有了否定张三丰的框框,后去调查,以此框框去找“证据”,未有不铸成大错者也。
  望后继之考证者,引以为戒。

  (注1)陈清平之原谱,突出拳论,把四句歌诀附于四段拳论之后。此种编排,与王宗岳原谱的顺序颠倒。后学者往往误以为第一句歌诀搭配第二段拳论,第四句歌诀搭配陈清平关于背丝扣的论述,而指责为伪谱。为此,本文转抄时,把每句歌诀调到相应的拳谱之前,文字则完全忠于原谱,以避免误会。
  
  参考文献:
  (1)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初版,1992年第二版本
  (2)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姜容樵、姚馥春著《太极拳讲义》,上海武学书局,1930年版
  (4)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5)吴公藻著《太极拳讲义》,1935年著,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6)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编《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集成》
  (7)乔松茂:《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原载《中华武术》1994年第四期
  (8)杜元化《太极拳正宗》1935年,开封石印本,影印本附于王海洲、严翰秀著《赵堡太极拳械合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太极拳谱》(王宗岳等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
  (10) 王震川、谭大江著《孤本残卷秘典,隐世历劫重光》,载《武当》杂志1998年第8、9期
  (11) 李师融著《王宗岳武禹襄两拳谱之比较与鉴别》,载《武林》1997年第2期
  (12)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

太极拳,目前无法确定是谁所创。很多武术拳种,都是在发展中融合而成,民间之事缺记载,难以寻觅到创拳之人。

太极拳奉张三丰为祖师,原因可能是:

(1)《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带有“张三丰”字样。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拳谱中,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唐豪在厂肆得一抄本,篇名为《先师张三丰王宗岳 传留太极十三势论》。

(2)杨露禅在京城见到了太极拳之名的道家同类拳法。

杨露禅、武禹襄都没有记录拳术如何命名,直接由绵拳改称“太极拳”,从此武林中有了“太极拳派”。

杨家没有忘记历代艺师之恩德,一直至杨澄甫在京时,每年正月初一,必率弟子前往白云观三丰殿拜年。

1866年,王兰亭拜师杨露禅学拳;1867年,李亦畲撰写《太极拳小序》“太极拳始自张三丰”。



在黄元秀的著述里,记录了民国时三种风格的太极拳:一河北郝家派,二河南陈家派,三北平杨家派。

太极拳,近年来风行南北,可谓国术界中最普遍之拳术,遍观各处,各人所练,各不相同,可大别为三派:一为河北郝家派。此派不知始于何祖,闻系河北郝三爷所传,述者忘其名,世以“郝三爷”称之。

三爷于清末走镖秦晋间,身兼绝技,善画戟,名震绿林,镖局争聘之,实为山陕道上之雄。余见天津蒋馨山、刘子善等,皆练此拳,南方习者不多,吾师李芳宸先生南来时,其家人及同来各员,皆善此。手法极复杂,其动作较杨陈二派增添一倍,约有二百余式,表演一周,时间冗长。据吾师云:此于拳式之外,加入推手各法,故较其他派手法齐备,因太繁细,颇不易记,诸君既习杨家派,其理一贯,勿须更习。余怂恿朋侪学习之,计费六十余日,不能卒业,可见其繁细矣。孙禄堂先生云:“此拳之长,极近柔顺之至。”尔时余忘索其拳谱,不知与陈杨两派之理论,有无异同也”。

在十九世纪晚期,清代武术家刘德宽(1826年~1911年)得世隐高人的“开合太极拳”,传弟子吴俊山;后,吴俊山传给八卦掌第三代的蒋馨山、李景林、程海亭;蒋馨山传弟子吕学铭、李允中、儿蒋炳熙等;吕学铭传弟子李仁平等;李仁平传众弟子。

1910年刘德宽病故。以后,弟子吴俊山投入李景林麾下,与蒋馨山关系密切。为报答李景林、蒋馨山的知遇之恩,吴俊山奉献开合太极拳,言此拳系王宗岳所传,请李蒋二人甄别。李蒋二人以自身深厚的武当武学根基,慧眼识得此拳的价值,甚是欢喜地接纳了过来。

1934年,李景林武当剑弟子黄元秀,在所著《太极拳要义》一书中记述了他看到李景林、蒋馨山所练的太极拳的印象。

程海亭一直揣摩研究,经整理后在天津传给师弟郭铸山。以后,郭铸山在山东济南传授,郭的后学管该拳叫“八卦太极拳”。

李景林当时在军界中和社会上地位很高,他的亲随弟子随他练“开合太极拳”,而练拳者对该拳详情并不甚解,也就只知道是李景林的太极拳,后学们称为“李氏太极拳”。


在1930年,姚馥春(1879——1941年)、姜容樵(1879——1974年)两人合著《太极拳讲义》,其中载有“乾隆抄本太极拳谱”,震惊武林。二人学于汤士林。但汤并未以师徒相待,而是和姚馥春、姜容樵二人拜把,结为金兰弟兄,并将太极拳(含一套太极长拳)及一部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太极拳拳谱,悉传姚、姜二人。

关于太极长拳,书中这样讲的:“清初太极拳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考长拳虽亦取法十三式,而其中实包藏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十形在内也。余与姚君馥春同学太极于友人汤君士林,汤为许占鳌先生之弟子。”

书中言:“盖余民元之前经倪成玉君之介绍得识许占鳌先生,许谓斯术确为王宗岳嫡派,因传流甚少,故世人多知有长拳,特不知长拳之何若,至近今所谓长拳者,皆由十三式从而翻之,甲乙颠倒,先后互移,斯与此长拳有别矣。”

太极长拳在遵化一带过去也叫“北太极”,并另有“南太极”之说(指太极长拳另一支南派“杨氏传太极长拳”练法)。

书中收录有一篇《陈敬亭太极拳说》。

陈敬亭(1836—1928),名秀峰,字敬亭。清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何营村人。杨班侯姨表弟。先后从杨班侯、郝为真学习太极拳。

《永年太极拳志》一书《陈秀峰传》中记载:陈敬亭“常游江汉间,自题其门曰'交益者三友’。袁世凯闻其名,延至府中,教其子克定拳。时技击家多宗之。……”1931年影印出版的《永年拳术》记述更祥,写道:“何营村陈秀峰,字敬亭。清诸生,学击技于杨钰(字班侯),得杨钰之道。常游江汉间,自题其门曰'交益者三友’,入读武经七书。袁项城(即袁世凯,他是河南项城人,故称'袁项城’)闻其名,延至府中,为其子克定传,近时击技家多宗之。民国十七年卒,寿八十二。”

姚馥春、姜容樵的太极拳著述中,有“王宗岳创拳”之说,但在“乾隆抄本太极拳经”中的“八卦五行十三势”部分,也附注有“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按照唐豪的考证,王宗岳为乾隆年间人,与姚馥春、姜容樵的“乾隆抄本”能对应上。


关于其他:

陈沟在过去直到清末民初,既然没有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留传,而在杨、吴、李、郝四家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打手歌》的传本公开发表后多年才印行的《陈氏拳械汇编》中,把陈沟原来两仪堂本和《图说》《汇宗》中,没有标题或称之为七言俚语的四句歌词,增添了二句,使之成为六句小律,再根据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打手歌》的相关内容,修改增订并给以定名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更何况陈沟最早没有标题的四句打手歌的出现,又是和太极拳名称的出现在同一时期。因此,那“王宗岳的六句打手歌,显然是综合陈沟的四句和六句加以修改的”。理由是不够充足的。由此而进一步推导出王宗岳曾经学拳学推手于陈家沟的推断当然是更加毫无根据的。

当唐豪的所谓厂本《太极拳谱》,被证实是道道地地的杨氏传本。厂本中的《十三势名目》,把它和油印本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附录中刊载的清光绪元年乙亥五月十六日(1875年6月19日)杨少侯手抄《太极拳十三势名目》相对照,其中除了“扇通背”中的通字作童,“左右分脚”中的脚字作步,“转脚摆连”中的连作莲,其它的名称次序,无不一一相同,甚至连“卸步搬拦捶”中的卸字误作了却字的也都相同。可见它俩同是杨家第二代的产物了。所以,徐哲东在1937年4月,南京正中书局出版的《太极拳考信录》卷上《厂本王宗岳太极拳经辨第九》中,认为“今观厂本拳谱与杨本同,而杨氏拳谱中显有武禹襄之手笔,则唐氏所得之合抄本,决非王宗岳所手定,亦不出于王氏嫡派学者之手,皆可证明。此册为后人所抄合,亦复显而易见”。“杨氏有此拳谱而无阴符枪谱与春秋刀歌,陈沟有此春秋刀歌又无此枪谱及拳谱,是此册为后人合抄之的证。合抄者既非承一家之传授,则欲据此合抄本以定王宗岳学于陈沟,其说不攻自破”。

唐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考释的永年李福荫重编的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发表,唐豪在该谱的《十三势说略》和《五字诀》二节的附志中,才终于承认了“曩予在厂肆得一抄本,篇名为《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十三势论》......予于1930年在北平厂肆得王宗岳(实际是山右王先生)《阴符枪谱》与杨氏《太极拳谱》合钞本”。



1.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2.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3.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4.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5.其他观点
如陈家沟的陈卜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称“先天拳”);唐代胡镜子创拳说;戚继光创拳说(因其所著《纪效新书》中所载拳图与今之太极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韩拱创拳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据拳法名称;或据拳理记载;或据历史源承线索。这些说法也都有附合者。 对于各种论点,持论证者固然言之凿凿,反对者也有声有色。

不好说,这是个争议话题,不过最权威的是发源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明末陈王庭所编创

太极拳是不是张三丰所创?~

张三丰,宋(南宋)朝、元(蒙古)朝﹑明朝著名道士,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是武当拳等道教武术的创始人,而以金庸先生为代表的小说家,更是认其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一观点与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说法相矛盾,但也可作为一家之谈,生卒年为(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中国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张三丰卒于明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所以太极拳并不是张三丰所创,那只是传说。

张三丰的太极拳独步武林,能够制敌于无形,太极拳究竟是谁创的?

太极拳创始人真的是张三丰么?
答:没有充份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

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立的吗?如果不是,是谁创的?
答:其实,张三丰创太极拳和创内家拳并不矛盾,二者皆为张三丰所创,而且早期内家拳和太极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称不同,这是由于传人不同,从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称而已。或者是由于拳法套路不同,因为张三丰所创绝非单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种套路和各种辅助功法、内功修炼方法。由于传人所承袭的套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称...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答:太极拳创始人是谁的说法很多,张三丰只是传说中之一。但其实,太极拳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创,而是经过众多历朝历代武术家们长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创新而成的。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动作、要领、方法,早已分别在古代的拳术和导引中引用了。到了明代,武术家们处于增进健康的目...

太极拳是清朝的陈家沟人发明的,武当山怎么不发声?
答:因为太极拳本是武当张三丰发明的,但也是陈家沟人发明的!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太极拳只是其中一个流派而已,武术是怎么来的,武术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与同类搏斗而来,是向其它动物学习而来。其实太极拳到底是谁发明的问题,直到现在业内仍在争论,有张三丰立拳说,王宗岳立拳...

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吗?
答: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

大极拳是什么意思?
答:大极拳起源于中国明朝,它的创始人是明嘉靖年间的张三丰道人。张三丰为了修炼内功和长生不老之术,在天山南宫山下闭关了十年。十年后,他学习了太极拳和天山派武功,创立了大极拳。大极拳和太极拳一样,同样重视内功的修练,注重气的调和和身体的协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大极拳已成为中国和...

太极拳是明初张三丰创立还是明末陈王庭所创的?
答:现在很多人质疑太极拳不是陈王庭创立,而是明初时入武当山的张三丰所创,于是有人就在网上假托仙传,捏造太极拳历史真象。本博花了点时间查证了太极拳的真实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
答:几乎所有支持张三丰会武功的学者的研究,都要引用两位内家拳家:张松溪(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以及王征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关证据,其中成书最早的是沈一贯的《喙鸣文集》〈搏者张松溪传〉(-1566)。沈一贯首先说明张松溪的老师是孙十三,之後用并列的方式,将张松溪与另一名武者边诚做...

太极拳是陈氏首创还是张三丰首创?陈氏太极与张三丰太极有何关系?
答:而我本人则认同第一个观点——太极拳源自道家张三丰真人。第一、我师承于一个太极拳的支脉,虽然这个支脉传播不广,但在拳架老谱上,是能够明确看到祖师爷是追溯到武当张三丰真人的。同时,我认识的孙、吴、杨、武诸家太极拳的一部分朋友,他们所在的太极拳支脉也有不少是奉张真人为祖师的。目前,在...

历史中真的有张三丰吗,太级真是他创造的么
答: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於张三丰的谎言,出现於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闻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